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du知道君
一、科學研究需要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儘管今人看來「封閉、保守」,但充滿了激情和必勝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團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土法上馬,經過191次實驗終於取得成功,可謂百折不撓。
「兩彈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僅如此,那個年代的科研人員有為國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如鄧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體做實驗也在所不惜。這對當下某些人而言簡直不可思議。
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成功還得益於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於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的記載,正是基於對傳統古典醫藥典籍的崇信,他們鍥而不捨,終成正果。 反觀,中國當下的科技教育界,最缺乏不是科研條件而是學術與文化的自信。
近現代中國遭受外國列強蹂躪,被簡單地歸咎於傳統文化的「落後、愚昧」。這種文化自卑感至今仍未消除,如中醫藥「偽科學」論仍不絕於耳。因此,唯歐美馬首是瞻的思維定勢,使亦步亦趨地追隨變得似乎天經地義。
如果他國研究超音速4倍的發動機,中國步其後塵而不是創制新的航空器,那終將受制於人。如果留洋經歷和sci**變相地成為某些科研機構和高校人才任用和績效評價的尺度,那中國科技人員就有淪為歐美學府奴僕的危險,國家科技與文化安全都令人堪憂。如果傳統的中國哲學、歷史、文學、文字學、民俗學、中醫(藥)學科研人員,也被迫為稻粱謀而留洋,那文化消解與瓦解則勢所難免。
二、要建立有利於各類人才成長和創新的機制和體制。首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者既無院士頭銜,又無博士稱號,更無留洋經歷,這給中國人才任用和評價體制帶來了尷尬。筆者雖不贊同網上有關廢除中國院士制度的偏激論,但制度本身的「弱踵」因素值得考量。
由於現代人缺乏公心,即便有蔡元培式的伯樂,也不敢貿然不拘一格用人。為了規避任人唯親,誕生了中國化一刀切式的系列管理辦法。如上世紀90年代要進科研院所和高校,須碩士學位;隨著博士雨後春筍般「孵出」,如今要進重點科研院所和高校,須博士名號外加留洋經歷。
50年後是否須有月球遊歷經歷不得而知。貌似公平的管理制度,卻讓以權謀私者有機可乘。假冒偽劣的院士成果也屢見不鮮。
於是眾多的屠呦呦被拒之於門外。如何讓「低學歷」的華羅庚和錢穆們、「非專業」的郭沫若們脫穎而出、大顯身手,又不讓方鴻漸們投機鑽營,是未來中國科研體制、人事制度改革乃至政體改革面臨的難題。
三、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需要默默耕耘的精神。屠呦呦及其團隊是自2023年聽從上級安排,開始試驗研究的。雖然2023年下半年已取得顯著療效,但2023年才得到完全認可。
第一篇中文**2023年才發表,而且還是以「青蒿素協助組」的名義;英文**更是到2023年才刊發。他們科研不是衝著大筆科研經費和獎勵,而是受一種使命驅使的。今年三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都已耄耋之年,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獲大獎。
屠呦呦的啟示告誡人們: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功利性愈強,愈經不起挫折。
反觀當下的中國科技教育界的研究,急功近利似乎已成常態,為了早獲名利不惜殺雞取卵。
四、媚外是國之大忌。屠呦呦獲此殊榮當然可喜可賀,但決不能以諾貝爾獎項作為科研成果最高、甚至是唯一的評價尺度,須知袁隆平、王選等中國科技精英對人類的貢獻,遠非諾貝爾獎項所能涵蓋;也不可以一榮俱榮之心侵染科學的神聖。筆者獲悉屠呦呦家鄉的舊居,被以1.
5億元(人民幣)天價標出;前些年莫言獲獎後,其故居周邊的草木都被拔光「沾仙」。這些暴露的是潛在的文化自卑和媚外習氣。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和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華文化,是中國人文化自覺自信不竭的動力和源泉;簡單地媚外崇洋為國之大忌。
五、科研成果的大小並不取決於投入的多少。科研成果與投入往往不成正比。據說中國研製「嫦娥一號」的開支,僅相當於一公里地鐵的費用。
屠呦呦們從事青蒿素的研究條件十分簡陋,他們土法上馬,購置三口大缸做實驗用具。現在一些科研人員動輒要求與「國際接軌」與老外攀比。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中國每年的科技投入是相當可觀的,但高水準的、具有首創性的成果卻不多。
大量的資金因疏於監管而浪費,裝置被閒置。要改進和完善相關的制度。
屠呦呦獲獎對當代大學生有哪些啟示
2樓:邂逅
一、科學研究需要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儘管今人看來「封閉、保守」,但充滿了激情和必勝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團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土法上馬,經過191次實驗終於取得成功,可謂百折不撓。
「兩彈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僅如此,那個年代的科研人員有為國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如鄧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體做實驗也在所不惜。這對當下某些人而言簡直不可思議。
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成功還得益於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於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的記載,正是基於對傳統古典醫藥典籍的崇信,他們鍥而不捨,終成正果。
反觀,中國當下的科技教育界,最缺乏不是科研條件而是學術與文化的自信。近現代中國遭受外國列強蹂躪,被簡單地歸咎於傳統文化的「落後、愚昧」。這種文化自卑感至今仍未消除,如中醫藥「偽科學」論仍不絕於耳。
因此,唯歐美馬首是瞻的思維定勢,使亦步亦趨地追隨變得似乎天經地義。如果他國研究超音速4倍的發動機,中國步其後塵而不是創制新的航空器,那終將受制於人。如果留洋經歷和sci**變相地成為某些科研機構和高校人才任用和績效評價的尺度,那中國科技人員就有淪為歐美學府奴僕的危險,國家科技與文化安全都令人堪憂。
如果傳統的中國哲學、歷史、文學、文字學、民俗學、中醫(藥)學科研人員,也被迫為稻粱謀而留洋,那文化消解與瓦解則勢所難免。
二、要建立有利於各類人才成長和創新的機制和體制。首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者既無院士頭銜,又無博士稱號,更無留洋經歷,這給中國人才任用和評價體制帶來了尷尬。筆者雖不贊同網上有關廢除中國院士制度的偏激論,但制度本身的「弱踵」因素值得考量。
由於現代人缺乏公心,即便有蔡元培式的伯樂,也不敢貿然不拘一格用人。為了規避任人唯親,誕生了中國化一刀切式的系列管理辦法。如上世紀90年代要進科研院所和高校,須碩士學位;隨著博士雨後春筍般「孵出」,如今要進重點科研院所和高校,須博士名號外加留洋經歷。
50年後是否須有月球遊歷經歷不得而知。貌似公平的管理制度,卻讓以權謀私者有機可乘。假冒偽劣的院士成果也屢見不鮮。
於是眾多的屠呦呦被拒之於門外。如何讓「低學歷」的華羅庚和錢穆們、「非專業」的郭沫若們脫穎而出、大顯身手,又不讓方鴻漸們投機鑽營,是未來中國科研體制、人事制度改革乃至政體改革面臨的難題。
三、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需要默默耕耘的精神。屠呦呦及其團隊是自2023年聽從上級安排,開始試驗研究的。雖然2023年下半年已取得顯著療效,但2023年才得到完全認可。
第一篇中文**2023年才發表,而且還是以「青蒿素協助組」的名義;英文**更是到2023年才刊發。他們科研不是衝著大筆科研經費和獎勵,而是受一種使命驅使的。今年三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都已耄耋之年,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獲大獎。
屠呦呦的啟示告誡人們: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功利性愈強,愈經不起挫折。
反觀當下的中國科技教育界的研究,急功近利似乎已成常態,為了早獲名利不惜殺雞取卵。
四、媚外是國之大忌。屠呦呦獲此殊榮當然可喜可賀,但決不能以諾貝爾獎項作為科研成果最高、甚至是唯一的評價尺度,須知袁隆平、王選等中國科技精英對人類的貢獻,遠非諾貝爾獎項所能涵蓋;也不可以一榮俱榮之心侵染科學的神聖。筆者獲悉屠呦呦家鄉的舊居,被以1.
5億元(人民幣)天價標出;前些年莫言獲獎後,其故居周邊的草木都被拔光「沾仙」。這些暴露的是潛在的文化自卑和媚外習氣。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和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華文化,是中國人文化自覺自信不竭的動力和源泉;簡單地媚外崇洋為國之大忌。
五、科研成果的大小並不取決於投入的多少。科研成果與投入往往不成正比。據說中國研製「嫦娥一號」的開支,僅相當於一公里地鐵的費用。
屠呦呦們從事青蒿素的研究條件十分簡陋,他們土法上馬,購置三口大缸做實驗用具。現在一些科研人員動輒要求與「國際接軌」與老外攀比。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中國每年的科技投入是相當可觀的,但高水準的、具有首創性的成果卻不多。
大量的資金因疏於監管而浪費,裝置被閒置。要改進和完善相關的制度。
屠呦呦獲獎對當代大學生有哪些啟示?
3樓:邂逅
一、科學研究需要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從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儘管今人看來「封閉、保守」,但充滿了激情和必勝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團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土法上馬,經過191次實驗終於取得成功,可謂百折不撓。
「兩彈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島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僅如此,那個年代的科研人員有為國家、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如鄧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體做實驗也在所不惜。這對當下某些人而言簡直不可思議。
屠呦呦及其團隊的成功還得益於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於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的記載,正是基於對傳統古典醫藥典籍的崇信,他們鍥而不捨,終成正果。
反觀,中國當下的科技教育界,最缺乏不是科研條件而是學術與文化的自信。近現代中國遭受外國列強蹂躪,被簡單地歸咎於傳統文化的「落後、愚昧」。這種文化自卑感至今仍未消除,如中醫藥「偽科學」論仍不絕於耳。
因此,唯歐美馬首是瞻的思維定勢,使亦步亦趨地追隨變得似乎天經地義。如果他國研究超音速4倍的發動機,中國步其後塵而不是創制新的航空器,那終將受制於人。如果留洋經歷和sci**變相地成為某些科研機構和高校人才任用和績效評價的尺度,那中國科技人員就有淪為歐美學府奴僕的危險,國家科技與文化安全都令人堪憂。
如果傳統的中國哲學、歷史、文學、文字學、民俗學、中醫(藥)學科研人員,也被迫為稻粱謀而留洋,那文化消解與瓦解則勢所難免。
二、要建立有利於各類人才成長和創新的機制和體制。首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者既無院士頭銜,又無博士稱號,更無留洋經歷,這給中國人才任用和評價體制帶來了尷尬。筆者雖不贊同網上有關廢除中國院士制度的偏激論,但制度本身的「弱踵」因素值得考量。
由於現代人缺乏公心,即便有蔡元培式的伯樂,也不敢貿然不拘一格用人。為了規避任人唯親,誕生了中國化一刀切式的系列管理辦法。如上世紀90年代要進科研院所和高校,須碩士學位;隨著博士雨後春筍般「孵出」,如今要進重點科研院所和高校,須博士名號外加留洋經歷。
50年後是否須有月球遊歷經歷不得而知。貌似公平的管理制度,卻讓以權謀私者有機可乘。假冒偽劣的院士成果也屢見不鮮。
於是眾多的屠呦呦被拒之於門外。如何讓「低學歷」的華羅庚和錢穆們、「非專業」的郭沫若們脫穎而出、大顯身手,又不讓方鴻漸們投機鑽營,是未來中國科研體制、人事制度改革乃至政體改革面臨的難題。
三、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需要默默耕耘的精神。屠呦呦及其團隊是自2023年聽從上級安排,開始試驗研究的。雖然2023年下半年已取得顯著療效,但2023年才得到完全認可。
第一篇中文**2023年才發表,而且還是以「青蒿素協助組」的名義;英文**更是到2023年才刊發。他們科研不是衝著大筆科研經費和獎勵,而是受一種使命驅使的。今年三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都已耄耋之年,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獲大獎。
屠呦呦的啟示告誡人們:科研要有點非功利心、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功利性愈強,愈經不起挫折。
反觀當下的中國科技教育界的研究,急功近利似乎已成常態,為了早獲名利不惜殺雞取卵。
四、媚外是國之大忌。屠呦呦獲此殊榮當然可喜可賀,但決不能以諾貝爾獎項作為科研成果最高、甚至是唯一的評價尺度,須知袁隆平、王選等中國科技精英對人類的貢獻,遠非諾貝爾獎項所能涵蓋;也不可以一榮俱榮之心侵染科學的神聖。筆者獲悉屠呦呦家鄉的舊居,被以1.
5億元(人民幣)天價標出;前些年莫言獲獎後,其故居周邊的草木都被拔光「沾仙」。這些暴露的是潛在的文化自卑和媚外習氣。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明和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中華文化,是中國人文化自覺自信不竭的動力和源泉;簡單地媚外崇洋為國之大忌。
五、科研成果的大小並不取決於投入的多少。科研成果與投入往往不成正比。據說中國研製「嫦娥一號」的開支,僅相當於一公里地鐵的費用。
屠呦呦們從事青蒿素的研究條件十分簡陋,他們土法上馬,購置三口大缸做實驗用具。現在一些科研人員動輒要求與「國際接軌」與老外攀比。自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中國每年的科技投入是相當可觀的,但高水準的、具有首創性的成果卻不多。
大量的資金因疏於監管而浪費,裝置被閒置。要改進和完善相關的制度。
關於屠呦呦獲獎作文不少一千字,關於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的高中語文作文
榮譽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 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製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 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 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
學生獲獎感言,學生獲獎感言
獎學金獲獎感言 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在這裡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獲獎的喜悅,我是來自復旦網路學院07經濟 2 班的熊加春,在班裡擔任班長。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如今,我很榮幸地在贏得了 二等獎學金 和 三好學生 等榮譽,並在這裡發表我的獲獎感言,我很激動。很感謝學校為品學兼優的學生設立的這項獎學金制度,對於我們...
關於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的高中語文作文
答案 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屠呦呦因發現 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與其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