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大海的冰山一角
單選。唐代省豎餘公升試詩在形式上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必須是(),限定()a.五言古詩。
b.十一句。
c.五言律詩。
d.十二毀沒句。
e.五言絕句。
f.十三句。
七言絕句。十四句。答案:b
解析:省試詩必須是五言律詩,限定十二句,所用韻腳也餘老在題中註明。十二句中,中間的八句也要求對仗。
2樓:無名
對灶羨悄,是的,省試對詩句的要求極高,還會進行限韻,首句必須要對仗工整,否則算作弊會進行淘汰出局,考生在考試時務必小心謹慎,細派碼細隱渣推敲,方可下筆。
唐詩宋詞元曲那些要求對偶?
3樓:網友
律詩是要求最嚴格的,要對仗,符格律。
一般要求是8句,偶數句要入韻,首句也可以入韻。
絕句要求稍微寬泛一些,一般只是4句,所以也叫截句。
偶數句要入韻,首句也可以入韻。
宋詞也稱為長短句,宋詞和元曲依據的是詞牌和曲牌格式決定每一句的字數,一般來說也需要入韻,但不一定是偶數句。
記住,除了首句,律詩和絕句的奇數句一定不能入韻,那樣就成了順口溜了。
4樓:**問題
律詩是要求最嚴格的,要對仗,符格律。
絕句要求稍微寬泛一些。
宋詞元曲依據的是詞牌和曲牌格式。
5樓:飛行家
詩歌分為古體詩(古風)和近體詩,古體詩對格律的要求佷寬泛,近體詩分律詩、排律和絕句,在唐代走向成熟,唐代杜審言,李嶠、宋之問、沈全期四人對近體詩格律的完備有重要貢獻。
律詩的平仄和對偶要求是比較嚴格的。律詩有四聯八句,其中第。
二、三(頷聯、頸聯)聯必須對偶,一、四聯(首聯、尾聯)可對可不對。
絕句是擷取律詩前四句所成的詩,「絕」者,擷取之意(一種說法)。所以它的平仄和對偶是遵照律詩前四句的。但是絕句的對仗有的在第二聯,也有的在第一聯,一般至少有一聯要對仗。
至於宋詞元曲,一般上下句字數是不一致的,所以也談不上對偶。
唐朝的科舉考試作格律詩時,允許出現三仄尾和錦鯉翻波嗎?
6樓:碎碎念知識小能手
科舉考試是古代最為嚴格的選拔人才考試,有著各種各樣的規矩,其中試帖詩是用於科舉考試的詩體,起源於唐朝,對於詩的字數、對仗、韻律和平仄有一定的要求。三仄尾和錦鯉翻波作為律句的變格,雖然一直有著很多的議論,但在唐朝的科舉考試中,試貼詩是可以使用三仄尾和錦鯉翻波的格律的。
三仄尾是律詩的一種格律,指的是某句詩中後面三個字的音是仄聲。三仄尾是唐詩中非常常見的句式,在唐朝的試帖詩中大多都是五言律詩,而平起不押韻是五言詩的基礎格式,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模式,但在合律的情況下仄可以代替平,所以也可以成為了平平仄仄仄的三仄尾模式了。像李行敏的《省試觀慶雲圖》中的光因五色起就是三仄尾,第二個字使用因而不是影,使得前面有兩個平因,解決了單平的問題,使得整句抑揚頓挫,很舒服的感覺。
錦鯉翻波是律詩的一種拗救的手法,是五言律詩的仄仄尾的變格,也就是指詩中可以不管首字的音,而第三和第五個字用仄音,把平平平仄仄改為平平仄平仄,所以從仄仄尾變成了平仄尾,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中的「移舟泊煙渚」,就是平平仄平仄的格式。錦鯉翻波句式誕生於唐朝,在唐朝的科舉考試中是可以使用錦鯉翻波的,唐代詩人張籍的試帖詩《省試行不由徑》中的「誰能達天道」就是平平仄平仄的錦鯉翻波格式,同場一年科舉考試的詩人王炎也是用到了這種錦鯉翻波格式。
最後,作為從仄仄尾變格而來的三仄尾和錦鯉翻波,在唐朝被當作普通律句來使用,所以無論是三仄尾還是錦鯉翻波,在唐朝的科舉考試的試帖詩都是可以使用的。
7樓:小莫放蘑菇
可以。三仄尾和錦鯉翻波,是平平平仄仄的兩種變格,在唐朝幾乎視同律句來使用,在科舉考試時是可以使用的,而且還比較常見,就像唐朝進士徐牧, 科考時寫的《省試臨淵羨魚》 ,其中一句慚無下釣處,空有羨魚心。 就是用的三仄尾。
8樓:輕靈觸動
唐朝允許使用這兩種格律,唐朝的文風還是比較開放的,在唐詩中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9樓:大超說教育
是允許出現三仄尾和錦鯉翻波的,因為這在當時普通律句中很常見。
唐朝教育內容的改革
10樓: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
此詩題為《省試湘靈鼓瑟》,「湘靈鼓瑟」是考題,「省試」是考試型別,「省」指「尚書省」。唐代參加考試的學生有兩類,一類為**和地方各類學館的學生,稱為生徒,需通過規定的學業考試和選拔;另一類為非學館出身的各地文士,稱為鄉貢,需通過縣和州府兩級初試。
這兩類學生最後都集中到尚書省,參加相應科目的考試。考試原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後改由禮部侍郎負責。由於吏部與禮部均屬尚書省,遂都稱為省試。
考試在京城舉行,在唐、宋、金、元時稱省試,在明、清時稱會試。每三年一次,一般安排在二三月進行,因此又稱「春試」或「春闈」。省試是一場很重要的考試,每逢省試時,京城為之傾動,試前要舉行隆重莊嚴的儀式。
禮部貢院考試當日,設香案於階前,主司與舉人對拜,一系列儀式完成後進行考試。省(會)試合格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學子通過省(會)試後方可進入殿試,即最後的「考狀元」。
唐代科舉,設科繁多,其中常設的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這些科又稱常科。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雖多,但方法卻只有五種,即口試、帖經、墨義、策論、詩賦。學子在考試時寫的詩,就叫應試詩或試帖詩。
試帖詩起源於唐代,也稱「賦得體」,因為科考命題,常常只是擷取前人詩中的一句,或擇取乙個典故、乙個成語,故冠以「賦得」二字,並限韻腳,內容必須切題。試帖詩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並且要求對仗工整,用典恰切。題目範圍與用韻,最初較為寬鬆,唐玄宗開元時開始規定韻腳。
宋仁宗時開始規定題目必於經史有據。
以詩作為科考專案,是唐代至宋代前期考取進士的專案之一。在宋神宗時期,由於王安石變法,試帖詩一項被取消,元明兩代迄未恢復。清初亦不試詩賦,自乾隆朝開始,恢復試帖詩這一考試專案,但在形式上有了更多限制,形成了八股形式的試帖詩。
為通過省試而作的試帖詩,就稱為省試詩。唐代省試詩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體裁為五言排律,六韻,十二句,並限定詩題和用韻。由於省試詩限定了題目和內容,對聲韻要求亦十分嚴格,所以此類詩作鮮有傳誦人口的名篇。
但錢起這首《省試湘靈鼓瑟》,就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寫詩一定要對仗麼?
11樓:高曉妮
五絕bai·七絕不需要,只是五律·du七律需要。
律詩第一zhi二句叫dao首聯,第三版。
四句叫權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叫尾聯。頷聯和頸聯一般是必須對仗的,而首聯和尾聯是可對可不對的。絕句形式上等於律詩的一半,對仗與否是自由的。
對仗要求同類的詞相對,詞大約可分為下列九類:
1、名詞 2、形容詞 3、數詞(數目字) 4、顏色詞 5、方位詞 6、動詞 7、副詞 8、虛詞 9、代詞。
注:a、數目自成一類,「孤」「半」等字也算數目。b、顏色自成一類。c、方位自成一類。d、不及物動詞常常和形容詞對。e、代詞「之」「其」歸入虛詞。
連綿字只能和聯綿字對,而且詞性同類。如:鸚鵡對鴛鴦(名詞),逶迤對磅礴(形容詞),躊躇對踴躍(動詞)。
專名只能對專名,最好人名對人名,地名對地名。
名詞還可以細分:
1、天文 2、時令 3、地理 4、宮室 5、服飾 6、器用 7、植物 8、動物 9、人倫 10、人事 11、形體……
12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說來。古體詩需要押韻,但並不是每句都需押韻。當然也有個人需要而每內句押韻的。
就絕容句來講,無論五言或是七言,都是第一二四句押韻,也就是說第三句是不必要押韻的,一般是不需要押韻的。
而律詩無論五言或者七言都是偶句押韻。
而對仗的話只有律詩有這個嚴格要求,一般律詩八句話,中間四句話是絕對要求對仗的。絕句則是沒有這個要求的。
13樓:網友
對仗絕對工整是不必的,但要講求遵守律詩,絕句體裁和押韻等方面的規則,在此基礎上求神而不求形,求意不求文,至於說每句皆對仗的話,呵,那是對聯,而且是很工整的對聯了。
14樓:戀夏的糖
五絕·七絕不需要,只是五律·七律需要。
不過寫詩一定要押韻,而且不能有錯別字。因為乙個字錯了。
所表達的意思就不一樣。
15樓:〓獨行俠
現代詩不用.
我靠,你又沒說,古詩都需要對仗.而且要壓韻.
16樓:網友
不一定要看內容和規格。
近體詩,律詩,絕句的特點和基本要求
17樓:邶晚竹荀雁
近體詩【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詩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數、句數平仄、用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2、除首尾二聯外,必須要對仗;3、一韻到底的平聲韻。
律詩分為五言和七言,講平仄,八句。
絕句分為五言和七言絕句,四句。
查詢唐代邊塞詩,唐代邊塞詩 唐代邊塞詩是什麼
邊塞。唐 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塞下曲 其一 唐 盧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塞上聽吹笛。唐 高適。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戌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從軍行 唐 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
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唐代詩人李商隱還有哪些詩句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唐代詩人李商隱以一句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表現出對美好又行將消逝的事物的留戀和惋惜,極具人生哲理,堪稱千古絕唱。唐代詩人李商隱以一句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表現出對美好又行將消逝的事物的留戀和惋惜,極具人生哲理,堪稱千古絕唱。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唐代詩人李商隱還有哪...
的首句是怎樣體現詩題中的柳枝的
原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32623933 詩 亭亭畫舸系寒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作者 鄭文寶,字仲賢,於後周太祖廣順三年 953年 出生在南唐鎮海將軍節府使鄭彥華之家,少時聰穎好學,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歷官陝西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