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觀測天象,一般都在晚上嗎

2021-03-04 05:57:17 字數 6260 閱讀 4303

1樓:李翔

天象不僅僅指星空!還有太陽,雲雨霧霞。

2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必須的。白天沒有天文望遠鏡之類的無法觀測,只有晚上在觀星台進行觀測。古時有專門觀測星相天文的官職:

司天監。掌管觀察天文,並推算曆法,元初掌天文曆象的**機構。後為天文學校。

金代設司天臺,隸秘書監,掌天文歷數風雲氣象,兼教授生員。設提點、監、少監、判官、教授、司天管勾等。轄天文、算曆、三式、測驗、漏刻諸科。

中國人古代如何識天象

3樓:我們黑夜很白

古代中華民族也創造了自己的星區劃分體系,人們為了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恆星幾個一組,每組合定乙個名稱,這樣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

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乙個,多到幾十個,所佔的天區範圍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數目,據初步統計,在先秦的典籍中記載有約38個星官。

古人們為了認識星象、研究天體,很早便人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區域,中國稱之為星官,西方喚之為星座。中國古代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記錄見諸於《史記·天官書》中。

春秋戰國時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體系。到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綜甘、石、巫三家星官,編撰成283官1464顆恆星的星表,並繪製成星圖。

晉、隋、唐繼承並加以發展,我國的星區劃分體系趨於成熟,此後歷代沿用達千年之久,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4樓:歸沫

古人經過長時間夜觀天象的經驗累積之後,發現星座移動的方向是有規律可循的,可以和地球上氣候變化相吻合的。所以在2023年前中國的古書《鶡冠子》,曾有這樣的記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這是以黃昏時觀察北斗七星的位置,來判斷當令的季節。而這種觀察天象有規律的變化來定四季,就叫做「觀象授時」。在沒有曆法的時代,曾經為古人使用過一段很長的時間。

早在數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懂得從觀察天象來計算每天的潮汐漲退和日出時間。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包含著不少迷信的成分,常常對當時無法解釋成因的天文現象穿鑿附會,比如說將日食和月食等現象視為天象示警,認為這些現象是將有大災難降臨的預兆,必須舉行祭祀儀式才能平息上蒼的怒火

曆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包括年、月、日、時、節氣的安排,還包括日、月、行星運動,交食,晷影,漏刻,恆星出沒,天空分割槽,等等。因此,中國古代曆法有現今天文年曆的性質。現在保留下來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傳是夏代(約西元前二十一世紀到西元前十六世紀)的曆書。

伺候曆書眾多。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星占術曾超過它獨有的作用。正是因為星占術的需要,古代許多星占家大量觀測記錄天空現象,編寫星象著作,其中包括許多天文知識。所以中國古代不少天文著作都同星占術結合在一起。

《石氏星經》是現在見到的最早的一本天文星佔著作,戰國時期(西元前475年到西元前221年)魏國石申所著。書的原名叫《天文》,內容涉及太陽、月亮、行星、交食、恆星、古代天文名詞、宇宙概念等多方面,尤其是恆星部分價值更高。①

《五星佔》是202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乙份帛書,專講五大行星運動和一些天文知識,共有九部分,八千字。書大約寫於漢文帝前元年間(西元前179年到西元前164年),書中對五大行星運動有詳細的描述,成為後代曆法中「步五星」工作的先驅。書中對金星、土星的會合週期定得比較準確,對秦始皇元年(西元前246年)到漢文帝前元三年(西元前177年)七十年間木、土、金三星的動態有逐年的記載

漢代還有兩本重要的天文著作應該提到,這就是《天官書》和《周髀算經》。《天官書》是《史記》中的一篇,西元前一世紀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著,可算是當時有關天文知識的總結。

所以古人認識天象,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途徑:一是實際觀察和記錄;二是經驗積累和對比分析。

5樓:匿名使用者

很長一段時間後的經驗,古人觀天象的夜景,星座移動方向是有規律的,一致的,地球上的氣候變化。所以,有2023年前的古書中鶡冠子記錄:「柄東指世界上的彈簧柄南指,世界上所有夏季西指柄下秋季柄北指的是世界上所有冬季。

」觀察鬥的位置,以確定換季時節的晚上。這個觀察占星術有規律的變化的四季,被稱為「大象的時間。日曆時代,人們一旦使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在幾千年前,中國人們已經學會從觀察天象,以計算每日的潮汐和日出時間,中國傳統文化中還含有大量的迷信成分,往往穿鑿附,例如,是無法解釋的天文現象的原因日食和月食等現象的天文館警告說,這些現象將是乙個大災難的預兆必須舉行乙個儀式,以平息神的憤怒

曆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它包括不僅年,月,日,小時,節氣的安排還包括日,月,行星運動,打破日晷的影子,滴漏,明星來來去去,天空分割槽,等等。因此,中國古代日曆的本質是今天的年曆。據傳說,現在儲存的最古老的經典之作「夏小黃曆夏王朝(約西元前21世紀至西元前16世紀)。

服務多年歷。

有超過其獨特的作用,在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古代天文學,占星術。也正因為占星術的需要,古代,許多星占家了大量的意見記錄下來,寫了占星術的著作,包括一些天文知識的天空現象。因此,許多中國古代的天文與占星術的著作。

世星現在看到的第乙個占星術的戰國時期(西元前475年至西元前221年)沉衛師寫的著作中。這本書的原始的名字是「天文數字」,涵蓋了太陽,月亮,行星,打破明星,古代天文長期的,多方面的宇宙概念,尤其是恆星部分價值較高的。 ①

「占星術」是乙個於202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更具體的五大行星的運動和一些天文知識,分為九個部分,八千字。這本書是寫的關於前的第一年的皇帝文漢(179 bc到164 bc),乙個詳細說明的書5行星運動,成為乙個先驅的後代日曆「步驟五星級工作。書,金星,土星的會合週期設定更準確,秦始皇時期(西元前246年),漢武帝元三年(西元前177年),七十年的木,土,金三星的動態一年一年記錄

漢,有兩個重要的天文著作應該提到的是,這是天官書「,」周髀算經「。天官書是「史記」,西元前一世紀,司馬遷的「前145或135 - ?)前進,可以被視為天文知識的總結的時候。

br />古人的理解天文館方式,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實際的觀察和記錄,積累的經驗和比較分析。

6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星座位置是按一定規律執行的,而且和地球上氣候變化是相對應的。中國的老祖先經過長時間觀察天象的經驗累積之後發現:「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這是以黃昏時觀察北斗七星的位置,來判斷當令的季節。而這種觀察天象有規律的變化來定四季,就叫做「觀象授時」。在沒有曆法的時代,曾經為古人使用過一段很長的時間。

書有《甘石星經》、《通志天文略》、《淮南子一書卷三"天文訓"》……

中國古人為什麼研究天文?

7樓:cj的瓜娃子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中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曆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 中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開始萌芽了。西元前24世紀的帝堯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

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描繪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形象,進而對太陽上的變化也屢有記載,描繪出太陽邊緣有大小如同彈丸、成傾斜形狀的太陽黑子。

公元16世紀前,天文學在歐洲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在從2世紀到16世紀的1000多年中,更是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此期間,中國天文學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

天象觀察、儀器製作和編訂曆法。

中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觀察仔細、記錄精確、描述詳盡、其水平之高,達到使今人驚訝的程度,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中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

這表明遠在西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舉世公認,中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中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儲存者。

中國古代在創制天文儀器方面,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創造性地設計和製造了許多種精巧的觀察和測量儀器。中國最古老、最簡單的天文儀器是土圭,也叫圭表。它是用來度量日影長短的,它最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已無從考證。

此外,西漢的落下閎改制了渾儀,這種中國古代測量天體位置的主要儀器,幾乎歷代都有改進。東漢的張衡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作為動力的渾象。元代的郭守敬先後創制和改進了10多種天文儀器,如簡儀、高表、仰儀等。

世界天文史學界公認,中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中國西元前240年的彗星記載,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2023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中國都有記錄。2023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的一座漢朝古墓內發現了一幅精緻的彗星圖,圖上除彗星之外,還繪有雲、氣、月掩星和恆星。

天文史學家對這幅古圖做了考釋研究後,稱之為《天文氣象雜佔》,認為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圖。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對各種形態的彗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不僅畫出了三尾彗、四尾彗,還似乎窺視到今天用大望遠鏡也很難見到的彗核,這足以說明中國古代的天象觀測是何等的精細入微。

古人勤奮觀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變化,主要目的是通過觀察這類天象,掌握他們的規律性,用來確定四季,編制曆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中國古代曆法不僅包括節氣的推算、每月的日數的分配、月和閏月的安排等,還包括許多天文學的內容,如日月食發生時刻和可見情況的計算和預報,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預報等。一方面說明中國古代對天文學和天文現象的重視,同時,這類天文現象也是用來驗證曆法準確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測定回歸年的長度是曆法的基礎??連續兩次冬至的時刻,它們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乙個回歸年。 根據觀測結果,中國古代上百次地改進了曆法。

郭守敬於公元2023年編訂的《授時歷》來說,通過三年多的兩百次測量,經過計算,採用365.2425日作為乙個回歸年的長度。這個數值與現今世界上通用的公曆值相同,而在六七百年前,郭守敬能夠測算得那麼精密,實在是很了不起,比歐洲的格里高列歷早了300年。

中國的祖先還生活在茹毛飲血的時代時,就已經懂得按照大自然安排的"作息時間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陽周而復始的東昇西落運動,使人類形成了最基本的時間概念--"日",產生了"天"這個最基本的時間單位。大約在商代,古人已經有了黎明、清晨、中午、午後、下午、黃昏和夜晚這種粗略劃分一天的時間概念。

計時儀器漏壺發明後,人們通常採用將一天的時間劃分為一百刻的做法,夏至前後,"晝長六十刻,夜短四十刻";冬至前後,"晝短四十刻,夜長六十科";春分、秋分前後,則晝夜各五十刻。儘管白天、黑夜的長短不一樣,但晝夜的總長是不變的,都是每天一百刻。 包括天文學在內的現代自然科學的極大發展,最早是從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的。

文藝復興時期大致從14世紀到16世紀,大體相當於中國明初到萬曆年間。中國天文史學家認為,這200年間,中國天文學的主要進展至少可以列舉以下幾項:翻譯阿拉伯和歐洲的天文學事記;從公元1405-2023年的20多年間,鄭和率領艦隊幾次出國,船隻在遠洋航行中利用"牽星術"定向定位,為發展航海天文學作出了貢獻;對一些特殊天象作了比較仔細的觀察,譬如,2023年的"閣道客星"和2023年的"尾分客星",這是兩顆難得的超新星。

中國古代觀測天象的臺址名稱很多,如靈台、瞻星臺、司天臺、觀星台和觀象台等。現今儲存最完好的就是河南登封觀星台和北京古觀象台。

中國還有不少太陽黑子記錄,如西元前約140年成書的《淮南子》中說:"日中有踆烏。"西元前165年的一次記載中說:

"日中有王字。"戰國時期的一次記錄描述為"日中有立人之像"。更早的觀察和記錄,可以上溯到甲骨文本中有關太陽黑子的記載,離現在已有3000多年。

從西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當中,中國共有100多次翔實可靠的太陽黑子記錄,這些記錄不僅有確切日期,而且對黑子的形狀、大小、位置乃至**、變化等,也都有很詳細和認真的描述。這是中國和世界人民乙份十分寶貴的科學遺產,對研究太陽物理和太陽的活動規律,以及地球上的氣候變遷等,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秦始皇七年(西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國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2023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中國史籍和地方志中都有記錄。實際上,中國還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記錄。

中國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在晚年考證了《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這段文字,認為當時出現的這顆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計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軌道,並從其他相互印證的史料中肯定了武五伐紂的確切年代應為西元前2023年,這樣又把中國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中國古代對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獅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記錄,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獅子座流星雨由於2023年的盛大"表演"而特別出名。從公元902~2023年,中國以及歐洲和阿拉伯等國家,總共記錄了13次獅子座流星雨的出現,其中中國佔7次,最早的一次是在公元931年10月21日,是世界上的第二次紀事。

從西元前7世紀算起,中國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這類流星雨紀事。

中國古都與一般城市相比,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都一般與一般的城市相比,就是有很多的文物,還有很多的建築之類的 中國古都與一般城市相比,有什麼特點,現在古都的建設很多都是文化的,這這一致,所以從建設方面來說,應該還是大致一樣的。中國古都與一般城市相比,中國古都的建築房型更有特色,非常特點。中國古都於一般城市相比有什麼特點?中國古都和一般的城...

中國古代的士是指什麼人,中國古代士一般指什麼人

士 上古掌刑獄之官。商 西周 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稱。戰國時的 士 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如 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 馮諼客孟嘗君 蘇秦連橫等。士農工商 即古代所謂四民,指大學士 種田...

中國古代的宮殿等建築一般採什麼布局

中國古代的宮bai殿 住宅及其他建du築,一般都是中zhi軸線對稱布局,而且追求dao正南北向內,周禮 夏官容 司馬 中說,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王南向 所謂 中正無邪 這是中國的 禮 之表述。禮,有以多為貴,有以高為貴,有以文為貴。並且以具體的尺度規定下來,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士三尺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