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起源
1樓:承吉凌
分類: 社會民生。
問題描述:我聽說苗族在很久以前也是漢族人,是乙個什麼皇子帶領人外逃後才成為苗族的,我想知道是不是,哪位知道嗎?
解析: 苗族族稱古老,最早見於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蠻」、「荊蠻」、「五陵蠻」等稱呼。
這些稱呼把苗和其他族稱混同在一起。宋以後,苗才從若干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的民族名稱。
苗族的自稱,在湘西地區的苗族稱「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區稱「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東南苗語意為「樹心」,傳說楓樹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媽媽),「妹榜妹留」才生苗族遠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稱。區域性地區稱為「嘎鬧」,意為烏,或許是古代烏氏族圖騰的遺蹟。
歷史上,曾按其服飾、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稱。1949年以後,統稱為苗族。
關於苗族族源,與早在4千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的被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有聯絡。有人認為古史傳說時代的蚩尤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旦和螞,與苗族有親緣關係。有人認為古代三苗與苗族有淵源關係。
有人則認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還有驩兜說、夜郎說、巴郡南郡蠻說、盤瓠蠻說、武陵蠻說等。
近年來,有人提出傳說時代的蚩尤、唐虞夏時代的三苗、殷周時代的髳、春秋戰國時代的荊蠻、模埋秦漢時代的棚旅黔中蠻或武陵蠻,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內,是苗族先民在歷史上不同時代的不同名稱。
總之,根據史籍記載和傳說,苗族先民殷周時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帶生息。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荊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動。秦漢時,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區定居,小部分繼續遷徙到黔東南都柳江流域。
嗣後,由於戰爭、饑饉、疾病流行、生育繁密、農田丟荒等原因而不斷遷徙。
苗族的簡介
2樓:得書文化
分類: 教育/學業/考試 >>學習幫助。
問題描述:不多餘45字。
解析: 苗族,現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纖友神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
出產水稻、玉公尺、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
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告燃 苗族的**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
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毀虧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大雁遷徙的問題 15,大雁遷徙的問題
大雁遷徙的問題 那是它們在找方向,它們一般都是先繞圈的,逐漸的向南飛。大雁的遷徙 文摘學習 大雁每年春分後飛回北方繁殖,秋分後飛往南方越冬。大雁是有名的候鳥,它們的老家是在北方西伯利亞一帶,因為北方的夏季日照時間長,食物豐富,敵害不多,非常適合哺育幼雛,所以,它們總是回故鄉繁殖後代。到了冬季,北方一...
遷徙的近義詞是什麼,遷徙的反義詞是什麼?
近義詞 轉移,遷移 拼音 qi n x 釋義 1.遷移 搬家 2.變易 更改 3.為了覓食或繁殖周期性地從一地區或氣候區遷移到另一地區或氣候區 4.被徵發而遠途服役 docorveelabourtodistantplace 遷徒 遷移 抱怨 埋怨 嘲笑 譏諷 吵嚷 叫嚷 遷徙 的反義詞是什麼?遷徙 ...
大雁遷徙多少次?大雁的遷徙規律是怎樣的?
大雁每年遷徒一次每一次遷徙都要經過大約1至2個月的時間,途中歷盡千辛萬苦。但它們春天北去,秋天南往,從不失信。不管在何處繁殖,何處過冬,總是非常準時地南來北往。大雁一年一般遷徙兩次,第一次是在入秋的時候,天氣逐漸變冷,他們由北方遷往南方,第二次是在進入下一年春天的時候,北方逐漸變暖,他們有南方遷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