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課文你來說
[ zhōng ]
1.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心。當(dàng)~。~原。~華。
2.在一定範圍內,裡面:暗~。房~。~飽。
3.性質或等級在兩端之間的:~輟(中途停止進行)。~等。~流砥柱。
4.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在研究~。
5.特指「中國」:~式。~文。
6.適於,合於:~看。
[ zhòng ]
1.恰好合上:~選。~獎。~意(會意,滿意)。
2.受到,遭受:~毒。~計。
3.科舉考試被錄取:~舉。~狀元。
論語十二章中的古今異義詞有哪些
2樓:小白家裡小白
1、不亦君子乎——釋義:是君子的風格
君子——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為師矣——釋義:就可以做老師了
師——古:可以、憑藉;今:可能、許可
3、飯疏食飲水——釋義: 每天吃點飯,喝點水
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4、飯疏食飲水——釋義: 每天吃點飯,喝點水
水——古:冷水;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5、匹夫不可奪志也——釋義: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批覆——古:普通人;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釋義: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三——古:多次;今:數詞
7、有朋自遠方來——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問題
朋——古:志同道合的人;今:彼此友好的人
8、可以為師矣——釋義:就可以做老師了
可以——古:兩個詞。可以,憑藉;今:表示可能或能夠
9、學而不思則罔——釋義: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
罔——古:迷惑、迷茫而無所適從;今:蒙蔽,沒有
10、思而不學則殆——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殆——古:疑惑 ;今:危險
原文(節選):
《論語十二章中》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及其再傳**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釋義: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賞析:這裡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擴充套件資料:
一、通假字
不亦說乎——釋義:這是愉快的事
說:同悅,喜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釋義:我十五歲時,始有志於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二、出自本文的成語
1、溫故知新[ wēn gù zhī xīn ]
溫習學過的東西,獲得新的體會。《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釋義:
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也用以指吸取歷史經驗,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2、三人行必有我師[ sān rén xíng bì yǒu wǒ shī ]
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意思是說,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可供學習、效法的物件。語出《論語·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釋義:
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3、擇善而從[ zé shàn ér cóng ]
《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釋義:
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後來用「擇善而從」指採納正確的意見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
4、三十而立[sān shí ér lì]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這個時候做事合於禮,言行都很得當。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釋義: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5、三省吾身[sān xǐng wú shēn]
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曾參勤奮好學,深得孔子的喜愛,同學問他為什麼進步那麼快。曾參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問自己:
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先生教的學是否學好?
如果發現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6、逝者如斯[shì zhě rú sī]
意思是時間就像這奔騰的河水一樣,不停地流逝。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自《論語·子罕》。第二個意思為立誓踐行聖人(如大禹、周文王姬昌)之道的人,不忘初心,鍥而不捨,不捨晝夜,持之以恆做下去。
「逝」,通假「誓」。
3樓:半路遇到狗
《論語》十二章 重點字詞小結
一、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同悅,喜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二、古今異義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為師矣
古:可以 ;憑藉
今:可能、許可
3.飯疏食飲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飯疏食飲水
古:冷水
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5.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普通人
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數詞,三
三、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狀語,每日
3.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4.傳不習乎
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
5.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動詞,吃飯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名詞--意動。以??為樂
四、一詞多義
1.為:
可以為師矣 當、做
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慍 了解
溫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慍 表轉折
溫故而知新 表順承
博學而篤志 表並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為師矣。「以」後面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2.判斷句:
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4樓:匿名使用者
深交的來 quqtababy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古今異義詞
5樓:匿名使用者
1、一詞多義:
(1)舜發於畎畝之中(發,被起用)/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發,發出)(2)舜發於畎畝之中(於:從)/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於:在)/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於:由於)
2、古今異義
(1)所以 古義:用來;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關聯詞。
(2)入 古義:在國內;今義:進入。
(3)出 古義:在國外;今義:出去。
6樓:空谷簫女
古今異義 (1)舜發於畎畝之中 【發】 古義:被任用; 今義:送出 (2)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舉】 古義:
被舉用; 今義:舉起。 (3)所以動心忍性 【所以】 古義:
用這些辦法; 今義:表因果關係的關聯詞。 (4)徵於色 【徵】 古義:
顯示; 今義:出征。 (5)而後喻 【喻】 古義:
明白,了解; 今義:比喻。 (6)入則無法家拂士 【入】 古義:
在國內; 今義:進入。 (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 古義:
在國外; 今義:出去。 (8)曾益其所不能【不能】古義:
不具備的才能; 今義:不可以
7樓:我勒個去啊
這句詞表達的意思是先苦後甜,這是每個人必須要經歷的。
林黛玉進賈府中的古今異義詞
8樓:匿名使用者
《林黛玉進賈府》裡的古今異義詞語:
1、形容:形體容貌。今義:對事物的形象或性質加以描述。
2、風流:風韻。今義:指跟男女間情愛有關的。或指輕浮放蕩。
3、態度:言行舉止所表現的形態。今義:對事情的看法或採取的行動。
4、**:這裡指姿容俏麗。今義:指婦女舉止輕佻。
5、偏僻:偏激,不端正。今義:離城市或中心區遠。
6、可憐:可惜。今義:
值得憐憫;憐憫。或指(數量少或質量壞到)不值得一提。7、辜負:
也寫作孤負,本義是揹負,對不起,這裡有浪費的意思。今義:對不住(別人的好意、期望或幫助)。
勸學中的古今異義詞
9樓:不明白現實的我
古今異義詞: 博士:古,當時古代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今,一種學位。 往事:古
:指歷史。今:
過去的事。 及:等到.
時候。 大:很,非常。
豈:難道寄託:古:
藏身。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爪牙:古:爪子和牙齒。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黃泉:古:地下的泉水。今:指人死後埋葬的地方,也指陰間。
博學:古:廣博地學習。今:有大學問。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中的「博學」
2、「輮以為輪」中的「以為」
10樓:偉大的寧喲
寄託:古:藏身。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爪牙:古:爪子和牙齒。今:比喻壞人的黨羽。
黃泉:古:地下的泉水。今:指人死後埋葬的地方,也指陰間。
博學:古:廣博地學習。今:有大學問。
11樓:匿名使用者
1、「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中的「博學」
2、「輮以為輪」中的「以為」
12樓:繩綸冀高揚
繩古義:
標準、法則
金古義:
刀、劍、箭等兵器
跪古義:
跪拜。跪叩
爪牙古義:
壞人博學
古義:聰穎精明
七一《論語》十二章的通假字古今異義還有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 學而時習之 時 古義 按一定的時間,今義 時間。習 古義 複習,今義 學習。吾日三省吾身 日 古義 每日,今義 一日。三 古義 泛指多數,虛數 今義 數詞,三。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古義 真誠,誠實,今義 相信。溫故而知新 故 古義 舊的知識,今義 過去的,老的 此古義變今義是意擴大了範圍...
論語十二章的重點實詞,初一上的,論語十二章中十五個重點字詞有哪些
成語不亦樂乎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任重道遠 詞類活用 傳是動詞作名詞 故是形容詞作名詞 古今異義 1學而時習之 時 古義 按一定的時間,今義 時間。習 古義 複習,今義 學習。2.吾日三省吾身 日 古義 每日,今義 一日。三 古義 泛指多數,虛數 今義 數詞,三。...
論語十二章中每一句話讀後的感受,論語十二章讀後感悟
1.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啟示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 只是乙個認識過程,習 是乙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 學 與 習 統一起來。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 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