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搬書的小熊
仁:巧言令色,鮮矣仁。
禮: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孝:**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義: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論語中所有關於仁的語句。 全部發上來。原文。
2樓:匿名使用者
1、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譯文:子遊說:「我的朋友子張,他所做的事情可以說是難能可貴的了,然而還沒達到仁。」
2、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譯文:曾子說:「君子以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依靠朋友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3、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乙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沒有仁德了。」
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年輕的學生,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家裡便敬愛兄長;為人謹慎、誠實可信;博愛大眾,親近有賢德的人。這樣親身實踐後,有剩餘的時間精力,再去學習文獻。」
3樓:匿名使用者
仁這愛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克己復禮為仁
4樓:吾皇黑馬
《論語學而》
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子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八佾》
4、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5、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後素.」曰:
「禮後(於仁)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5樓:黑鷹兩千職場之家
何為仁者?論語中孔子給出了非常簡潔直接的答案:
剛、毅、木、訥。
6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中關於仁的還挺多的比如
1.子翰言利,與命,與仁
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3.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太多了
7樓:李文林李倩
我不撒玻璃玻璃因我而死。鍍鋅板單。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不是在網上不覺得帶。
閱讀論語結合所選三章分別談談你對論語中所講的仁義禮信的理解和看法
8樓:九虔吳正棚
儒家認為「仁義禮信」可克服世間一切苦難!連智、勇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準則!
9樓:守亮蔡橋
這個要分開理解
」仁「就是愛人
也就是說
孔子強調愛護他人
」義「就是真誠待人
而」禮「不是禮貌待人
是指」禮樂制度
就是每乙個人做事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族要符合貴族的身份)」信「是指誠信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
10樓:匿名使用者
(名詞解釋)仁 義 禮 智 信 忠 孝 悌 節 恕 勇 讓
[b]仁 [/b]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他第乙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論語.顏淵》:「樊遲問仁。
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又《衛靈公》:「子曰: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莊子.在宥》:
「親而不可不廣者,仁也。」清譚嗣同《仁學.界說》:
「仁為天地萬物之源,故虛心,故虛識。」
[b]義 [/b]
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
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為前提。他們把「義」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之一。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
其中的「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核心。《論語.里仁》: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b]禮 [/b]
中國古代社會準則和道德規範。春秋時的政治家子產最先把「禮」當作人們行為的規範。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禮,這「禮」既指周禮的禮節、儀式,也指人們的道德規範。
他對「禮」進行了全面的論述,提出了「克己復禮」的觀點;把「禮」當作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的手段,當作治國治民的根本。荀子也很重視「禮」,把「禮」看作是節制人欲的最好方法。戰國末和漢初的儒家對「禮」作了系統的論述,主張用禮來調節人的情慾,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規範。
[b]智[/b]
智」,即智慧型、聰明,有才能,有智謀。孔子認為,有智慧型的人才能認識到「仁」對他有利,才能去實行「仁」。只有統治者才是「智者」,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可成為「仁人」,而「小人」無智。
儒家把「智」看成是實現其最高道德原則「仁」的重要條件之一。他們要實現「達德」,而要實現「達德」必須經過「知」的五個步驟,即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漢儒則把「智」列入「五常」之中。
[b]信 [/b]
儒家的倫理範疇。意為誠實,講信用,不虛偽。「信」既是儒家實現「仁」這個道德原則的重要條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養的內容之一。
孔子及其**提出出「信」,是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互守信用,藉以調整統治階級之間、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儒家把「信」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漢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左傳.宣公二年》:「麂退,嘆而言曰: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
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
[b]忠 [/b]
儒家的道德規範。孔子所說的「忠」,是指和別人的一種關係,盡力幫助別人叫做「忠」。「忠」又特指忠君。
對長輩能盡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當作實行最高道德原則「仁」的條件。孟子也把「忠」視為重要的道德規範,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
漢以後出現了「三綱」,「君為臣綱」規定了臣民對君主須絕對「忠」,忠君便成為天經地義、永恆的倫理教條。《論語.子路》: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b]孝[/b]
儒家的倫理範疇。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中最根本的。
孝是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在家庭關係中的表現,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孝」一直視為最高的美德,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孝經.開宗明義》:
「夫孝,始終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又《三才》:「子曰: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論語.為政》: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b]悌[/b]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
《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孟子.
滕文公下》:「於此有焉:入則孝,出則悌。
」[b]節[/b]
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乙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
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鬥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
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2、又稱「貞節」。
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範。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二程遺書》卷二二下:
「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我之節烈觀》:
「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b]恕[/b]
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
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
《論語.里仁》:「子曰: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
『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又《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勇[/b]
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
「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
「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b]讓 [/b]
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
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11樓:竹山的貓
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型等。
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乙個道德範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範知識。
信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
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遊",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侷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
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範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節氣節和節操。1、社會指乙個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堅定性。對內,氣節表示對一定的政治制度、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堅定信仰。
對外,氣節則指在國家和民族遭到外敵侵犯時,能挺身而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堅持鬥爭。乃至獻出個人生命。《荀子.
君子》:「節者,死生此者也。」2、又稱「貞節」。
為封建時代約束婦女的道德規範。即要求婦女謹守閨門,不與男子接觸,婚後要「從一而終」,夫死不得再嫁,要為丈夫終身守節,甚至殉夫。《二程遺書》卷二二下:
「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魯迅《墳.我之節烈觀》:
「我依據以上的事實和理由,要斷定節烈這事是:極難,極苦,不願身受。然而不利自他,無益社會國家,於人生將來又毫無意義的行為,現在已經失了存在的生命和價值。
」恕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並列的。
因「恕」而得 「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
《論語.里仁》:「子曰:
『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
『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餘之辭也。」又《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勇儒家的倫理範疇。指果斷、勇敢。孔子把「勇」作為施「仁」的條件之一。
「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而且不能「疾貧」,才能成其為勇。《論語.憲問》:
「仁者必有勇。」又《陽貨》:「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
」又《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讓指謙讓、禮讓。對人的謙讓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孟子.
公孫丑上》:「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采薇》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麼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麼好處
在章法上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 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 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 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 在音節上,反覆吟唱,一唱三歎,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 美。采薇7前三章採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結合詩句說說這種手法有什麼特點有...
《西遊記》文言文版的前三章內容是什麼
西遊記前20回,寫東勝神洲傲來國海中有花果山,山項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澗水源頭尋到名為 水簾洞 的石洞,被群猴擁戴為王。又過三五百年,石猴忽為人生無常,不得久壽而悲啼。根據一老猴指點,石猴經南贍訓洲到西牛賀洲,上靈臺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見須菩提祖師,被收為徒,起名曰孫悟空。悟空從祖師...
論語十二章中第三章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你看下是不是這個。3.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 啟示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