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在先秦時期不被重視!
秦朝被焚書坑儒!
漢朝初期信封老莊的「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而不被重視
漢武帝以後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作用:前期(宋之前)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
後期(明清)不斷的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儒家思想走向極端! 補充: 儒家思想:
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漢代起指由孔子(西元前551年-西元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奉儒學為官學的最後乙個王朝大清帝國被**取代以後,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衝擊,不過在歷經多種衝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剷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並在世界上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和民族傳統的標記。
儒家的思想和主張: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乙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
「孔子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過: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
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
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的特點和地位:
儒家思想不同其它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力圖一統宇宙,把「自然」、「科學」和「人」、「社會」的問題建立在乙個體系之下,而人類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呈現日漸增長的狀態,因而過去宗教的設論不斷地變成謬誤;在當時無法理解的一些基本問題上,各種宗教則做了各種編造。儒家思想關注的並非「自然」、「科學」,而是人和社會,是人類永恆的課題,在這些永恆的課題上儒家思想建立起了具有永恆價值的價值體系。
談談對儒家仁的理解 ????
2樓:楊愛菊綠色產品
一、儒家仁是仁愛、仁政、仁天下
萬物;1,人人有愛,則天下萬物和諧、太平,而後則人人幸福、萬物之萬幸。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
2,「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
3,儒家要求統治者(包括人類與萬物之間)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別,即「做不到」與「不去做」之間的差異。而其「無恆產,因無恆心」也體現了民本思想;
二、「仁」與「義、忠、孝、責」
1,從受儒家思想影響、及幾千年來中國人代代傳授的美德來說,儒家思想,已得社會各方充分認可,以天下為已任,仁、義、禮、智、信,寬恕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儒家思想到目前,仍是我們的主流思想;
2,忠孝思想,影響特別深遠博大,更多的應從已發展的各種書、字、畫藝術行為,更大地發揚光大;
三、「仁「與」愛」
1,仁: 中國儒家學派道德規範的最高原則,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仁」的最初含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
2,「仁」為「愛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五者為恭、寬、信、敏、惠;仁與義 ,把仁義看作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其「義」,指正路,「義,人之正路也」;
3,「仁」與人的表現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如以仁為本體;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對人則有愛心。
4,仁,內容包涵甚廣,核心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也就是人們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把仁政說與王道政治聯絡起來。
人皆有仁愛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張「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四、「仁政「重在民生、富民富國
1,仁政「保息養民」,民富而安之,從而實現富民強國,使眾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滿足而富裕,然後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為施教的前提和基礎,可見對富民的重視。
2,物質財富得到很大的豐富和滿足,滿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會使民眾達到仁的境界而國安。而民窮則爭,爭則起**,國難以治。可見民富才能國安,使老百姓安居樂業,民富而國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點;
3,「仁」的四方面
(1)、對待「仁」的態度,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於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2)「仁」的價值,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學問,「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3)「仁」的表現方式是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
(4)「仁」的實踐價值,是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為崇高「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
3樓:艾倫
倫理學上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
對待長輩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分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要有抱負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要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及「君子遠庖廚」等。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在現實政治的問題上,儒家要求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從理論上說,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
「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別,即「做不到」與「不去做」之間的差異。而其「無恆產,因無恆心」也體現了民本思想。
儒家的簡介: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受到重創。
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乙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需要區分開來。
4樓:三句話傳奇
互敬互信
倫理學上儒家注重自身修養,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謂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
對待長輩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間要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分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要有抱負且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要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以及「君子遠庖廚」等。
仁而有序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
在現實政治的問題上,儒家要求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從理論上說,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不為」之間的區別,即「做不到」與「不去做」之間的差異。而其「無恆產,因無恆心」也體現了民本思想。
在國際政治方面,儒家主張「華夷之辨」。華夷之辨在古代促進了中原先進文化的傳播,在近代則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障礙。
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仁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社會成員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社會成員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體情況的道德規範,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
社會成員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所以儒學是一種超越社會形態和階級形態的社會統治方略和社會管理學說。儒學在歷史上曾經作為我國奴隸社會某些諸侯國在某些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是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一史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仁和禮的關係是仁禮一體。不講仁只講禮,禮就不會被社會成員普遍認可,就會遭到反對;不講禮只講仁,社會成員不受道德約束,就會由思想上的無**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狀態。所以仁和禮是不可分的。
社會發展會使人們的道德觀念發生變化,禮的一些具體內容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而予以改變和調整,這種改變和調整是仁的體現。
●儒學「仁禮一體」的體系中包含了法的內容,禮和法應該很好的結合。禮的作用主要是預防犯罪,法的作用主要是懲罰犯罪。對犯罪個體的懲罰不是法的全部意義,懲罰所能產生的社會影響(即能不能從總體上減少全社會的犯罪)才是懲罰的主要目的。
建立分層踐行的「以禮為體,以法為用」的禮法體系,是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民貴君輕」,表明儒學不是把「君」置於學說的中心,而是把「民」(即人民大眾)置於學說的中心。儒學對「舜娶而不告」和「湯武革命」的贊成,表明儒學不是片面維護居上位者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內涵一方面是:
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則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所以,在居上位者違背仁和禮的時候,居下位者是可以採取積極的或消極的手段來維護仁和禮的。
所以,儒學的本質就是大眾儒學,其根本精神是維護國家社會的和諧執行。儒學不僅是中國古代的社會統治和社會管理學說,而且與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學說,乃至民主革命學說和共產主義說都是相容的。
●「禮之用和為貴」,表明禮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標,就是創造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及全社會的和諧。儒學認為,踐行仁禮和維護仁禮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湯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復禮」而不是作亂。
所以,他們不是在破壞和諧,而是在恢復被破壞了的和諧的基礎。所以,「湯武革命」與「克己復禮」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創造和諧、促進和諧的行為。儒學承認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維護仁禮的責任和權利,可以使人們(尤其是居上位者)在違背仁禮方面,不致走得太遠。
可令人們在破壞和諧基礎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遠。因此,會對維護社會和諧產生積極作用。它同時也表明禮的根本精神是:
不同地位的人們之間的相互協調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學文化是一種和諧的文化。
談談你對人生的看法,談談你對誠實守信的看法?
剛開始人生就是一張白紙,而你多走過的路,作過的事就是那白紙上的每一筆,最終畫是怎麼樣的,就要看你自己的造化了.快樂是人生最重要的心態,你快樂了,你就會把事情做得更好,就會對未來充滿希望,你也就活得更有信心,人生道路的每一點障礙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你要勇敢闖過去,才能有所收穫.你活著不是為了你自己,還有...
用儒家思想談談中國傳統文化,試論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儒 家 思 想 2004 1 31 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維護封建君主 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 君主 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1 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試論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1.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有相當的積極意義,如其 理想人...
談談你對未來職業的看法,談談你對未來職業的看法
人一生要換許多職業。未來是個未知數,誰也說不准。也許今天你還是個千萬富翁,明天就是街頭浪人。談談你對教育的看法?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我們豐富 深刻的認識世界和實現自我認知。在方 上,好的教育能培養乙個人積極的學習態度,並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簡介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