1樓:山巔之鼠
遊圓明園遺址這篇文章用的是按照空間發展順序來寫的
遊圓明園遺址這篇短文中你的感想是什麼 10
2樓:溪溪
今天有幸參觀了圓明園遺址,感受頗深。
剛一進園,就看見一些關於荷文化的宣傳標語,只見池水蕩漾,噴泉美妙絕倫,荷影風姿綽約,遊人戀戀忘返,心裡暗想:「圓明園遺址「難道就是這些嗎啊?且往前再看看吧,無非又是一些池水荷塘,亭台樓閣,一邊拍照,一邊暗裡懷疑,這難道就是所謂遺址?
沿著亭台樓閣一直往前,看到了十二生肖獸首博物館,難免想到了成龍主演的《十二生肖》中的國際文物販子勞倫斯。迄今為止,獸首中的六個已經回到中國,它們是:牛首、猴首、虎首、豬首、羊首和馬首銅像,收藏在保利藝術博物館;鼠首與兔首被法國人收藏;龍首、蛇首、雞首、狗首則下落不明。
想到這裡不免有些氣憤,我們中國的文物不能展覽在自己的國都裡,卻要被一些不法分子拍賣,收藏,心裡很是悲痛。憑什麼我們的東西你們要拍賣,你們要收藏呢?
坐著觀光車來終於來到了圓明園遺址景區,斷壁殘垣赫然顯現在眼前,剛進園時的疑慮一掃而空,心裡只剩下震撼與憤怒:那一座座殘缺不全的石碑似乎在訴說著曾經的苦難;那倖存的石獅怒睜的雙眼似乎正在仇視著踐踏這裡的侵略者;那一片片瓦礫與石塊似乎在告訴人們當時八國聯軍是怎樣貪婪的掠奪······歹毒的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使108所園子中的107所木質園林所剩無幾,又在大肆掠奪,火燒之後,採用轟炸的辦法使得石質的園子也這般慘不忍睹,偌大的石碑從中變為兩半,厚實的石墩也能闢為幾塊,這些慘無人寰的人啊!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向世人訴說著它曾經的不幸和遭遇。
走在斷垣殘壁中,體味著它的辛酸歷程,感受著時空的痕跡,似乎自己也回到了那個戰亂的時代,火燒圓明園時,那近300多個苦苦掙扎的宮女和太監,當權者的不執政與尋歡作樂,不戰即退的軍隊······「你看,咱在這裡沒看見乙個外國人,是不是他們沒臉來這裡呢?」一位遊人的話喚醒了我,仔細看看,今天確實沒有看見乙個外國人,希望真如那位遊人所說,它們自知有愧,無顏前來目睹他們曾經的「戰果」。
隨後**的全景模型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慨嘆於圓明園曾經的輝煌,「這麼多的園亭,皇帝不知道幾個月才能遊遍?」另一遊人的話又讓我想到了從康熙帝到同治帝奢侈的皇宮生活。圓明園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她的美讓人眩暈,正如所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所描述的人間仙境:
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成的夢······同時圓明園又是英法等八國聯軍曾經罪孽的見證,它的毀滅讓人心痛,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說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
走出圓明園,我只想對我的同胞們說:勿忘國恥,愛我中華,強我中華!
讀了《遊圓明園遺址》後談談你的感想
3樓:匿名使用者
假如此時,我正在圓明園的廢墟旁,我想:這些英法聯軍實在是太可惡了!竟敢在我們的國土上肆意地踐踏、蹂躪,他們沒把我們中國人看在眼裡!
看看過去,想想現在,如今我們的祖國像條巨龍騰飛在世界東方,經濟也飛速發展,名勝古蹟重放異彩。祖國的變化,吸引了無數外賓來我國觀光,那些外國人在我們中國人面前也會點頭微笑了。可是,無論他們怎麼點頭,怎麼微笑,我們也永遠不會忘記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時的給我們帶來的沉重災難!
今天,在這瓦藍的天空下,在這灑滿熱血的黃土地上,那些殘留的石柱仍然挺立著,它好像在提醒著炎黃子孫:「落後就要挨打!」
4樓:冷眼觀娛樂圈
圓明園是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是萬園之園,但可惜的是,它在2023年被英法聯軍搶劫一空,被燒掉了,今天,我懷著異樣的心情,**了圓明園的遺址。
走進圓明園,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華麗,壯觀,而是零零碎碎的瓦塊,柱子,它失去了應有的豪華,這都是英法聯軍的罪惡,同時也讓我感到惋惜與對英法聯軍的憤怒。
當時,舊中國太軟弱,保護不了圓明園,這讓我想起了圓明園中的12生肖的獸首,被別的國家拿去拍賣,還說是他們國家的東西,讓我更加憤怒。
詩歌《圓明園遺址》中,圓明園,圓明園,圓明園,這句詩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5樓:大橙子的憂桑
讓你猜測出玩的知識
經常是獨釣寒江雪或水中撈月
由此延伸出一杯龍井
灰塵般的房子裡等待回答
用比如說乙個字的變故
攜兩地陰雨的天氣
試圖橫過一次無形的手的遮攔
與種種道路匯合
軌道和輪子也無法詮釋
1988-6
讀《遊圓明園遺址》有感作文怎麼寫
6樓:匿名使用者
語文教育家葉聖陶說,作文就是說話。其中有兩層意思:其一,要有話說;其二,話要好好說。
這兒只談談後者。如何說話才算好呢?能啟用讀者大腦的話便是好話。
如何啟用讀者的大腦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想想讀者的大腦究竟喜歡什麼、需要什麼。即是說,我們首先要研究讀者語言解讀背後的生命狀態。
筆者以為讀者的生命狀態主要體現在四方面,簡述如下:
其一,大腦機能自主化。心理學中資訊加工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及感官的執行流程分三步:接受刺激、進行加工、傳導興奮。
因此,大腦工作的狀態是積極的、自主化的。如果輸入大腦的資訊簡單或陳舊,大腦便很難獲得自主加工的快感,甚至陷入疲憊。看一遍《天鵝湖》,大腦獲得快感,但看三百遍,大腦便只能進入消極的抑制狀態。
因此,好的語言總是留給大腦自主加工的空間。《紅樓夢》(48回)中香菱說「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王維詩),「白」「青」兩字「念在嘴裡倒像有幾千斤重的乙個橄欖」,可見這兩字所留下的加工空間!「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漂亮」自然就不如「這個女孩長得一點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因為後者需要大腦對「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進行加工才能獲得「不漂亮」這一資訊。而這一加工過程給了大腦快感,因為滿足了大腦「機能自主化原則」。「峨嵋山月半輪秋」較「峨嵋山秋月半輪」有詩意,也正在於語序的倒錯而使大腦有了自主加工的快感。
其二,資訊刺激陌生化。這是「大腦機能自主化」的延伸。陌生的資訊輸入大腦,大腦進行的「自主化」加工就更富有挑戰性,自然也就更易獲得快感。
因此,我們的文字應給讀者大腦輸入新鮮資訊,第乙個以花喻女兒的,是天才,第二個則是庸才,第三個只是蠢才;詩詞中同是說「山」,便有「青山」「碧峰」「翠巒」「黛岫」……諸語,說「夕陽」,便有「落日」「晚照」「夕照」「夕曛」「斜陽」「餘暉」「殘照」「殘陽」……諸語,這並非騷人墨客遊戲文字,而是自發地運用了「資訊刺激陌生化」這一原則。
其三,思維模式立體化。中國人的思維不同於西方人,西方人長於流線型的邏輯思維,而中國人更喜歡立體化的形象思維。《周易.繫辭上》中有這樣一句話: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聖人立象以盡意。」「立象以盡意」正是我國浩瀚詩文基本的「立體化」思維模式的最好概括。詩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
馬致遠想說羈旅之苦,便列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象助其言之;讀者借助「斷腸人在天涯」一句的提示,去感受這些象,自然心有戚戚,感同身受了。文載道,而道不直說,常借比喻或寓言言之。諸子百家文,無不如此。
一部《莊子》,寓言(含喻)就佔十之**。先秦而下,《詩經》,漢賦,唐宋華章……《圍城》……亦無不如此。又如「鷹鼻」的表現力自然強於「勾鼻」,「鵝卵石」也強過「壘石」。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乙個「綠」字,以形象的「色」啟用大腦,使滿腦裡皆是光鮮春色,又恍若眼前,盡得風流;而將「到」「滿」……易「綠」字,大腦便只能知道江南皆春而無餘韻,正如囫圇吞棗,知棗而無棗味,因為思維沒有獲得「立體化」的滿足。
其四,認知選擇情感化。個人在物質的及社會的環境裡,選擇物件形成認知。在認知過程中,個人重視的首先是符合其慾望、情緒的物件。
因此,讀者更願意接受情感化的主觀性語言。「綠色的郵筒孤獨地站在街的對面」的表現力自然強於「綠色的郵筒立在街的對面」。「雲破月來花弄影」中,「弄」較「搖」好,原因在著一「弄」字,花不復花,影不復影,花影皆性情中人也。
當然,這四方面並不是割裂分立的,相反,它們是渾沌的、整體的、綜合的,相互包容而化為一種生命狀態。
我們的文字正需要「迎合」讀者的這一生命狀態。如何「迎合」呢?作者應具有同讀者一樣的生命狀態!
寫作與閱讀不就是兩種生命狀態的交流、碰撞、溝通嗎?而作品不就是這兩種生命狀態相遇的「場」嗎?也就是說,作者只有啟用自己的生命狀態,並在這種狀態下創作出作品,這作品才能去啟用讀者的生命狀態。
為此,筆者提出這樣的語言傳達總則:有話不直說,換個說法說。
「話不直說」,讀者的大腦便有了「自主化」加工的機會;「變個說法」,讀者的大腦便獲得了「陌生化」「立體化」「情感化」的資訊。這樣,讀者的生命狀態便被啟用了,從而獲得語言的閱讀快感。從前文所舉例,不難理解這一傳達總則。
這一總則下,筆者又演繹出六項技術:
其一,聯比。聯比便是「立象盡意」的怪常之法。作者有話要說,但不單調直說,而是借助聯想和想象以相似、相類或相關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使道理和形象相得益彰,從而使自己的話變得有趣、易懂、形象。
具體而言,包括比喻、對比、模擬、映襯等手法。欲說女兒腰如何纖細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圍幾何,天才則聯比為「楊柳腰」「水蛇腰」之類。再看下面兩個句子:
1. 20世紀快要過去了,處於世紀之交的我們回首百年往事……
2. 20世紀的帷幕正在我們頭頂徐徐落下,站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驛站,我們回首百年來並未如煙消散的往事……
比較兩組句子,我們會喜歡第二句。因為第二句形象可感,頗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話不直說,以聯比之法說出的精妙處。
其二,泛靈。有一種哲學學說――物活論,它認為一切物質都具有生命的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覺和知覺的能力。物活論正確與否並非本文所要論證的,但乙個作者作文時,卻應該有「物活」的意念,即相信「萬物有靈」。
惟其如此,作者的靈魂才可能與筆下萬物交流情感,心與物相知,達到不知莊周夢到了蝴蝶還是蝴蝶夢到了莊周的境界,文字自然就靈動可感。古代詩人觀飛雁而起愁,睹落花而見傷,固然脆弱了些,但也正是這種「物我合一」的認知方式造就了一些優秀詩篇。請看下面兩個句子:
1.夏季的豆莢長滿門的四周。
2.夏季的豆莢擠在門的四周。
第二句生動些。表面看,只是換了乙個詞,而實際,卻是反映兩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方式。第一句的豆莢死掉了,因為它與作者沒有情感交流;第二句的豆莢則有靈魂了,作者將其當作「人」來交流,所以,作者用乙個「擠」字表現出豆莢的可愛,豆莢也不辜負「知遇之恩」,助作者傳達了愉悅的心情,這「擠」字,做是做不出來的,但有了「泛靈」意識,卻能不假思索,自然流出筆端。
我們的文章枯乾生澀,多由於極度缺乏「泛靈」意識。
其三,換元。數學中常用換元法將問題簡捷化,其實換元思想並不單是運用在數學領域,神經學家為研究人的神經而用白鼠做試驗,生活中用塑料替代木頭做桌子……自然,我們的文字也可借助換元思想而增色。因為換元可以給讀者大腦輸入新資訊,激起大腦的「自主化」加工。
不妨看下面兩組句子:
1.我的生活還是老樣子。
2.我的生活「濤聲依舊」。
兩句情趣完全不同,第二句見達觀,形象感強,讀者大腦獲得「自主化」加工的快感。借流行歌詞、成語典故、詩文詞曲等來換元,語言的厚重感甚至文化感也就有了。
其四,倒錯。漢字是世界上是美妙的文字,有時僅僅是倒錯一下詞句的語序,儘管表意並無多大差異,但情趣、意味則完全變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倘若將莎士比亞這句名言倒錯回正常語序,即「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脆弱!」,則高下自分。前文所舉的李白詩句「峨嵋山月半輪秋」之所以詩意盎然,也正是倒錯的作用。
其實,詩歌中常借助倒錯獲得新奇妙語。「黃葉蟬吟晚」是詩,而「黃葉晚蟬吟」只是文;「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兒孩兒的門/於是我便來敲你的夜晚……」是詩,而「是你教我學會了敲女孩兒的門/於是夜晚我便來敲你的……」只是文。
其五,強化。強化其實是通過增加修飾成分或換取稱謂將事物細化、形象化。舉例便知,「乙隻狗」自然不如「乙隻捲毛狗」形象,而「乙隻黃色的捲毛狗」自然又具體些。
「一束花」不如「一束玫瑰」,「乙個滑雪者」不如「一位含苞欲放的滑雪少女」。又如,「她在巴士上專心致志地讀著書。」這一句不能為我們提供除現成文字之外的任何資訊,但,如果將書的名字寫出,我們就可以對她的性格有所了解,讀《圍城》和讀《第一次親密接觸》的高下自然不同。
一根毛線,兩支竹籤,可以織出各樣的毛衣;幾粒石子,幾條經緯,可以下出像人生世相一樣複雜的棋,更何況我們擁有幾千上萬的漢字呢?掌握一些實用的技術,寫作便不再「談虎色變」。但是,若以為技術就能拯救一切,那便是泥而不化。
因為寫作背後生命狀態的獲得才是寫作的根柢。而養根之法在於三種對話:
這篇文章的題目叫什麼,這篇文章叫什麼題目?
你沒說明具體情況了,怎麼給你打文章的題目是什麼呀?你有個大概的內容也可以呀。好像很簡單的 題目哦 可能就叫這篇文章叫什麼吧 這篇文章叫什麼題目?一棵樹上的兩種果實 兩家相鄰,以院牆相隔,牆東栽了一棵石榴,牆西栽了一棵櫻桃,春天開花的季節,奼紫嫣紅,分外妖嬈。兩家經常坐在各自的樹下乘涼 吃飯,因為有了...
這篇文章叫什麼題目,這篇文章的題目叫什麼?
一棵樹上的兩種果實 兩家相鄰,以院牆相隔,牆東栽了一棵石榴,牆西栽了一棵櫻桃,春天開花的季節,奼紫嫣紅,分外妖嬈。兩家經常坐在各自的樹下乘涼 吃飯,因為有了兩棵樹,他們的生活五彩繽紛。但時間久了,兩棵樹的枝條開始延伸生長,它們逐漸蔓過了院牆的界限,石榴的枝條跑向了牆西,而櫻桃的枝條呢,也無聲無息地伸...
公輸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
主旨課文記述公輸盤替楚國造雲梯,準備去攻打宋國,墨子聽到訊息後連忙前去阻止。用巧妙 鋒利的言辭使戰爭發動者理屈詞窮,又憑謀略使他們不敢輕舉妄動,最終阻止了戰爭的發生。表現了墨子臨危不懼,智勇雙全的性格。結構內容 全文共22段,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 1 交代墨子出使楚國的緣由。第二部分 2 12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