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不曾明了
楚文化是始於春秋早期的一種區域文化,它糅合了中原商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餘緒,春秋中期即已標新立異,成為與中原周文化並駕齊驅的唯心華夏文化的表率。湘楚文化與荊楚文化、巴楚文化一樣,同屬楚文化的重要支脈,因承傳了楚文化的主旨並形成於遼闊富饒的三湘大地而得名。
楚人的祖先本身就是具有較高文明程度的華夏族中的一支。楚族的南遷,不僅給荊湘地區帶來了中原先進步生產技術,還將優秀的華夏文化與當地三苗、楊越等楚蠻文化相糅合,創造出具備鮮明而獨特品格的楚文化,從而形成了與中原周文化並駕直驅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另一發展源頭。外來文化的借鑑,南北學術的交流,加上楚人南征北戰所帶來的民族融合,使得楚地文化的發展與中原文化的演進軌跡逐步趨向了統一。
更有甚者,楚民族「因其北上發展並與諸夏發生關係,剪滅諸夏小國,競爭中原霸權,其文化蒸蒸日上,不久遂同化於諸夏,至春秋之末人才輩出,竟為春秋諸國之冠。
湖南於戰國早期即已納入楚國版圖,並先後在此設立黔中、長沙兩郡,是其所設八郡中最為穩固的軍事後方,為其稱霸中原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追索湖南文化的淵源,「根據史料記載,從新石器時期到西周這一段歷史時期,在湖南境內生活的居民,主要是三苗和楊越,到荊楚人入湘後,荊楚人與三苗、楊越相融合,才產生了既受荊人南遷帶來的中原商文化的薰染影響,又具有濃厚地方性的楚文化和湘文化特色的湖南文化。
湖湘文化就是楚文化嗎?為什麼?
2樓:ak47愛國
湖湘文化一直是湘人的乙個驕傲。「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對「楚材」的形成,湖湘文化功莫大矣。然而,到底什麼是湖湘文化,它究竟形成於哪個時期,它最突出的特色與閃光點是什麼,它與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關係又是如何?
湖湘文化是一種區域性的歷史文化形態,它有著自己穩定的文化特質,也有自己的時空範圍。從空間上說,它是指湖南省區域範圍內的地域文化;從時間上說,它是兩宋以後建構起來並延續到近現代的一種區域文化形態。
《湖湘文化縱橫談》,《湖湘文化通論》是兩本他們的書
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結構中的—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近百年來,隨著湖湘人物在歷史舞台上的出色表演,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並已成為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無庸諱言,這些研究雖然數量繁多,名目各異,但距離整體把握和具體把握,似乎還有一定差距。
劉旭教授主編的《湖湘文化概論》,就是力圖縮短這段差距,從系統思維中走近湖湘文化本質的重要嘗試。
整體把握的關鍵是找到乙個足以總攬全域性的視窗,而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本著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它不像眾多學者那樣把目光投向事實與現象的表面,而是著重關注那對於文化整體最具有統帥意義的東西——它的靈魂。這一「靈魂」不是什麼別的東西,而是深蘊於整體中的核心,那種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並足以「鼓天下之動」的總樞紐——它的基本的文化精神。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麼?著者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淳樸重義」,「勇敢尚武」,「經世致用」,「自強不息」。
「淳樸」,即敦厚雄渾、未加修飾、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脫之性。「重義」,即強烈的正義感和向群性。「勇敢尚武」,即臨難不懼、視死如歸的精神。
二者融貫,構成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強力特色,具有鮮明的英雄主義色彩。也就是錢基博先生所說的:「湖南人所以為湖南,而異軍突起以適風土者,一言以蔽之曰強有力而已。
」「經世致用」,即重視實踐的務實精神,是實踐理性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參與意識的集中體現,這一普遍性範疇一旦與英雄主義相結合,就成為—種「當今天下,捨我其誰」的「敢為天下先」的豪邁氣概,給湖湘文化提供了明確的奮鬥目標。「自強不息」是「天行健」的宇宙精神的基本形態,而在湖湘文化中,則將它列為「人極」的範疇,視為文化的「極則」。這就賦予了湖湘文化獨特的哲學依據。
正是由於這點,湖湘文化具有了「獨立不羈,遁世不悶」的特殊品格。
這一概括是極其全面的,也是極其精當的。在此之前,論者常用「湖湘人物性格」或「湖湘文化性格」對此進行概括。對照之下,本著的深度就鮮明地凸現了出來。
「湖湘文化基本精神」是「湖湘人物性格」形成的內在原因,是—個比「湖湘人物性格」更高一層的概念。誠如黑格爾老人所言:「外延最廣,也就是內涵最深……概念愈是高階,它的明確性亦愈大,愈確定,愈發揮,愈深邃,因此它的領域也最廣。
」無疑,這是湖湘文化研究中的—個歷史性的突破,也是本著的第一大貢獻。
3樓:匿名使用者
楚文化是早期的兩湖流域一帶的興盛的巫族文化的一種,正是因為對於信仰的崇拜,對於世界觀與中原地區的差異,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楚文化,其形式瑰麗多變,富有極強的浪漫色彩。
而湖湘文化則是後來發展起來的,融合了漢族的主流思想,並形成自己的特色。湖湘文化更類似於我們現在所接受到的兩湖文化,而楚文化的直觀體現則是當年的戰國和漢朝的楚辭,漢賦。年代更久遠,但是也更為神秘精彩。
4樓:大明第一首輔
不是湖湘文化,是指一種具有鮮明特徵、相對穩定並有傳承關係的歷史文化形態。先秦、兩漢時期湖南的文化應該納入到另外乙個歷史文化形態———楚文化中。屈原的詩歌藝術、馬王堆的歷史文物,均具有鮮明的楚文化特徵。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來,由於歷史的變遷發展,特別是經歷了宋、元、明的幾次大規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習俗、風尚、思想觀念上均發生了重要變化,從而組合、建構出一種新的區域文化形態,我們稱之為湖湘文化。當然,先秦、兩漢的楚文化對兩宋以後建構的湖湘文化有著重要的影響,是湖湘文化的源頭之一,這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有的人希望將湖南這兩種文化形態連線起來,並稱之楚湘文化。
5樓:匿名使用者
每當人們在談到湖湘文化時,總是會聯想起楚文化。甚至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湖湘文化就是屬於楚文化系統,或者僅僅只是楚文化的乙個子系統。其實這是一種由似是而非的觀點所產生的誤解。
要搞清發生這種誤解的原因,首先必須了解「荊楚」一名及「荊楚文化」的概念。
在古代,荊楚僅僅只是乙個地域概念。「楚」當然指的是位於湖北的楚國或楚民族早期生活居住的楚地;「荊」指荊山(關於商周時期的荊山究竟在什麼地方,有多種說法,分別位於湖北、河南和安徽,一般認為指今湖北沮水、漳水發源地之荊山),即楚族部落首領熊繹受封於西周之後所最早開闢的聚居地。這裡的「荊」「楚」合一,便成為與楚民族或楚國密切相關的「荊楚」,此為狹義的荊楚地域概念。
「荊」又指「荊州」,《尚書·禹貢》載:「荊及衡陽惟荊州。」《爾雅·釋地》稱:
「漢南曰荊州。」《周禮·職方》載:「正南曰荊州。
」這裡的「荊」也指荊山;「衡」指衡山,《漢書·地理志》認為即指位於今湖南的衡山。荊州指的是從湖北荊山至湖南衡山這塊廣闊的地域。故漢代置「十三部刺史」之一的荊州時,就一度將荊州的治所設在位於荊山與衡山之間的漢壽縣(今湖南常德市東北)。
正如在本章第二節介紹湖湘行政歷史地理變遷情況時所指出的,在遠古至先秦時期,湖湘地區還被視之為蠻荒之地,居住著各種「蠻」族,既沒有形成方國,也沒有建置具體有效的行政建制,故沒有對這一地域進行命名。由於在「荊州」地域內,荊山附近的楚人(楚國)是當時文明程度發展最高的民族並建立了方國,他們的勢力又一度進入湖湘,故往往又將廣大的荊州地域稱之為「荊楚」,此即廣義的荊楚地域概念。產生於廣義荊楚地域上的文化,當然被稱之為「荊楚文化」。
一些人正是基於在先秦時期湖湘地區從屬於廣義之「荊楚」地域這一歷史事實,然後又將廣義之「荊楚」混淆於狹義之「荊楚」,進而等同於以湖北為中心的「楚國」或者是先秦時期的「楚民族」,自然就得出「楚民族(楚國)文化」即是「荊楚文化」,當然也就是、或者代表著先秦時期「湖湘文化」的錯誤結論。
實際上,商周乃至先秦時期,在荊楚這一廣袤遼闊的地域中,生活著許多不同的古老部族或民族,存在著許多不同的族源和社會發展歷史的方國,她們都有著自己的歷史文明和文化特質;所謂「荊楚文化」,只能是生活在這一廣袤地域範圍內的所有民族文化的總構成,怎麼能以點掩面地將在短短的數百年時間內由乙個弱小的部族和方國發展起來的楚民族及其文化,對其他部族及民族文化進行完全的掩蓋!這種錯誤觀點或模糊印象,無疑妨礙著我們正確地認識湖湘文化並進而明確湖湘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歷史地位。
支援這種錯誤觀點的另一主要史實是:在先秦時期,湖湘部分地區曾經一度被納入楚國的版圖,以及曾經有一些楚人進入並生活在湖湘的部分地區。關於楚人進入湖湘地區以及楚國統治湖湘部分地區的情況,在前面已經談到。
這裡看看楚國究竟對湖湘部分地域進行了多長時間的有效統治。
如前所述,戰國時期,楚國的軍事勢力一度「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而進入湖湘地區,並在納入其版圖的湖湘部分地域建立起郡縣制的行政建制——黔中郡。然而,楚國的黔中郡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史籍中關於楚國建置黔中郡的時間記載不詳,但似應與吳起相楚後對湖湘地區的征伐有關,即應該是在西元前385年前後。
然而,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秦國就「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秦將白起攻取楚國的郢都(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紀南城),並向東攻至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向南攻至洞庭湖一帶;楚國被迫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後來,在秦軍進一步的逼壓下,楚國又先後遷都於巨陽(一說位於今安徽阜陽北,一說距陳不遠)和壽春(今安徽壽縣),楚國的政治中心已經移到長江下游地區,從此再沒有能夠回到江陵的郢都。
最有意思的是,為了緩解面臨亡國危機卻仍然在醉生夢死的楚國王侯貴族們的思鄉之情,楚國將歷次所有新建的都城全都仍然命名為「郢」。至此,楚國其實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滅亡只是遲早之事了。秦則在所攻占的原楚國疆域內設定南郡,以楚國的原都城郢(江陵郢都)作為南郡的郡治所在地。
被放逐湖湘、流浪於沅湘流域之楚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也就是在痛感故國之淪亡、「哀故都之日遠」、「生民之多艱」(《哀郢》)而約於此年投汨羅江以死殉其志的。由此可見,至此時,楚國與湖湘大地之間已經被秦國基本上隔離,無法進行有效的統治了。隨後相隔只有一年的時間,正如在前文中已經談到的,在秦昭王三十年(前277),秦國又命蜀守張若由蜀(今四川)出發征伐楚國,取巫郡(今四川巫山北)及江南地,置黔中郡。
秦國所置的黔中郡,是在楚國的黔中郡基礎上改置的,包括有現今湖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川東、鄂西、黔東和廣西、廣東的部分地區,中心地區位於湖南沅水的中下游,郡治在今沅陵縣。根據這些史實,楚國對湖湘部分地區的有效統治僅僅只有百餘年時間。
楚國曾經將湖湘部分地區納入其版圖,只能表明楚國的軍事或文化曾經影響到這些地方,但要據此認定湖湘之地已經完全被楚文化所覆蓋,則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須知,受到影響與被同化,是完全兩個不同概念。近代以降,中華文明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響,包括馬克思主義都是來自於西方。
但是,中國人始終堅守著自己的文化傳統,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誰能夠說中華文明就已經被西化了呢?台灣被日本侵占五十餘年,在日佔期間,日本人有意識地在台灣進行了強迫日化,不論是在日佔期間還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回歸祖國,台灣同胞的文化認同和心理認同都是炎黃子孫,台灣地域文化始終都保持了純正的中華文明的傳統特質,能夠說因為台灣一度被日本所侵占,就成為了大和民族(日本)的文化不成?持此說者,其實是對基本的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無知,是對文化理論、性質及特徵的無知。
更何況,先秦時期的楚民族,自身還只是乙個正在發育成長中的民族,在中原各國看來,他們也只是南方的蠻族之一,其本身還不斷接受著中原各地區、各民族、各諸侯國文化的影響,他們是否有能力並且自覺地對被其占領的周邊部族或民族進行文化的同化,也是值得懷疑的。
遠在殷商時期甚至更早,湖湘大地已經有了土生土長的原住民,有了早就遷徙進來的部族群或民族,有著自身的社會文明和物質文明,這些都可以從考古發掘的大量殷商時期的青銅器和其他物品中反映出來,而此時楚人還尚未來到湖北的荊山、更不要說進入湖湘。春秋時期,生活在湖湘地區的土著住民,雖然不斷受到楚**事力量的打擊和楚文化的影響,但仍然以獨特燦爛的本土文化卓立於世。戰國中期,湖湘地區雖曾一度被併入楚國的版圖百餘年,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百餘年畢竟為時甚短,湖湘原住民的本土文化要在這一短暫的時間內就被僅僅佔據著一些中心城鎮及交通線的楚民族所同化,實際上是完全不可能的。
因為,移風易俗需要乙個漫長的、複雜的歷史過程,不要說全國,僅僅只看湖湘大地的一些少數民族,自漢唐以降被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內和**集權**的統治下,並經歷了宋代的「開梅山」、清代的「改土歸流」等多次同化,至今還保持著自身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便是明證。
正由於在楚人和楚文化的進入和影響下,湖湘地域文化還保持著自身的特質,當戰國時期的楚國屈原(前339?~前278?)從楚都被流放到湖湘大地(具體在沅湘流域,而這還是所謂受楚文化影響時間最長最深的地域)之後,他所面對的乃至在其筆下流淌出來的湖湘地域文化,才會展現出如此奇異瑰麗的景色,並使他產生出如此多的創作靈感。
因為,他所面對的是一種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幾乎全新的異質地域文化,這種地域文化保留著更為原始、更脫離「世俗」、更具有「天人合一」、「人神交感」乃至震撼靈魂、拷問靈魂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因子,沐浴在這種異質文化氛圍下的屈原才會獲得一種全新的感受,從而導致其精神的超越和靈魂的昇華。完全可以說,沒有奇異瑰麗、獨具特色的湖湘(沅湘)文化,就沒有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歷史上的屈原;而這也恰恰證明了,遠在先秦,湖湘文化就形成了一種有別於以湖北為中心的楚文化的異質文化,即作為地域文化的湖湘文化以及作為民族(部族)文化的「古越」和「三苗」等文化。我們應該正本清源,還湖湘文化以本來面目,確立湖湘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中應有的歷史地位。
湖湘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湖湘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地位
文化是人類活動 的結晶,一定的文化又為人類的活動提供了特定的歷史場景,並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這一點在傑出人物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是近代中國的一位偉人,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湖湘文化的影響甚至還主動地從中吸收營養。首先,在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中深受湖湘文化注重探求宇宙 人生之大本大源的影響...
湖湘文化的文化淵源,湖湘文化的起源地點和代表人物分別是什麼?
湖湘文化是一種地域性的文化。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為以儒學文化為正統的省區,被學者稱為瀟湘洙泗 荊蠻鄒魯 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荊楚文化。這兩個淵源分別影響著湖湘文化的兩個層面。在思想學術層面,中原的儒學是湖湘文化的 嶽麓書院講堂所懸的 道南正脈 匾額,顯示著湖湘文化所代...
湖湘文化各個階段的代表人物,湖湘文化各個階段的代表人物
湖湘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支脈,是湖南各族人民長期積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風 民俗 民族性格 社會心理 社會意識等因素的總和.湖湘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歷史源頭是楚文化.戰國時期的長沙已是楚人聚居 人口稠密 手工業和商業都相當發達的城.反映宗教與神話的文獻有屈原楚辭中的 九歌 楚辭 九章 天問 和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