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社會功能有哪些

2021-03-04 03:14:23 字數 4698 閱讀 8551

1樓:嶺東金琅

民俗信仰與其教化功能成為促進社會和諧,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

中國民俗文化**的社會功能有?

2樓:

中國民俗文化bai具有多樣性、復合du性、地域性、實zhi用性、群眾性、傳dao承性的特徵。

民俗回文化現象

答是適應一定的社會生活,首先是物質的生活和相應的社會心理需要而生成、傳播和繼承的;同時它也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相應的功能,即主要在於規範、便利和調節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之得以鞏固和發展。即便一些在以後失去原來意義的風俗,往往也能夠以某種變通的方式被保留下來,在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滿足人們的社會與文化需求。研究各種民俗文化現象,將有助於對社會歷史傳統的梳理與展示,有助於對民眾實際生活及其觀念、心理的考察與理解,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發展。

3樓:手機使用者

多樣性、複合性、地域性、實用性、群眾性、傳承性

民俗的功能

4樓:匿名使用者

一、教化功能

指民俗在人類個體的社會化文化過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二、規範功能

指民俗對社會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放肆所具有的約束作用。

三、維繫功能

指民俗統一群體的行為與思想,使社會生活保持穩定,使群體內所 有成員保持向心力與凝聚力。

四、調節功能

指通過民俗活動中的娛樂、宣洩、補償等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心裡本能得到調劑的功能。

5樓:匿名使用者

民俗的功能就是能夠激發公民們的熱情,也能夠激發公民們主動的進行積極參與。

6樓:匿名使用者

民俗的文化功能:

首先說民俗的功能和特徵是什麼?民俗學是一門研究民間風俗習慣及其它生活文化傳承的社會科學。

在2023年英國學者湯姆斯(w.j.thoms)首先採用folklore一詞,把民俗學定義為關於民眾知識的學問。由於民俗現象的普遍存在,因此,民俗學遂在世界各國比較普遍地得到承認和發展。

中國歷史上有關各類風俗的資料記錄和理性認識,悠久而又深厚,而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民俗學,卻是在本世紀初葉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產生的,它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乙個構成部分。

現在,民俗學的研究範圍,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廣泛,在有的國家已經擴充套件到民間社會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各種民間的生產慣習、社會組織及制度、行為規範、精神事象(包括信仰、倫理觀念、知識、民間文藝創作)等。在現代社會科學的體系中,民俗學具有不可替代和引人注目的地位、作用。 民俗學的研究物件及社會生活裡的種種民俗文化現象,大體具有以下特點:

它們是社會性和集體性的,一般要經過民眾的認同和長期實踐,才能成為風俗;它們大多以型別或模式的形態存在;它們在時間上具有傳承性,空間上具有擴充套件性。上述特點使得民俗現象能夠顯著地區別於社會生活中那些個人的和暫時性的現象。

民俗文化現象是適應一定的社會生活,首先是物質的生活和相應的社會心理需要而生成、傳播和繼承的;同時它也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相應的功能,即主要在於規範、便利和調節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之得以鞏固和發展。即便一些在以後失去原來意義的風俗,往往也能夠以某種變通的方式被保留下來,在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滿足人們的社會與文化需求。

研究各種民俗文化現象,將有助於對社會歷史傳統的梳理與展示,有助於對民眾實際生活及其觀念、心理的考察與理解,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發展。 現代民俗學的研究注重實證,要求開展田野實地調查以獲得研究的基本依據,包括蒐集在民間儲存、記憶、變通運用的各種民俗資料,觀察和體驗民眾實際生活。

同時,至少在中國還應結合已有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民俗學研究強調對民族或地方的生活文化進行客觀描述,也對其形成及演變規律、內外部關係和性質特徵等作出解釋。由於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和需要有多種觀察角度,因此,亦經常借鑑相關學科的資料、理論和方法。

民俗學尤其和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和文藝學等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

民俗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在長期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的總和。我國是乙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五千年歷史長河孕育出極為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然而,民俗所具備的教育功能,長期以來卻常常被忽視,尤其是如今的青少年對我國傳統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識十分貧乏。

造成民俗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一是社會經濟的轉型對民俗文化的衝擊;二是外來文化的輸入對民俗文化的滲透;三是大眾傳媒的興起對民俗文化的擠壓。而另外,還有乙個重要原因就是:學校教學對民俗文化的冷落。

長達幾十年的應試教育使學校教育,尤其文史學科教學長期處於對課本知識點的死記硬背,漠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缺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薰陶,缺乏對中華民族民俗文化應有的了解,從而導致了當前一代青少年民俗觀念的淡漠、民俗知識的匱乏、民俗修養的欠缺、以及整體人文素養不高的現狀。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自古以來,我國就特別注意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這種教化就是運用民俗文化所具有的約束力,對民眾個體進行教育和規範,以擯棄陋習,發揚良好風氣。

孔子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其中所滲透的就是民俗文化在社會安定和控制中的作用。

荀子說: 「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這就是強調要利用民俗文化,塑造某個民眾群體所認同的高尚的個人品質和行為。

所以,對於青少年學生,民俗文化教育有著其他學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將民俗文化的精華轉化為學生的認識,並以此引領他們的行動,對培養他們的優良道德品質非常重要。

將民俗文化納入學校教育,可以使學生了解到中華民族的風尚、禮節、習慣,並可以在此基礎上使他們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其精華——傳統美德。我們應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律己修身」「仁愛孝悌」「誠信好禮」「精忠報國」「天下為公」「自強不息」等傳統美德,來幫助學生學會做人、處世,培養他們的民族精神,提高他們的素質。

加強民俗教育,有助於培養青少年的審美意識。民俗是社會、集體的創造,扎根於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在某個民俗或地區的民俗中,一般都保留了該族或該地區人民的好噁感情和審美情操。能傳承至今的民俗,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有不少美的東西。

在民俗教育中加強這一方面內容,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先人的審美觀,進而增強其審美意識。如介紹端午節賽龍舟,蒙古族賽馬,苗族鬥牛、跳蘆笙等具有競技性質的民俗,可以使學生透過活潑、生動的民俗活動,看到各族人民對積極健康生活的追求。

中國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一支,是民族凝聚力和精神文明的動力,用民俗文化教育青少年重新樹起民族文化的旗幟,可以培養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肩負起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歷史使命。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習慣、情感與信仰而產生的文化。

由於民俗文化的集體性,說到底,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體遵從,反覆演示,不斷實行,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

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的界定,是近幾年學術界頗有爭議的問題。以往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多少疑義不是問題。因為再此之前,中國民俗學界或民間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間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等概念。

現在突然出現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名稱,而且這一名詞變得十分時髦,許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紛紛改名,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等。其實在我看來,這是換湯不換藥,貼時髦的標籤。

如同前些年,人類學熱起來,許多學科緊跟形勢,在學科前冠以人類學,如人類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人類學民俗學等等。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是什麼學科呢?究竟是社會學、民族學、還是民俗學,有必要加人類學壯其門面嗎。

說到底我們從事這些學科研究的人有點心虛,缺乏自信。

不敢承認民俗學或民間文化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實,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我們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間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民間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換的。

有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比「民俗」、「民間文化」的概念包含的內容要豐富,要寬泛。我認為並非如此。相反「民俗」和「民間文化」的研究物件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廣。

乙個簡單的道理是,民俗學研究的不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他還包括了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都是民俗學研究的物件。這樣的看法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文化多樣性宣言》的精神並不矛盾。

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第25屆總會上通過的《關於保護傳統文化與民間創作的建議》所指的是「傳統文化與民間創作」。在《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宣言》中採用了「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這一表述方式,這和「民間創作」、「傳統的民間文化」本質上有什麼區別嗎,可以說內容是完全一致的。

這樣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傳統的「民俗」概念是完全可以互相置換的。如果我們再來看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件,更能說明這一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言》提及口頭及非物質遺產的定義:

「口頭及非物質遺產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群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並被認為是符合社群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認同感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它方式口頭相傳。

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舞蹈、遊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築藝術及其它藝術。除此之外,還包括傳統形式的聯絡和資訊」。

很明顯這一定義包含了民間傳承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一切民間文化或民俗文化,不同的是這種文化的創造者,也就是說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主體上,比我們以往所說的「民」(主要指農民、市民)要廣泛的多。

歷來關於學術概念的界定,是乙個複雜的問題。民俗學學科的發展有100多年的歷史。關於「民俗」的定義不下幾十種,至今還在爭論不休,我們遵存哪一種?

概念界定是必要的,但研究不能單純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

激素的重要功能有哪些,社會科學的重要功能有哪些

腦垂體是人體內分泌的 首領 人體內的激素主要包括生長激素,甲狀腺素 腎上腺皮質激素 即可的松 醛固酮等 腎上腺素 去甲腎上腺素 雌激素 雄激素 酮 以及抗利尿素和女性縮宮素等等,其中以腦垂體分泌的激素最為神奇。例如,腺垂體 腦垂體前葉 產生的促甲狀腺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就是督促身體內另外兩個重要內分...

中華茶文化的社會功能,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哪些

中華茶文化的內涵 形式和社會功能 1 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世界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意義十分深遠。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包含著茶葉生產消費及其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面,簡而言之,茶文...

職業的社會功能有哪幾個方面,職業的社會功能有那些

職業具有以下功能 職業是個人獲得經濟收入的 是個人維持家庭生活的手段 職業是促進個性發展的手段,當個人從事的職業能使個人的特長 興趣得到充分發揮時,也就促進了個性的充分發展 職業還是個人在社會勞動中從事具體勞動的體現,是個人貢獻社會的途徑 職業也是個人獲得名譽 權力 地位和金錢的 從社會角度來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