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對動植物和人類有哪些貢獻,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有哪些

2021-03-04 05:33:53 字數 6119 閱讀 2676

1樓:這台冰箱有點冷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鬆表層,是陸生植物生活的基質。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營養和水分,是生態系統中物質與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由於植物根系與土壤之間具有極大的接觸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間進行頻繁的物質交換,彼此強烈影響,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乙個重要生態因子,通過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產量。

土壤及時滿足植物對水、肥、氣、熱要求的能力,稱為土壤肥力。

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有哪些

2樓:佯北勿從

雨露滋潤禾苗長,萬物生存靠太陽。優美環境**來,植物綠牆立奇功。說的就是植物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尤其是對城市環境的重要影響。

一、利用光能,製造氧氣。

據估算,地球每年入射太陽光能5.4*1024焦耳,綠色植物年固定太陽能約為5*1021焦耳;這些能量就是地球包括人類和動物在內的所有異養生物賴以生存能量基礎。此外,每公頃森林和公園綠地,夏季每天分別釋放750公斤和600公斤的氧氣。

乙個成年人每天呼吸2萬多次,吸入空氣15-20立方公尺,消耗氧氣約0.75公斤。

二、固定co2,合成有機物。

每公頃森林和公園綠地,每天可分別吸收固定1050和900公斤co2。地球全部植物每年淨生產幹有機物約為1500-2000億噸,100年前地球空氣中co2的濃度為0.028%,而現在為0.

036%多,濃度加速公升高,溫室效應將是海平面上公升,多種災害頻發。

三、防風固沙、加速降塵。

在風害區營造防護林帶,風速可降30%左右;有防護林帶的農田比沒有的要增產20%左右。樹木大的葉片上的毛狀結構對塵埃有很大的吸附作用。據測算,在綠化的街道上,空氣中含塵量比沒有綠化的地區低56.

7%,草地上空的塵粉量只有裸地的1/6到1/3.

四、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在林木茂盛的地區,地表徑流只佔總雨量的10%以下;平時一次降雨樹冠可截留15-40%的降雨量;枯枝落葉持水量可達自身乾重的2-4倍;每公頃森林土壤能蓄水640-680噸;5萬畝森林相當於100萬立方公尺貯量的水庫。觀測發現森林覆蓋率30%的林地,水土流失比無林地減少60%。

五、調節氣候,增加降水。

森林上空的空氣濕度比無林區高達10-25%左右,比農田高5-10%,而夏天綠地中地溫要比廣場中空白地低10-17度,比柏油路低12-22度;冬季草坪地表平均氣溫要高3-4度,森林能使降水量平均增加2%-5%。林地的降雨量比無林地平均多16-17%,最低多3-4%。

六、吸收毒物,殺滅病菌。

每公頃柳杉林每月可吸收60公斤的二氧化硫,每公頃刺槐林和銀樺林每年可吸收42公斤氯氣和12公斤的氟化物。通常在汙水暫存池放養小球藻48小時,被淨化的汙水可用於農田灌溉;一公頃鳳眼蓮一晝夜能從水中吸收4公斤錳、34公斤鈉、89克汞、104克鉛等。現已發現有300多種植物能分泌出揮發性的殺菌物質;1畝松柏每天可分泌2公斤殺菌素,新鮮的桃樹葉可驅趕臭蟲,黃瓜的氣味可使蟑螂逃之夭夭,洋蔥和番茄植株可趕走蒼蠅,木本夜來香或羅勒能驅蚊。

七、 指示植物,檢測環境。

利用敏感度高的植物,可檢測大氣汙染及汙染物質。空氣中so2濃度達到1-5ppm時,人才能聞到氣味,而紫花苜蓿在0.**pm時就會出現症狀。

唐菖蒲對氟化物特別敏感,用它可檢測磷肥廠周圍大氣的氟汙染。

八、減弱噪音,利人健康。

實驗證明,1.5公斤tnt炸藥的**聲,在空氣中能傳播4公里,而在森林中只能傳播40公尺。10公尺寬的林帶可降低30%的噪音;250平方公尺草坪可使聲音衰減10分貝;據測定,城市公園的成片樹林可減低噪音26-43分貝,綠化的街道比沒有綠化的減少10-20分貝;沿街房屋與街道之間,留有5-7公尺寬的地帶種樹綠化,可以減低車輛噪音15-25分貝。

3樓:東吳小肥羊

人類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植物。

人類的食物大部分來自於植物,小麥,大公尺,蔬菜,水果......

純棉的衣服我們都喜歡穿,它的原料就是棉花,也是植物。

住房裡的地板,家具大部分是木質的。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植物,因為我們都是地球的一部分。

4樓:民意閒談中

提供食物、氧氣、能源、建材。綠化美化。

5樓:匿名使用者

最大的貢獻一是氧氣,二是食物。

6樓:匿名使用者

能淨化人生活的環境,補充人體所需的各種物質,並且還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舒適感

人和動植物與土壤有什麼關係???

7樓:閃亮登場

生物界是乙個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世界,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百花吐豔,萬木爭榮.這是什麼紐帶把千差萬別的生物鏈結在一起的?又是什麼力量使千奇百怪的生物關係密切的?

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是既密切又鬥爭的.說它們密切,是因為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生活在大自然中,「空間鏈」把植物與動物鏈結在一起,加上水、土壤、溫度、陽光、空氣等非生物因素,構成了地球表面的生物圈.生物圈就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以及和它發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環境的總稱.

在生物圈裡,生物與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從而建立了動態平衡關係,這就是生態系統.說它們鬥爭,這是因為任何生物的生活都離不開有機物和能量.綠色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貯藏能量的有機物,滿足人和動物對有機物和能量的生活需求.

所以說,綠色植物是自養生物,人和動物都是異養生物.因此,整個生物界,只有綠色植物才是有機物和能量的生產者,人和動物都是消費者.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著矛盾和鬥爭,在生物之間便形成了另一條紐帶——「食物鏈」。

自然界存在著數不清的「食物鏈」,它們由各式各樣的環節構成,一切生物的關係,都建立在「食物鏈」的基礎之上.虎吃鹿,鹿吃草;貓頭鷹吃田鼠,田鼠吃稻穀;蜘蛛吃褐稻蝨,褐稻蝨吃水稻,等等.這些生物環節,都離不開綠色植物,這是直接關係.

還有的以動物為食,如青蛙吃昆蟲,蛇吞食青蛙,這是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但也間接以植物為食,在自然界,這種直接和間接關係,常常使「食物鏈」交錯聯接,構成了食物鏈網,使生物之間的相互營養關係,變得更加錯綜複雜了。

找到了生物的紐帶——「食物鏈」,人類就可以利用它,使生物更好地為人類服務.麻雀不僅吃稻穀,而且也吃害蟲,如果沒有麻雀去消滅害蟲,可能害蟲損毀的莊稼會比麻雀吃掉的要多得多.這就是「食物鏈」的複雜性.

人是生物圈的重要組成成分,既能利用「食物鏈」,也受到「食物鏈」的制約.排入自然界的汙染物質,有的直接使人致病,更多的則是進入「食物鏈」危害人類.可見,「食物鏈」不僅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而且也與人類有密切關係。

從動物進化史看,人是由類人猿進化來的,是最高端的靈長類動物,但是,人畢竟與動物不同.人有發達的大腦,有意識,能思考問題,製造工具進行勞動,特別能通過語言和文字進行文化和科學技術交流.所以,在生物圈內,人能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這是任何動物不能做到的,當然,人的這種特殊才能,是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實踐中形成的,是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提高的.

當人類處在原始社會,過著採集和狩獵生活時,對自然界的影響程度並不大.自從發明了火和工具以後,就給大自然以顯著的影響,尤其是現代工業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才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從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自然資源.這是一方面.

但是另一方面,由於人類認識的限制和人為的因素影響,又不斷地改變著自然界的「食物鏈」,甚至破壞了生態平衡,也就是破壞了人類自己生存的環境,使人類遭受到大自然的報復。

因此,既然人類知道自然界中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互相聯絡、互相制約的關係,就要保護自然,掌握自然規律,使自然不受損害,使人類與自然統一起來。

8樓:匿名使用者

人需要動植物、動物需要植物、植物需要土壤、形成食物鏈

土壤對人類生活與生態有哪些作用?

9樓:每天濕漉漉

對於土壤汙染,必須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環保方針。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汙染源。同時看到土壤具有強大的淨化能力,在防治土壤汙染時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

1、控制和消除土壤汙染源

控制和消除土壤汙染源,是防止汙染的根本措施。土壤對汙染物所具有的淨化能力相當於一定的處理能力。控制土壤汙染源,即控制進入土壤中的汙染物的數量和速度,通過其自然淨化作用而不致引起土壤汙染。

1)控制和消除工業「三廢」排放

大力推廣閉路迴圈,無毒工藝,以減少或消除汙染物的排放。對工業「三廢」進行**處理,化害為利。對所排放的「三廢」要進行淨化處理,並嚴格控制汙染物排放量和濃度,使之符合排放標準。

2)加強土壤汙灌區的監測和管理

對汙水進行灌溉的汙灌區,要加強對灌溉汙水的水質監測,了解水中汙染物質的成分、含量及其動態,避免帶有不易降解的高殘留的汙染物隨水進入土壤,引起土壤汙染。

3)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

禁止或限制使用劇毒,高殘留性農藥,大力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發展生物防治措施。例如禁止使用雖是低殘留,但急性、毒性大的農藥。禁止使用高殘留的有機氯農藥。

根據農藥特性,合理施用,制訂使用農藥的安全間隔期。採用綜合防治措施,既要防治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威脅,又要把農藥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

4)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淨化能力

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砂摻粘改良性土壤,以增加和改善土壤膠體的種類和數量,增加土壤對有害物質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從而減少汙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發現、分離和培養新的微生物品種,以增強生物降解作用,是提高土壤淨化能力的極為重要的一環。

5)建立監測系統網路,定期對轄區土壤環境質量進行檢查,建立系統的檔案資料,要規定優先檢測的土壤汙染物和檢測標準方法,這方面可參照有關參照國際組織的建議和我國國情來編制土壤環境汙染的目標,按照優先次序進行調查、研究及實施對策。

2、防治土壤汙染的措施

1)施加改良劑

施加改良劑的主要目的是加速有機物的分解和使重金屬固定在土壤中,如新增有機質可加速土壤中農藥的降解,減少農藥的殘留量。

施用重金屬吸收抑制劑(改良劑),即向土壤施加改良抑制物(如石灰、磷酸鹽、矽酸鈣等),使它與重金屬汙染物作用生成難溶化合物,降低重金屬在土壤及土壤植物體內的遷移能力。這種方法起到臨時性的抑制作用,時間過長會引起汙染物的積累,並在條件變化時重金屬又轉成可溶性,因而只在汙染較輕地區尚能使用。

2)控制土壤氧化-還原狀況

控制土壤氧化-還原條件,也是減輕重金屬汙染危害的重要措施。據研究,在水稻抽穗到成熟期,無機成分大量向穗部轉移,淹水可明顯地抑制水稻對鎘的吸收,落幹則促進水稻對鎘的吸收。

重金屬元素均能與土壤中的硫化氫反應生成硫化物沉澱。因此,加強水漿管理,可有效地減少重金屬的危害。但砷相反,隨著土壤氧化-還原電位的降低而毒性增加。

3)改變耕作制度

通過土壤耕作改變土壤環境條件,可消除某些汙染物的危害。旱田改水田,ddt和六六六在旱田中的降解速度慢,積累明顯;在水田中ddt的降解速度加快,利用這一性質實行水旱輪作,是減輕或消除農業汙染的有效措施。

4)客土深翻

汙染土壤的排除,特別是重金屬的土壤汙染,在土壤中產生積累,阻礙作物的生長發育。防治的根本辦法是徹底挖去汙染土層,換上新土的排土和客土法,以**汙染物。但如果是地區性的汙染,實際採用客土法是不現實的。

耕翻土層,即採用深耕,將上下土層翻動混合,使表層土壤汙染物含量減低。這種方法動土量較少,但在嚴重汙染的地區不宜採用。

5)採用農業生態工程措施

在汙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種子、種經濟作物或種屬,從而減少汙染物進入食物鏈的途徑。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動植物和微生物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汙染物質,而達到淨化土壤的目的。

6)工程治理

利用物理(機械)、物理化學原理治理汙染土壤,主要有隔離法,清洗法,熱處理,電化法等,是一種最為徹底、穩定、治本的措施。但投資大,適於小面積的重度汙染區。

近年來,把其它工業領域,特別是汙水、大氣汙染治理技術引入土壤治理過程中,為土壤汙染治理研究開闢了新途徑,如磁分離技術、陰陽離子膜代換法、生物反應器等。雖然大多數處於試驗探索階段,但積極吸收、轉化新技術、新材料,在保證治理效果的基礎上降低治理成本,提高工程實用性,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7)制定農藥的容許殘留量

根據農藥的「最大一日容許攝取量」(容許攝取量/(kg·d),用adi值表示)乘以安全係數(一般定為1/100)。

殘留容許量=adi×體重(kg)/食品係數[kg/(人·d)]

總之,在防治土壤汙染的措施上,必須考慮到因地制宜,採取可行的辦法,既消除土壤環境的汙染,也不致引起其它環境汙染問題。

土壤和植物的關係,動植物與土壤有什麼關係

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鬆表層,是 陸生植物生活的基質。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營養和水分,是生態系統中物質與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由於植物根系與土壤之間具有極大的接觸面,在土壤和植物之間進行頻繁的物質交換,彼此強烈影響,因而土壤是植物的乙個重要生態因子,通過控制土壤因素就可影響植物的生長和產量。土壤及時滿...

森林對人類的貢獻有哪些,森林對人類貢獻是很大的這段話主要講什麼

森林以其兼具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屬性和擁有巨大生物生產能力而成為陸地上極為重 要的生態系統。森林不僅能夠提供豐富多彩的可物化的產品,而且能夠營造優美的環 境 發揮強大的生態效益,維持著地球上的生態平衡,構 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性的 支撐。舉目古今中外,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無不與森林的消長 林業的興衰息息相關,...

植物對人類的作用?植物對人類生活有哪些作用?

植物對人類的作用太大了,首先它們能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為幾乎所有生物提供能量 還能吸收co2放出o2供人類呼吸,植物還可提供很多用途食用 藥用 工業建築原料用,還有更大用處調節氣候等。有的對人好,有的對人壞。大樹可以幫人製造氧氣。捕蟲草可以幫助人類把害蟲吃掉。各種水果可以給人類補充維c。植物能直接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