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懸想手法的詩句有

2021-03-04 04:33:19 字數 6522 閱讀 6337

1樓:月☆之☆寵☆兒

詩歌離不開想象。才華橫溢的古代詩人們往往神思的翅膀,開拓出一片想象的天地,用想象的情景映襯現實的情景,以虛襯實,虛實相生,虛虛實實中產生一種讓人浮想聯翩的魅力。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是詩人們創造想象的常見手法,有時詩作者對某種情狀或以後情景作設想或懸擬,這種創作想象的手法,這裡稱之為「懸想」手法,「懸想」手法在古典詩詞中運用較廣泛,大體上,有以下幾種情形:

懸想以後情形。詩人在描寫此時情景時,忽而神思飛越,想象以後情形,這種想象多為眼前苦況愁緒所激發的對未來歡樂的憧憬。這種懸想側重時間轉移,又兼有空間跨越。

南宋末年詞人蔣捷在乘船漂泊途中,倦遊思歸時便想象著歸家後與妻子歡聚的溫馨: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一剪梅·舟過吳江》)

春意盎然,桃紅柳綠,詞人卻因顛沛流離面黯然神傷。上片用跳動的筆墨描繪了舟過吳江的情景,觸景生情,詞人急欲歸家與閨中人團聚。下片詞人便馳騁想象,憧憬著回家後的溫暖,洗淨旅途穿髒的衣服,調弄起有銀字的笙,點燃心字形的香,享受家庭生活的溫暖。

這裡詞有正是通過懸想,將倦遊思歸之情表現得如此濃郁。

羈旅於巴山蜀地的李商隱,夜深難寐,在淅淅瀝瀝、漲滿秋池的雨聲中,把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日。此時詩人的寂寞愁思似乎都隨著這單調的雨聲瀰漫夜空。這是李商隱絕句《夜雨寄北》前兩句所描述的情景,但後兩句並沒有繼續描述這份寂寞愁苦、黯然神傷,而是從這深重綿長的愁思中生出異想,轉出新境,遙想他日和妻子在西窗之下剪燭夜談。

那想象中的重逢給眼前的淒冷帶來一些暖意,而這暖意又恰恰反襯出今宵的孤寂愁苦。

柳永的《雨霖鈴》上片已將自己和戀人離別的那份纏綿悱惻表現得淋漓盡致,下片似難以為繼,詞人卻獨闢蹊徑,著意描繪別後的情景:「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淒清的畫面,將這份離情表現更是攝人心魄。

以夢境來懸想。夢境往往給人迷離惝恍之感,以夢的形式想象,虛虛實實之中,會產生一種哀婉動人的藝術效果。

南宋詞人蔣捷作為南宋亡國歷史的見證人,靈魂深處蕩漾著南宋覆亡的哀歌,他的一些詞往往就在迷茫奇幻的夢境中抒發那哀婉悽絕的亡國之痛。南唐後主李煜的《浪淘沙·窗外雨潺潺》用夢中的片刻歡樂跟眼前的淒涼對比,在對比之中訴說著肝腸寸斷的亡痛之悲。

最讓人淚下的夢境要數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了,可舊情難忘,蘇軾對妻子的思念隨著時間的流逝反而愈加醇厚。然而生死殊途,沒有地方能與妻子共話淒涼,上片詞人已將悽愴之情表現得躍然紙上,下片陡然轉入夢境之中:

幽約不明之中,詞人回到故鄉,看到妻子正在小室的窗前對鏡梳妝,那情態那容貌分明還是當年那年輕貌美的妻子,只是夫妻相顧無言,淚落如雨。哀婉悱惻的夢境表現了詩人對亡妻刻骨銘心的思念。

懸想對方情形。特定情境下,詩人在抒發自己某種情思時,卻不直接從自身寫起,而是想象對方此時此刻的情形,或先描敘自身情形,突然調轉筆墨,描敘對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層地表達自己情感。這種懸想側重於空間轉移。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七月,不幸為叛軍解到長安的大詩人杜甫,望著「國破山河在」的長安月,思親之情遽然而生,寫下了千古名篇《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人看到的是長安月,但並沒有從長安月著筆,卻從妻小所在地鄜州落墨。詩人馳騁自己的情思,想象千里之外的情形:

妻子獨在閨中,仰望明月,思念著身處異地的丈夫。憂慮、驚恐、思念一齊襲來,不禁淚濕雲鬢。夜已深沉,清輝之下,玉臂生寒,但妻子還是守望著那輪明月。

詩人從對方設想,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詩人自己「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盡在其中,寫妻子心焦丈夫,正是詩人牽掛妻子,這樣就將離亂之痛、思親之情抒發得更為深沉。

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在長安謀求功名的少年遊子王維,因重陽佳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詩的前兩句,描敘了自己獨在異鄉、孤寂無親的感受,抒發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鄉情懷。

三四兩句突然將鏡頭轉換到故鄉,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乙個兄弟(詩人自己)。故鄉的兄弟們因佳節缺少一人未能完全團聚而遺憾。

這裡詩人寫故鄉兄弟們的遺憾也正是自己的遺憾,故鄉的兄弟思念自己,詩人自己也正是如此地渴念著故鄉的兄弟們。這裡的懸想,使得普通的思鄉之情抒發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詩歌在意境上也更深厚了。

論賦比興在《詩經》民歌的應用

2樓:三國之長空

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於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乙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

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詩集傳》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乙個主要修辭手法,包括比喻與象徵。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衛風·碩人》寫莊姜的美貌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為有前後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點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躍然紙上。

比喻還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徵。因為比喻都是取整體上差異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來相比,喻體與本體相同之處往往就相當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誇張的性質。

如《碩鼠》,就其外形、生物的類別及其發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體與喻體的差別是相當之大的;但是,在不勞而獲,白吃飯這一點來說,卻完全一致,所以這個比喻實際上是一種誇張的表現。

又由於喻體在人們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已獲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蘊,在某種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故根據與不同喻體的聯絡,可以表現不同的感情,如《碩鼠》、《相鼠》等。《詩經》中用比的地方很多,運用亦很靈活、廣泛。如《衛風·氓》: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前者用以比喻形體,後者用以比喻感情之變化。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體喻形體,色彩喻色彩,光澤喻光澤,聲音喻聲音,氣味喻氣味,動作喻動作,感覺喻感覺,景況喻景況。

《邶風·簡兮》:「執轡如組,兩驂如舞。」以形態比形態;

《唐風·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公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以某種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風·黍慄》:「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覺喻感覺;

《詩經》中的「比」有兩點應特別加以注意:

一為象徵。手法上比較含蓄,但往往從多方面進行比喻,即用「叢喻」之法,有時同於今日的「指桑罵槐」的。如《小雅·大東》: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

維北有鬥,西柄之揭。」前半通過一系列的比喻說明東方諸侯國之百姓對西周王朝貴族竊據高位、不恤百姓的憤怒(皆有名無實之物),末尾以箕之翕其舌,鬥之向北開口挹取,指出西人對東人的剝削。實際上是用了象徵的手法。

另一種為同時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也就是說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聽、說、觸方面的界限。如:

《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以山之高峻,比喻師尹地位之顯赫、重要,此以具體物之高,喻抽象的地位之顯赫。

《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公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以山岡之永恆,河水之不斷,日月之長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

《邶風·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以山谷之風,喻人之盛怒,以自然現象喻人情緒之變化,是通感之比。

《詩經》中的比是多種多樣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個別為全詩皆含比意,如《碩鼠》。

二、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的開頭。

朱熹《詩集傳》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興即引發、開頭。包括兩種情況:

一、情觸於物而發為歌詠(即用乙個同表現內容相協調的事物為開頭)。

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韻。

如果從文學發源的整個過程來說,興是早期詩歌的特徵;而如果從詩歌作者的層次來說,它是民歌的特徵;如從創作方式來說,它是口頭文學的特徵。採用興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國風》之中。漢代以後,雖《詩經》被視為經典,比興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詩經·國風》一樣單純起韻的興詞並不見於文人的創作;而從引發情感的事物寫起的興,同比和賦的手法很接近。

朱熹對賦、比、興概念的解釋十分明確,但他將《詩經》每章表現手法都一一標出,在他所言的型別同他對詩本文的解釋中,就顯示了矛盾。如《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標:「興也。

」但他在具體解釋此章時又說:「雎鳩,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遊而不相狎,故《毛傳》以為摯而有別,《烈女傳》以為人未嘗見其乘居而匹處者。蓋其性然也。

」串講全章時又雲:「言彼關關然之雎鳩,則相與合鳴於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則豈非君子之美匹乎?

言其相與和樂而恭敬亦若雎鳩之情摯而有別也。」則又成了「比」。

再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他也標為「興也」,解釋時卻說:「周禮,仲春令會男女,然則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又成了「賦」。

這樣,賦、比、興三者的界限就又亂了。比較適合的劃分是,凡與當時情景之描述有關聯者,都應歸於賦,如《卷耳》、《黍離》、《蒹葭》、《七月》;凡有比喻、象徵意義者,都應歸之比,如《關雎》、《桃夭》、《谷風》、《無衣》;只有無法與詩本義聯絡的,才是興,如《黃鳥》、《采薇》等。

興包括「情觸於物而發為歌詠」的情形,是指由於人們生活閱歷各不相同,每個人的經歷都會有種種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對一般人來說是漠不相關,但對某一具體人來說,就可能會勾起對舊的經歷的回憶,引起很深的感慨。

三、賦。

《詩集傳》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這裡所謂「直言之」,是說不以興詞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並不是不要細緻的形容描繪。因此可以說:興、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現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賦」的範圍之內。

作為一種寫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廣泛。就《詩經》言之,它包括敘述、形容、聯想、懸想、對話、心理刻畫等。《七月》、《生民》全詩都用賦法,無論對於棄兒情節的敘述,還是對於祭祀場面的描寫,都極為生動。

《東山》、《采薇》二首,除《東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賦法。但這兩首詩寫行役徵人之心緒,可謂淋漓盡致:「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最上乘的寫景詩。所以,《詩經》的賦法不只是指敘述,不只是所謂「直陳其事」,在抒情寫景方面,也達到很高超的地步。

賦法,在《詩經》中也常體現於一些簡單的敘事。如《邶風·靜女》寫了乙個女子約他的男朋友晚間在城隅相會,但男青年按時到了約會地點,卻不見這位姑娘,等之不來,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過了一會,姑娘忽然從暗中跑出來,使小夥子異常高興。

詩中所寫姑娘藏起來的那點細節,可以理解為開玩笑,也可以理解為對小夥子愛的程度的測試,但總之是充滿了生活的情趣,表現了高尚純潔的愛情。後面贈彤管的細節也一樣。其中既無比,也無興,卻十分生動。

《詩經》中也有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抒情、敘述的。如《鄭風·溱洧》,表現三月間水暖花開之時,男女青年在水邊遊玩戲謔的情景。通篇並無興詞,也全無比喻,卻描繪出一幅充滿歡樂氣氛的民俗畫。

賦法中,也包括敘寫、聯想與懸想。如《豳風·東山》第三章寫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從而引出「自我不見,於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結婚合巹之物)而聯想及結婚時情景,作為對於將要面對的現實的烘托或反襯等。

懸想即未必有,而是詩人設想之,藉以表現詩人的心緒。如《東山》的第二章寫其想象中的家可能會出現的情況,第四章前半寫設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周南·卷耳》、《魏風·陟岵》亦是。

《詩經》中有些純用賦法的詩中,也創作出了很深遠的意境。《黍離》、《君子於役》、《蒹葭》全用賦法,既無興詞,也無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濃、意境之深遠、情調之感人,後來之詩,少有其比。詩人寫景不是專門描摹之,從抒情中帶出;而情又寓於景。

前人用賦、比、興來概括《詩經》的表現手法,十分精到。但對《詩經》「賦」這種表現手法注意得不夠,在興和賦、比的關係上也一直未能劃分清楚。再就是將比、興看作詩的特徵的主要體現。

這是將《詩經》中的「比興」和後代的「比興」混同之故。其實,對《詩經》中賦法的研究,應是**《詩經》藝術手法的重要方面,這同古代文論史上**「比興」概念的流變是兩回事。

《詩經》中「興」的運用情況比較複雜,有的只是在開頭起調節韻律、喚起情緒的作用,興句與下文在內容上的聯絡並不明顯。如《小雅·鴛鴦》:「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

」興句和後面兩句的祝福語,並無意義上的聯絡。《小雅·白華》以同樣的句子起興,抒發的卻是怨刺之情:「鴛鴦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無良,二三其德。」這種與本意無關,只在詩歌開頭協調音韻,引起下文的起興,是《詩經》興句中較簡單的一種。《詩經》中更多的興句,與下文有著委婉隱約的內在聯絡。

或烘托渲染環境氣氛,或比附象徵中心題旨,構成詩歌藝術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鄭風·野有蔓草》清秀嫵媚的少女,就像滴著點點露珠的綠草一樣清新可愛。而綠意濃濃、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詩人邂逅相遇的喜悅心情,正好交相輝映。

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茂盛的桃枝、艷麗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禮的熱鬧喜慶互相映襯。而桃樹開花(「灼灼其華」)、結實(「有蕡其實」)、枝繁葉茂(「其葉蓁蓁」),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出嫁後多子多孫、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願。詩人觸物起興,興句與所詠之詞通過藝術聯想前後相承,是一種象徵暗示的關係。

《詩經》中的興,很多都是這種含有喻義、引起聯想的畫面。比和興都是以間接的形象表達感情的方式,後世往往比興合稱,用來指《詩經》中通過聯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於形象之中的創作手法。

有對偶手法的詩句,運用對偶手法的古詩有哪些

近體詩中的對偶句很多,一般一首詩中四句都有一對,如李白的 靜夜思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還如楊萬里的詩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對偶是一種修辭手法,一般看句子的結構和用詞,上下兩句都有相似之處,一般詞性相同,句子結構相同。運用對偶手法的古詩有哪些?1 登高 杜甫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

運用誇張手法描寫的詩句有哪些,用上誇張手法描寫的詩句是什麼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 夜宿山寺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秋浦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贈汪倫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 望廬山瀑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 雪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呵...

使用對比手法的古詩,運用對比手法的詩句

1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2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3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4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運用對比手法的詩句 1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古風二首 譯句 雖然全國各地的土地都被農民耕種,但農民還是因為糧食全被佞官奪去而餓死。2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