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死胖瘦子
「處處志之」的意思是在各處做標記。其中,「志」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的特殊用法。
「尋向所志」志應該是名詞的詞性,譯為標誌
全句翻譯:尋找他剛才所做的標誌
2樓:青雲浪
「處處志之」中表示動詞,意為 做標記
「尋向所志」中表示名詞,意為 (之前所做的)標記
3樓:陳王相思幾時休
第乙個「志」字是動詞,做標記;第二個「志」字是名詞,標記。
4樓:13月の書海
第乙個 古文 名詞動用 做標記
第二個 標記
5樓:依卡佑
第乙個 動詞 用符號做標記 第二個 所做的標記
6樓:匿名使用者
第乙個是動詞:做標記。第二個是名詞;標記。
7樓:匿名使用者
乙個是動詞:做標記;乙個是名詞:標記。
《桃花源記》代表什麼現實意義
8樓: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我們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閱讀。
現將《桃花源詩》轉錄如下: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高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曰入所從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草茶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型。
奇蹤隱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裡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例項,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裡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
「秋熟靡王稅」,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遊樂。
最後寫那裡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的自然變化調節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曆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第三段,詩人發表議論和感慨。「奇蹤隱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實際是約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說桃花源被漁人發現,洩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
「旋復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復得路」。人們讀到這裡,往往會想,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麼,怎麼會再也找不著呢?如果細讀《桃花源詩》就會發現詩人對這個問題是已經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
試想,如果真在那麼乙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麼,它還能獨立存在嗎?東晉末期,戰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麼安寧、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否定。
千餘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據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呢?
顯然不能,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遊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這是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顯然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無絃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乙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桃花源記》侷限於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也便於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我們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讚美「古法」,不要「智慧型」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託,表示嚮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並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於何勞智慧型」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表示憎惡與否定。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乙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我們讀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一點。
請採納~
9樓:零昆明僪駒
《桃花源記》是一篇虛構的用來寄託作者社會理想的作品。它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恰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景。儘管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從中透露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的願望。
《桃花源記》代表什麼現實意義
10樓:sunny桉藍
《桃花源記》的現實意義:
《桃花源記》是一篇虛構的用來寄託作者社會理想的作品.它描繪了一幅沒有戰亂、自給自足、雞犬之聲相聞、老幼恰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圖景.儘管這樣的社會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從中透露了作者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大農民的願望.
《桃花源記》原文如下: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前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作者簡介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
東晉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詩人、辭賦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歸隱後寫了大量田園詩,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創始人。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因為好喝酒,又被稱為酒聖陶淵明。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有《陶淵明集》。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
11樓:還戀伱ロ馬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寧。《桃花源詩》內容豐富,對於我們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值得與《桃花源記》參照閱讀。
現將《桃花源詩》轉錄如下: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高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曰入所從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
草茶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型。
奇蹤隱五百,一朝敝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裡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例項,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裡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
「秋熟靡王稅」,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遊樂。
最後寫那裡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的自然變化調節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曆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第三段,詩人發表議論和感慨。「奇蹤隱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實際是約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說桃花源被漁人發現,洩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
「旋復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復得路」。人們讀到這裡,往往會想,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麼,怎麼會再也找不著呢?如果細讀《桃花源詩》就會發現詩人對這個問題是已經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
試想,如果真在那麼乙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麼,它還能獨立存在嗎?東晉末期,戰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麼安寧、和諧,這正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否定。
千餘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據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呢?
顯然不能,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遊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這是詩人抒發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顯然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蕭統《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絃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無絃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乙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桃花源記》侷限於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也便於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我們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讚美「古法」,不要「智慧型」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託,表示嚮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並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於何勞智慧型」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表示憎惡與否定。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乙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我們讀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這一點。
《桃花源記》中豁然開朗的開朗是什麼意思
指視野所看到的場景變寬廣了,豁然開朗,指眼前的所見一下變得廣闊。通常所用豁然開朗是指思維一下子清晰了,忽然就明白了 開朗 開闊明亮,放在文中就是 山中小口 突然間開闊明亮 開朗 開闊敞亮的樣子。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桃花源記 中豁然開朗的豁然是什麼意思?豁然,形容 開bai闊 通達 ...
桃花源記中問所從來的所是什麼意思
桃花源記中 問所從來 的 所 的意思為 從 釋義 村里的人 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出處 魏晉 陶淵明 桃花源記 原文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註釋 乃大驚 竟然很驚訝。乃 竟然。大 很,非常。從來 從 地方來。一詞多義 出 1 不復出焉 出去。2 皆出酒食 拿出。尋 1 尋向...
豁然開朗中的豁然是什麼意思,《桃花源記》裡的豁然開朗的豁然是什麼意思?????????
豁然開朗指的是道路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乙個道理。出自於陶淵明的 桃花源記 原句是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豁然開朗 解釋 豁然 形容開闊 開朗 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乙個道理。出自 晉 陶潛 桃花園記 極初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