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關於稻田的詩句,我想知道關於稻田的古詩?

2025-04-17 17:50:14 字數 1856 閱讀 6615

我想知道關於稻田的古詩?

1樓:仙情啦

1、《稻田》

唐代:韋莊。

綠波春浪滿前陂,極目連雲稏肥。

更被鷺鷀千點老旦雪,破煙來入畫屏飛。

譯文:滿坡的稻禾長勢喜人,苗肥棵壯,在春風的吹拂下,層層梯田綠浪翻滾,直接雲天。在這綠色海洋的上空,數不盡的白鷺自由翱翔,宛如飛入一幅天然的彩色畫屏。

2、《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代: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譯文:天邊的明月公升上了樹梢,驚飛了棲息在枝頭的喜鵲。清涼的晚風彷彿傳來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裡,人們談論著豐收的年景,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說著豐收年。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從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中,山路一轉,曾經差脊那記憶深刻的溪流小橋呈現在他的眼前。

3、《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魏晉:陶淵明。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禾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

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

譯文:人生歸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誰能棄此不經營,便可求得自心安?

初春開始做農務,一年收成尚可觀。清晨下地去幹活,日落背稻把家還。居住山中多霜露,季節未到已先寒。

農民勞作豈不苦?無法推脫此艱難。

身體確實很疲倦,幸無災禍來糾纏。洗滌歇息房簷下,飲酒開心帶笑顏。長沮桀溺隱耕志,千年與我息相關。但願能得長如此,躬耕田畝自心甘。

4、《社日》

唐代: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譯文:鵝湖山下稻梁肥碩,豐收在望。牲畜圈裡豬肥雞壯,門扇半開。夕陽西沉,桑柘樹林映照出長長的陰影。春社結束,家家攙扶著醉倒之人歸來。

5、《新涼》

宋代:徐璣。

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

黃鶯。也愛新涼好,飛過青山影裡啼。

譯文:一望無際的稻田裡,水波微漾,整齊的稻子如刀削一般。清晨的陽光穿過樹葉,投影在地上,晨霧在樹間繚繞。侍慶擾黃鶯也喜歡早晨的清涼時光,在青山的影子裡歡快的啼鳴。

2樓:雨露小子彈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握漏仔,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搜如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李紳這首是流段汪傳最廣的了,互勉。

3樓:網友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常恐秋節至,焜黃穗纖華葉衰。——漢樂府租睜《長歌行》弊族歲。

稻田的詩句有哪些?

4樓:老王女兒

如下:

1、秋天來了,黃澄澄的稻穗垂著沉甸甸的穗頭,棉桃像小樹,綻了雞蛋似的花絮。啊,不是豎配陸稻田,是**的大海;不是棉田,是**的世界。

2、秋餘頃天在田野裡。田野裡的稻穀都熟了,黃澄澄的,彷彿是一塊大金子。東邊,人們開著收割機,正向這邊開來,他們讓每一粒稻穀都進了倉庫。

3、踏向田野,問一問稻香,聽一聽蛙鳴,吹一吹想見你的晚風。

4、鏡頭裡的稻田,是夏天的文案,我賣衝心裡的你,是四季的輪迴。

5、既然去不了遠方,這一處稻田,已足夠讓我歡喜,只要擁有初心,人生處處皆是風景 。

6、又是乙個豐收的季節,場地上堆滿了一粒粒金黃色的稻穀。

我想知道關於厄運的詩句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王勃 書生的厄運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杜甫 亡國詩人的厄運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 被箠楚受辱,其...

我想知道關於康熙的兒子允祥的事,我想知道關於康熙的第十三個兒子 允祥的事

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兒子胤祥是四皇子的人,人很正直,也有能力。康熙皇帝的第13個兒子是乙個很不錯的人 允祥是康熙的13子,與雍正皇帝關係極好,幫助雍正稱帝,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康熙第十三子胤祥的詳細資料 首先說明,以下論點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歷史!十三在康熙年間是被封過貝勒的,有十三貝勒府的。應該說十三...

關於杜甫詩句的問題,乙個關於杜甫詩句的問題

杜甫 春望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只有白髮搔更短的,哪來的白頭搔更短呢?因為這一句按格律應是 平平平仄仄 第乙個字可以不論,第二字不能通融,必須是平聲,而 發 字恰是仄聲,那就只好用平聲的 頭 字來代替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 白頭 是寫實 半年後,他在 北征 中曾再次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