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情況下才要送節?訂婚前用送節嗎

2021-03-03 20:26:57 字數 6773 閱讀 7176

1樓:簡單愛不怕敗

訂婚要送的,是習俗啊!春節也是一定要的!端午節啊中秋節啊,送不送無關緊要的,主要是表個禮啊!

結婚前一年三節男方需要去女方家送節嗎

2樓:素菁閭雨安

肯定是女方家的規矩吧?

你問她,你是嫁女兒還是我上門?

規矩那麼多。娘家有沒有弟弟哥哥。有的話都是給他們的。

3樓:冰飾

就好像乙個遠房的親戚,以前從來不知道,但很多年之後才有聯絡。

之後每逢過年過節,最起碼要打打**問候一下,這不是基本的禮節嘛。

既然已經打算結婚了,那麼就算是脫不開身,不能送節,也還是需要打打**問候一下,表示自己的祝福和歉意。

這樣也能為自己在長輩面前帶來好的映象,之後在抽空看看長輩,就算不是節假日,但那也是乙份心。

4樓:氣質優雅的茄子

需要的,這是個禮節。

這個看個人的,你自己怎麼想,如果你想和她訂婚,或者結婚,就送唄。不是有句老話禮多人不怪!!!

望採納!!!

5樓:匿名使用者

那個不用· 訂下了才用·· ·

6樓:皖

是2節吧。8月15與春節。。這是祖上訂下來的規矩。

訂婚前遇到一年三節(中秋、端午、春節)男方要不要去女方家送節?

7樓:g笑九吖

如果還沒有談婚論嫁就不用去女方家送節,如果已經開始談婚論嫁了就要去女方家送節,這即表示禮貌,也表示對女方家的重視。

需要注意的是,男方第一次去女方家要注意詢問女友老家的習俗,忌諱,比如出行時間等等,了解清楚女友老家的家庭成員,生活習慣,比如抽菸,喝酒,打牌等。

8樓:super夏夏夏

既然。。都要談婚論嫁了。。那麼男女雙方就應該互相理解。。你家鄉這邊的習俗。。在你男朋友那邊既不是不允許。。也不忌諱。。那就可以遵從女方家的習俗啊

和男朋友還沒訂婚 他需要送節禮嗎??? 雙方父母見面了。已經。

9樓:一念vs悠悠

要的,看他行動,拜年總要的,望給個採納

10樓:匿名使用者

他送給你父母,你送給他父母,禮尚往來

11樓:佛法悟邊

那個從禮節上都是需要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需要,這種禮節叫交節

13樓:蘇州海之聲

這樣也是可以不送的,不要過分的糾結這個事情吧

結婚之前的送節 一般送一次還是幾次?

14樓:素水禪心

訂婚之後,結婚之前大多數都是在中秋與春節到女方家去。不過,這還要看你們當地是什麼規矩,俗話說「八里不同禮,十里不同俗」。

15樓:蒿草茂盛

你即已訂婚了,哪你就應當把過節當成家人的團聚,回家看看老丈母,現現殷勤,不過禮物不要太厚喔,甚至有時就買點菜回去就得了,不然以後打「慣世」了(養成習慣)哪一會你沒有送禮老丈母就會不高興。

還沒訂婚 男方到女方家送節禮 女方要回送什麼嗎

16樓:愛的國度

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就算普通朋友,一般都會回禮,何況物件呢?禮輕情意重,簡單的有節日氣氛的禮物就可以了。

17樓:匿名使用者

啥也不用回送了就那這哈

18樓:丹児

我覺得,最好是弄點土特產。貴不貴不重要,重要的是讓那個男人給他爸媽帶回去。並且一定要記得提醒他,說是女方爸媽給男方爸媽的一點心意。

這樣子比較好,不但不失禮節反而讓他爸媽覺得女方家的家人都是比較有素養的。希望可以幫的到你

問一下大家 就是 訂親之後 第乙個中秋節 男方必須送節禮嗎 如果不送又說明什麼呢 是瞧不

19樓:流川雲

要送的!即是禮貌又是誠意!

20樓:忘得隨心所欲

對啊,肯定要送啊,訂婚後,她就是你男方家的人,你們男方當然要送禮啊,無論是什麼節都要送的!母親節父親節都一樣的!我們的傳統節日都是需要的禮節!

21樓:匿名使用者

不管過什麼節,禮多人不怪,直接送就行,100,200多的禮物,糾結啥呢,都是孝敬父母

22樓:義大利炮

如果不送的話會被覺得不懂禮貌的

23樓:手機使用者

在呼對方,對老人尊重

準女婿,已訂婚,端午節沒去女方送節禮,端午節後要補送嗎?如果要送需要送點什麼,大概多少價值呢,要送 50

24樓:**檔案者

各地風俗不同,沒有什麼規定是準女婿端午節一定要給女方送禮的。端午節這個節日被國家重視,也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情,以前大家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吃吃粽子。

25樓:咖啡貓

紅包不用送,送些菸酒應該可以博得女方長輩的歡心

26樓:我要回答你的問

那是肯定要的,紅包可給可不給。 送些水果之類的,再說一句對不起端午節沒來請原諒!就行了!還有什麼問題就來問我!我樂意為你解答!

武穴結婚習俗裡面 結婚前送節送哪些親戚?結婚後還送嗎? 5

27樓:匿名使用者

意,便舉行訂婚儀式。屆時女青年在親人陪同下到男青年家,男方置辦酒席熱情接待,並邀請介紹人或親朋好友作陪。男方須贈送訂婚禮物給女方,多是現金和衣物,有的還送金銀首飾如項鍊、耳環、戒指等,禮物多少一般由男女兩方事先商定。

在農村,青年男女訂婚後至結婚前,一般還要「送書子」、「送日子」、「下催妝」等。

送書子 又稱「過紅子」。過去,兒女婚姻由父母包辦,雙方父母通過給兒女訂婚確定兒女之間的婚約。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之說。

男女雙方確定聯姻後,男方託媒人到女方家,交換分別寫有男女姓名、年齡及家長和媒人姓名等的「書子」,作為聯姻依據。男方還要送給女方定親禮物。除衣服、錢、首飾和扎腿帶子、襪子外,另有鹽兩包,大公尺兩包,針1 對,蔥1 對。

送鹽、公尺等意為「緣份到了」,送針意為「聯姻」,送蔥意為「從約」(從破「四舊」以後,送書子一般只送現金和衣服,並不再交換「書子」)。女方回書子時有帽子1 個,腰帶1 條、衣服1 身、手巾1 對,襪子和鞋各1 雙,煙袋包子1 對(現多是煙兩盒)。

送日子 男方根據男女兩人的生辰八字等請「先生」查定結婚日期後,派人到女方家告知,俗稱「送日子」。過去,送日子時一般有「四色禮」:饅頭(或雞)、肉、大白鰱魚、粉皮。

現在多送衣服和現金。送日子以後,雙方將結婚日期各自通知親友,親友們在其結婚前來送禮物。送給男方的稱「送禮」,送給女方的稱「送填箱」。

下催妝 在結婚的前一天,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下催妝」,意為催促女方要按時發嫁。下催妝禮一般有紅、藍襖1 對,化妝品1 套,公、母雞1 對,魚1 對,肉1 刀。催妝禮一般隨嫁妝返回男方家,故有「催妝禮吃不起」之說。

雞稱「長命雞」。下催妝時,女方若留下「長命雞」,說明女方發嫁時有「大盒子」。盒內有「寬心面」、「壓歲饅頭」、燒餅和「拜鞋」(即由新娘送給男方家的長輩和兄嫂、姐弟等的鞋)等。

近年來大盒子已不再見。

結婚 男方稱「娶媳婦」,女方稱「出嫁」。多數按農曆選擇吉日。解放前,因兒女婚姻多由父母一手包辦,男女雙方多在結婚那天才相互認識。

境內曾發生過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某村有兩戶人家同日同時娶親,陰差陽錯之中,兩家都把新娘接錯了,並拜堂成了親。等到察覺此事,生公尺已做成了熟飯,只好將錯就錯。

後來有了孩子,其中一家為之取名曰「差」,另一家則為孩子取名曰「錯」。解放後,男女結婚先辦理登記手續,後舉行婚禮。婚前,男方購置家具,布置新房,女方準備「嫁妝」。

過去結婚時,女方家用轎(伴娘稱「看轎的」)或小推車(伴娘稱「稱車的」)將出嫁女送至男方家。5 0 ~ 7 0 年代初,小推車都用席子遮起來,出嫁女坐在右邊,稱車的坐在左邊。車後跟著抬櫥、櫃、桌的和兩個扛小杌的人員,通稱「抬嫁妝的」。

停車時,扛小杌的要上前去用杌子墊車腿。後來,改由男方雇車到女方家接新娘,新郎一般不隨車前去,新娘由「伴娘」陪同。車至男方大門外停車後,先停留片刻,謂之「磨性子」,寓意過門後性情溫順。

此時,男方燃放鞭炮。新娘由男方「架媳婦」者扶下車,新娘下車時先「踩糕」(一般為公尺糕,寓意「步步登高」,如男方姓高,則新娘不踩糕)。新郎出來迎接新娘,雙方交換手絹後,一般在院子裡由「司儀」主持,先拜天地,次拜高堂,然後夫妻對拜後,再共進新房。

這時,有專人在院子裡撒栗子、棗和糖塊,寓意「早立子」、生活甜蜜。此後,男方擺宴席招待賓客。女方前來「送親」的多是新娘的舅或伯父、叔叔等,被敬為上賓,俗稱「大客」;其它來送親的稱「散客」。

新婚之夜,常有一些朋友、同學或晚輩到洞房「鬧房」取樂,農村鄰里間上洞房看媳婦或要喜菸,孩子要栗子、棗或喜糖,夜深後都自動離去。此後,新郎新娘由男方親人侍侯喝「交杯酒」。是夜,洞房裡不熄燈,稱「長命燈」。

婚後不久,新娘要由丈夫陪同回娘家,俗稱「過對月」。

以前,結婚時還有許多講究,如:「姑不娶,姨不送,姐姐送了一身病」等等。所謂「姑不娶」,就是當姑的不駕媳婦。

「姨不送」和「姐姐送了一身病」,是說當姨的和當姐姐的不當送客。現在結婚,不再講究這些事情。

生育 過去,人們片面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普遍存在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觀念。自2 0 世紀6 0 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8 0 年代後,計劃生育工作逐漸納入地方**的常規化管理,群眾在思想上也有了較大的轉變,一般「一對夫婦乙個孩」。農村夫婦頭胎是女孩的,在符合條件下,可生二胎。

家庭生孩子增添人口,稱為「添喜」。生男孩的,在家門口掛紅(布)子並系上弓箭和大蒜頭,意為「能打會算」;生女孩的,只繫紅子和蒜頭。孩子出生後,男方要向女方娘家「報喜」,並告知親友鄰居。

娘家便籌備雞蛋、白面、小公尺、紅糖、小孩衣服、小被褥等禮品,由新生兒的舅及其他親人擇日前去給孩子「鉸頭」。但鉸頭不能騎月(即跨兩個月,指農曆),民間有「不鉸頭不能見舅」之說。鉸頭時,其舅用剪刀象徵性地鉸鉸孩子的頭髮、手、腳等,「鉸」手腳是防孩子日後「手賤」。

親友鄰居在「鉸頭」前送雞蛋、紅糖、小兒衣服等,表示祝賀。

分家、溫鍋

分家 在農村,男子結婚後,父母將生活用具、糧食、承包地等分一部分給兒子,稱「分家」,此後夫妻倆開始獨立生活。

溫鍋 新婚夫婦單立門戶另起爐灶時,雙方父母及其親人要攜帶禮物前去為其「溫鍋」,新婚夫婦設宴招待。城鄉居民搬遷新居後,親朋好友也有前往為其「溫鍋」祝賀的。

過生日老年人過生日,有從辦完兒女的婚事後開始的,也有從5 0 歲或其他年齡開始的。生日這天上午,兒女要帶禮品前往祝壽,兄弟或朋友也有前往祝壽的。全家人歡聚飲宴(也有在下午飲宴的)。

近年來,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和對獨生子女的關心、疼愛,有些家庭開始給小孩子過生日。

喪葬 殯葬 當地對死者實行土葬。各村以一姓或一族為單位,共用一塊墓地,但因生產而死的婦女不入祖林;夭折少年也不入祖林,另埋一處,稱「少亡林」。嬰兒死後棄於「官地」(也稱「舍林子」)。

現今由於社會醫療水平的提高,婦女因生產死亡或未成年人夭折的已很少見。

從1 9 7 7 年4 月開始推行火化,現火化率已達9 5 % 以上。人去世後,屍體要送火化廠火化,再將骨灰入棺土葬,但土葬不留高墳頭。

老年人在彌留之際,即給穿上壽衣(多由女兒制辦),生前沒穿壽衣的,死後也給穿上。死後,先由長子為其「指路」,送其乙個魂(迷信說法人有三個魂,乙個去西天,乙個附屍,乙個去轉生)西去,子女等方可大哭出聲;還要派人到親戚家「報喪」。報喪者不能進親戚家,多在村頭請人傳達。

親戚知道後,即前往哀悼。人死後,要在其大門外一邊(按男左女右)豎放一大柳枝,上繫紙穗,象徵家有喪事,鄰居親友方可進門送「紙」(指燒紙),表示致哀。柳枝在入葬時拿去墳前燒掉。

但送紙可延續到「五七」墳前。

老年人死後,子女要「披麻戴孝」,其他親人也穿孝,但輕重有別。第一次指路後,開始上土地廟(因各村已無土地廟,一般是在村外設一亡者靈位)為其另一亡魂「潑湯」,有「三頓」、「五頓」、「七頓」不等。潑湯時挑湯罐者即是治喪主持人,跟其身後手提酒壺者為死者長子。

潑湯期間,死者屍體運往火化廠火化。骨灰運回後,多在門外「入棺」。挖墓穴、抬棺木、埋葬等工作,由「舉重府」完成。

「公升棺」前由大兒媳婦掃棺頂,「公升棺」時由主持人摔「老盆」。送葬時,女子不能到墓地。長子在領棺下葬時,其腋下須夾一用包袱包著的圓旋餅(平時人們買旋餅吃時,賣餅者要將餅掰成幾塊方可賣給顧客,以避諱)。

是日晚「送盤纏」,將紮糊的紙馬或紙轎(也有用谷秸代表驢子的)等,拿到設定的亡者靈位前,將亡靈牌捧上馬(轎)後點火焚燒,並由長子指路送其上西方(迷信說法此魂去見閻王,經閻王評定功過後再去轉生)。

革命功臣、英模人物、離休老幹部等去世後,縣委老幹部局為其主持召開追悼會,各有關單位敬獻花圈。五保老人去世後,其喪葬由村民委員會責成專人負責。

上墳 死者埋葬後的第三天,子女給其「圓墳」,後再擇日上「五七墳」(多數在3 5 天以前)。時下上「五七墳」,有些亡者的子女們為擺闊氣,講排場,給亡靈買些紙扎的家具、家電、汽車、搖錢樹等等,大操大辦。「五七墳」前,子孫近鄰等每晚要去墳前點把火,守一會靈,以免亡靈寂寞。

再後子女都參加的祭奠活動是一年墳、二年墳、三年墳和十年墳。十年墳都定在第九年上,有「十年墳九年上,兒女越過越旺象」之說。以上每次上墳時,都在上午,忌過晌。

平常均由男性上墳,多為兒孫(都在下午)。每年都要上忌日墳、年墳(春節前幾天),清明節、七月十

五、冬至及吃「新麥包子」(麥收以後,農民用新麥子磨麵包水餃,敬天、上墳,全家人嘗鮮)時也要上墳。清明節、七月十

五、冬至上墳有「前三日,後十日」之俗,即如果當日因事不得上墳,可在前三天或後十天內上墳。

夠全了吧... 如果夠詳細請給分. 嘿嘿

武穴結婚習俗裡面 結婚前送節送哪些親戚?結婚後還送嗎?

什麼情況下用路由?什麼情況下用交換機

1.什麼情況下用路由?不同網段通訊 不同vlan通訊需要使用路由。路由可以由路由器 三層交換機來提供。但是,現階段,高層的交換機也仍然無法替代路由器,在網路邊界一般還需要使用路由器,路由器可以提供比交換機更好的網路保障機制。2.什麼情況下用交換機?二層交換機主要使用在接入層,也就是有終端接入的地方,...

什麼情況下用導數,什麼情況下必須用導數定義求導數

1 函式的單調性 1 利用導數的符號 判斷函式的增減性 利用導數的符號判斷函式的增減性,這是導數幾何意義在研究曲線變化規律時的乙個應用,它充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一般地,在某個區間 a,b 內,如果 0,那麼函式y f x 在這個區間內單調遞增 如果 0,那麼函式y f x 在這個區間內單調遞減 ...

什麼情況下使用副詞,什麼情況下用形容詞

你好,我們先來講一下什麼是副詞,什麼是形容詞。副詞副詞可分為 時間副詞 頻率副詞 地點副詞 方式副詞 程度副詞 疑問副詞 連線副詞 關係副詞 表順序 表完成的副詞。副詞連用順序為 程度副詞 方式副詞 地點副詞 時間副詞。副詞,是指在句子中表示行為或狀態特徵的詞,用以修飾動詞 形容詞 其他副詞或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