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文言文中親戚有哪幾種意思

2021-03-04 02:03:03 字數 5410 閱讀 9749

1樓:匿名使用者

1,父母。2,親人,親戚。3,愛,親愛。4,親自。

「親」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2樓:樓上叫的外賣

父母。《莊子。養生主》:

「可以全生,可以養~。」【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母和兄弟。《墨子。

節葬》:「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死,聚柴薪而焚之,薰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此指父母。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封建~~,以番屏周。

」此指子弟。

2.親人,親戚。《論語。泰伯》:「君子篤於~**興於仁。」杜哺《登岳陽樓》詩:「~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無一字:指

一、無音信。)

3.愛,親愛。《孟子。梁惠王下》:「君行仁政,斯民~其上,死其長矣。」

4.親自。《詩經。大雅。韓奕》:「王~命之。」《史記。秦始皇本紀》:「~巡天下,周覽遠方。」(周:普遍。)

5.親近。《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

文言文中 "親戚" 有哪幾種意思

3樓:宇德高輝

(1) 有血統或婚姻關係的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建親戚,以屏藩周 .」洪深 《劫後桃花》:「我還求求表叔,看在親戚分上.」

(2) 指父母及兄弟等

去親戚而事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親戚安居.——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獨身無親戚.——清· 方苞《獄中雜記》

(3) 指內外親屬

親戚畔之.——《孟子·公孫丑下》

親戚之所畔.

悅親戚之情話.——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當如親戚.——唐· 李朝威《柳毅傳》

(4)親愛;親近.三國 魏 阮籍 《鳩賦》:「何依恃以育養,賴兄弟之親戚.」《續資治通鑑·宋孝宗乾道元年》:「朕念兄弟無幾,於汝尤為親戚;汝亦自知之,何為而懷此心?」

以上是摘錄,我不甚認同。其實前三種意思,似乎都可以翻譯為「親屬」,另一種是動詞義的「親近,親愛」。我的高中老師說過,親戚是兩個字,親指內親,戚指外戚。

《史記》不是有《外戚世家》嗎,記述了后妃及其家族的歷史,可見親戚在古代翻譯為「內外親屬」是最正規的。而『親』字就包括了父母兄弟。現在的「親戚」,父母兄弟排除了,這也是常見的古今異義詞。

親愛文言文什麼意思? 5

4樓:烏蒙精雕師

答案 親愛在文言文的意思:親人的喜愛。

古文中親愛也可以作單獨的詞來用。也可以活用為乙個句子,看意境。

親:親人、親戚,親自。愛:喜愛、親愛。

祝你生活愉快!

5樓:誰在等待誰的心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是相對新文化運動之後的白話文來講的。 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隨著歷史的變遷,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成了讀書人的專用。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文言文中,親戚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親戚】

①指父母及兄弟等。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廉頗藺相如列傳》)|但取案末獨身無親戚者二人易汝名。(《獄中雜記》)|親戚安居。(《與陳伯之書》)

②指內外親屬。例如: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當如親戚耳。(《柳毅傳》)

這兩種意思都包括父親和母親。

親戚在古文中的含義是不是「親」指直系親

7樓:文以立仁

親戚在古文中是乙個片語,是「親」和「戚」的聯合。

「親」指有血統或婚姻關係的人。(《左傳·昭公十四年》注:親,九族。)

「戚」指因婚姻聯成的關係。

文言文中親舊的意思是什麼

8樓:bamia__劉小公尺

親舊,來是漢語詞彙,解釋源為親戚和故交舊友。

親舊qīn jiùbai

[relatives and old acquaintances] 親戚和故交舊友du

根據以上解釋,zhi這個詞語是出自陶淵dao明的《五柳先生傳》(親舊知其如此)。與他同時代被稱為「潯陽三隱」之一的劉遺民,曾邀請他棄絕人世、隱居山澤。他卻因為不忍棄親舊不顧而拒絕,並寫有「山澤久見招,胡事乃躊*。

直為親舊故,未忍言索居。」的語句。

年齡相仿,交往時間長久,關係比較親近的人,與』朋友『一詞相近,又不盡然, 相近義詞:莫逆之交,刎頸之交

示例: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誌》第七十一回:「今敵國侵凌,邊境騷動,吾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以三軍之眾,託吾兩人,冀旦夕立功,以救百姓倒懸之急,何暇與親舊飲酒為樂哉?」

文言文中既有哪些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人之立志:虛詞,無意義在古漢語中「之」字用法頗為複雜,「之」字在古漢語裡可作實詞,也可作虛詞,不同的語境裡「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實詞的「之」有兩種情況:

一作代詞;二作動詞。 「之」字作動詞,意為「到……去」、「往」、「到」、「至」。如:

「之矢靡它。」(《詩經風柏舟》)——到發誓沒有他心。「項伯及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項伯於是連夜奔跑到沛公的軍營裡。

「莊辛去之趙」,是說莊辛離開楚國到趙國去。「之」作動詞在古漢語中不很多,因而常借做代詞。「之」做代詞時,一般用作賓語,代人、事、處所,所代的物件大多出現在上下文中。

做代詞「之」又分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 「之」作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們」、「她們」、「它們」,作賓語。如: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放之山下,虎見之」(《黔之驢》);「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列子湯問》);「子晰,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貴也」(《左傳昭公元年》);「此堯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舉兵繩之」(《孫臏兵法見威王》)。從上面所舉例中發現,「之」作人稱代詞時所代的人稱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體交代。這要根據語言環境進行判斷。

「之」作指示代詞,譯為「此」、「這」、「那裡」、「這樣」、「這個」等,此時,「之」可作定語,也可作賓語。如:「故為之說」(《捕蛇者說》);「之二蠢又何知」(《莊子逍遙遊》);「曰:

否,以粟易之」(《孟子.許行》);「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論衡實知》);「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老子十三章》);「之主者,守至約而詳,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異哉,之歌者非常入也」(《呂氏春秋舉難》)。從上面例中看出,「之」作指示代詞時,多用在名詞前。

w 由上看出,「之」作人稱代詞時,一般在動詞之後。第二,作為人稱代詞的「之」要根據上下文仔細體會、靈活翻譯,如「人非生而知之者」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詞,它是泛指「知」的物件,即知識、道理等,可略而不譯,也可根據上下文之意譯為「知識或道理」。第三,「之」活用為第一人稱要譯為「我」,如「幸來告語之」(《西門豹治鄴》);「君將衰而生之乎」(《捕蛇者說》)等。

「之」作為虛詞有四種用法:助詞、連詞、介詞、語氣詞。 1.

助詞「之」的用法有五種情形:①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使二者組成偏正短語,表示前後兩項的各種關係,可據情況靈活譯出。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表領屬關係,譯為「的」。

②用在動詞和他的賓語之間,起著把賓語提前的作用,以達到強調的目的,可不譯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傳昭公二年》)。

③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後面,表示時間的持續等狀態。如:「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者甚眾」(《資治通鑑漢紀,獻帝建安中三年》),可譯為「不一會兒」。

④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不知東方之既白」(《東坡全集赤壁賦》),可不譯出。⑤用在副詞後面,謂語或主語結構的前面,表示語氣的加強和語調的延長。

如「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論語陽貨》)。 2.「之」作連詞,它不像「且、以、而、則」等連線謂語性片語或句子,構成聯合關係,而是連線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偏正結構,表示領屬性或修飾的關係,在意義上相當於現代漢語助詞「的」。

①連線定語和中心語。如「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史記留侯世家》),連線名詞定語「項籍」和名詞中心語「頭」。

②連線主語和謂語,使主語結構轉變為定中關係的名詞性短語。不過,這種結構形成必須在句中充當主語、賓語、判斷句謂語和表示時間的狀語等情況。如「大哉,堯之為君!

」(《孟子滕文公上》),「堯之為君」本為主謂結構,中間插入連詞「之」,使它轉為定中結構,作形容詞「大」的主語,這是個主謂倒置的句子,③用在主語和謂語中間起連線作用,但不宜認為使主謂結構轉變為名詞性的成分,因為它沒有在句中擔任主語、賓語等成分,而是作為乙個分句用在加乙個分句的前面,同它構成複句關係。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深遠」(《戰國策趙策四》),「之」字可不譯出。 3.

「之」作介詞時,譯作「於」,「對於」等。這種情況下,「之「可用為狀語或狀語結構,不過少見。如「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禮記大學》),作狀語,可譯為「人對於他所親愛的就認識不清」。

4.「之」作語氣詞,常用在句末,多見於韻文中,表示一種詠嘆的語氣,同時還有湊足音節的作用。例如「神之聽之,式谷以女」(《左傳小雅小明》),「之」在這裡語氣詞。

當然,「之」在古漢語中作語氣詞不多見。 綜上所述,「之」在文言文中可歸為中性詞,既在實詞中充當成分,作「代詞」與「動詞」,又在虛詞中擔任角色,作「連詞」、「語氣語」、「助詞」、「介詞」,因而,「之」歸為中性詞為好。

「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什麼意思

10樓:莣憂草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2、可與形容詞或動詞組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

5、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6、連詞。表示因果關係。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7、可以。《易·幹》:「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8、所作,所為。

《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為注:「以,為也。」

所以是乙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uǒyǐ,意思是指原因,情由,用以,用來。宋蘇洵《幾策·審勢》有記載:「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基本解釋

今: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他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古:……的原因 例句: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使楚》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慟」在文言文中有哪些解釋 泣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形 極度悲哀。柳毅傳 須臾,宮中皆慟哭。動 痛哭。三國演義 諫議大夫劉陶徑到帝前大慟。辨 痛 慟。都有悲哀的意義,但 慟 悲哀的程度更深些。另外,痛 的其他意義不能用 慟 慟 讀音 t ng。顏回死,子哭之慟。論語 先進 我歌誠自慟,非獨為君悲。柳宗元 哭連州凌員外司馬 明馮夢龍 東周列國誌 第四十...

親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親在文言文裡是什麼意思?

父母。莊子。養生主 可以全生,可以養 親戚 內外親屬,包括父母和兄弟。墨子。節葬 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 死,聚柴薪而焚之,薰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此指父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周公 封建 以番屏周。此指子弟。2.親人,親戚。論語。泰伯 君子篤於 興於仁。杜哺 登岳陽樓 詩 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字表示擦,在文言文中哪些字表示又

擦,本義 摩擦。近義詞有 摩 搓 拭 揩等。文言文中,拭 字表示擦。在文言文中哪些字表示 又 以 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 動詞 a用 使用。涉江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b做。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華侍坐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c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 皆以美於徐公。d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