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開,開發之意;即破除眾生之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之理。
示,顯示之意;惑障既除則知見體顯,法界萬德顯示分明。
悟,證悟之意;障除體顯後,則事(現象)、理(本體)融通而有所悟。
入,證入之意;謂事理既已融通,則可自在無礙,證入智慧海。
依法華經卷一方便品載,諸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世間,即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間。關於『開示悟。
入』之解釋,法華文句卷四上,以四位、四智、四門、觀心等四種不同立場,闡釋開示悟入之理,並一一配列之:(一)就四位而言,四位係指菩薩修行過程中之十。
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大階段。(1)以『開』配當十住位;謂於此階位之初,能破除無明,開顯如來藏,而見實相之理。(2)以『示』配當十行位;謂於。
此階位,惑障既除,知見之體亦自彰顯,此『體』圓備萬德,故舉凡法界之皮棚眾德,無不一一顯示分明。(3)以『悟』彎神配當十回向位;謂於此階位,既已除障顯體,明瞭法界眾德,則必事理融通。(4)以『入』配當十地位燃鬧則;於此階位,事理既融,故自在無礙,任運自如,而入薩婆若(一切智)海。
2樓:我是門口那顆樹
就是你剛開始接觸「佛」的認識、思想、行為;學習「佛」時的思想、認識、行為。
入佛知見什麼意思
3樓:善鴻遠門晏
入,入門,登堂入室,進入的意思。
佛知見,就是佛的知、佛的見。知是能知所知,能知的是心,所知的是法;見是能見所見,能見的是心,所見的是相。
入佛知見,就是能跟佛一樣有同等的見解(這只是通俗說法,並不能準確表達其意)。
完全一致,沒有差別,才能稱入。
開、示、悟、入,開和示,是由善知識來完成的,悟和入,是由修學者自己完成的。悟,還不一定能達到與佛的知見完全一致,所以有大徹大悟與小徹小悟之分。
4樓:候建弼容孤
入:進入,體會,領悟,甚至達到。
佛:佛陀。知:知識、智慧,引申為認識。
見:見地,見解,即認識的層次。
入佛知見:就是進入並領悟佛陀的認識和見解,使之深入內心。
以上為個人見解。
佛教中、示、悟、入佛之知
5樓:天羅網
之意;即破除生之明,如藏,相之理。 示,示之意;惑障既除知絕返,法界德示分明。
悟,悟之意;障除後,事(象)、理(本)融通而有所悟。
入,入之意;事理既已融通,可自在,入智慧海。
依法卷一方便品,佛一大事因而出世,即令生示悟入佛之知而出於世。
於『示凱喚悟入』之解,法文句卷四上,以四位、四智、四、心等四不同立,示悟入之理,一一配列之:(一)就四位而言,四位係指菩修行程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大段。(1)以『』配十住位;於此位之初,能破除明,如藏,而相之理。
2)以『示』配十行位;於此位,惑障既除,知之亦自彰,此『』德,故凡法界之德,不一一示分明。(3)以『悟』配十回向位;於此位,既已除障,明瞭法界德,並孫飢必事理融通。(4)以『入』配十地位;於此位,事理既融,故自在,任自如,而入婆若(一切智)海。
十種見佛什麼意思?作何解釋?
6樓:天羅網
菩薩修殊勝行,應佛所行,得見十佛,了了分明,稱為十種見佛。據華嚴經疏卷五十一離世間品載,十種見佛即:(一)安住世間成正覺佛無著見,指如來乘如實道示成正覺,安住世間,而不著涅槃,不著生死,菩薩應佛無著而見。
二巧哪坦)願佛出生見,指如來乘願出生,無處不孝桐現,菩薩應佛出生而見。(三)業報佛深信見,指如來修萬行善業之因,感相好莊嚴之報,此淨業果報,皆由因中深信而起,菩薩應佛深信而見。(四)住持佛隨順見,指如來隨順眾生,以身舍利住持世間,永久不壞,菩薩應佛隨順而見。
五)涅槃佛深入見,指如來由深入涅槃生死境界,故其化身能示現滅度,菩薩應佛深入而見。(六)法界佛普至見,指如來之身充滿清淨法界,無所不至,菩薩應佛普至而見。(七)心佛安住見,指如來之心湛然不動,安住真性,菩薩應佛安住緩洞而見。
八)三昧佛無量無依見,指如來清淨無量三昧,無念無依,恆現在前,菩薩應佛無量無依而見。(九)本性佛明瞭見,指如來本覺真性,清淨湛然,洞徹明瞭,菩薩應佛明瞭而見。(十)隨樂佛普授見,指如來隨自他意之樂欲,普授一切之身,菩薩應佛普授而見。
p488
見佛即佛
7樓:機器
墨菲定律第三章~成功人際關係法則之。
投射效應(p110~114)投射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認識和者老評價別人的時候,我們常常免不了受自身特點的影響,總會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測別人的想法,覺得既然我們這麼想,別人肯定也這麼想。
例如,貪婪的人,總是認為別人也都嗜錢如命;自己經常說謊,就認為別人也總是在騙人;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就認為別人也都覺得自己很出色。
投射」的心結。
蘇東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與佛印相對而坐,東坡先生對佛印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則微笑著說:
首首公升「我看你是一尊金佛。」東坡先生覺得自己佔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後,東坡先生得意地向妹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說:
哥哥你錯了,佛家說『佛心自現』,你看別人是什麼,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麼。」
也許你會一笑置之,但蘇小妹的話確實是有道理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她正好指出了人喜歡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投射效應。
俗語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講的就是小人總喜歡用自己卑劣的想法,去猜測品行高尚的人的心思。
如何走出投射效應的誤區:
1.客觀地認清楚別人與自己的差異,不斷的完善自己。
2.承認和尊重差異,多角度、全方位的去認識別人。
3.為避免投射效應,學會換位思考。
因此,對待交際中的投射效應,學會辯證的看待其影響,用理智避開它的芹畢不利,用智慧運用它的有利。
何謂『開佛知見』呢?
8樓:蒿素枝茅緞
六祖壇經講記。
第二十五集)
臺北中廣電臺。
檔名:09-04-25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
開眾生知見,即是世見。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以下這段六祖大師的開示,實在是非常的重要,也是教導我們明心見性的方法。首先,大師教導我們要『正心』,這個意思與中國儒家講的實在是不謀而合。《大學》講「格物致知」、「正心誠意」。
此處的「正心」與《大學》講的「正心」,是一樣的意思。心要如何才能得其正?我們拿儒家的話來解釋,更容易明白。
心之不正,是為物慾,即煩惱障障礙;為自己的不正知,即所知障障礙。佛法要破除二障,心才能得其正;儒家講正心,也是破除這兩種障。「格物」,「格」是格殺,「物」就是物慾,格殺物慾就是斷煩惱障。
致知」,「知」是正知正見,這是破所知障。這樣,才能得到正心。正心,心裡就『常生智慧』,這個智慧是真正的智慧,而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
觀照自心,止惡行善。』心裡生智慧,表現在行為必定是念念光明,一般講心地光明磊落,行為必然是止惡行善,這就是開自己佛知見。
六祖說:「你必須要念念開佛知見,千萬不可以開眾生知見。」心裡邪知邪見,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這些就叫做眾生知見,千萬不可以有這些知見。
開佛知見,這就叫做出世;如果開眾生知見,就是世間。你要懂得這個意思,照這樣去修學。如果只是勤勞執著,以為念經就是功課,這是錯的。
佛佛佛!!請問這是那尊佛?此手印?詳解?拜謝
毗盧遮那佛。不過毗盧遮那佛 也有好幾個印,除了這個以外還有胎藏界法界定印,專金剛界的屬智拳印。這個手印用的最多的是問訊。佛門拜見師長,先說頂禮 如果 說問訊即可。就不用磕頭,打問訊,問訊就是弓腰,先是阿彌陀佛的定印,站起來的時候手上公升成毗盧遮那佛的這個手印,舉到眉心,然後放下結束。以這2個手印代表...
請問滿堂佛用幾個香爐,請問滿堂佛用幾個香爐?
用乙個香爐就可以了,只需上三柱香,佛教說萬佛一爐,一柱清香拜十方,佛教不講究排場,注重心誠 乙個足夠了。這不是飯碗。哈 供香供養的就是香氣。表達虔敬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不需要複雜化。能表達敬仰就足夠了。深層意思是希望我們得行為純潔。後面這種是真供養。連香爐也不需要 萬佛一香爐,而且只上一支香就可以了...
請問學佛的各位師兄問題,感謝,請問學佛的各位師兄乙個問題,感謝
財施是乙個莫大的善 行為,是為幫助別人的善舉,是無私的 不求回報的這內才是真正的佛法布施。容如果 把這種布施當成經濟投資行為,把小的布施當成成本投資而想獲得大的收穫,這不是佛法布施,也就是按照佛法的本質來說犯了 貪 嗔 痴 中的 貪 字訣,是犯了佛法的大械中的大械,所以你的布施有可能得不到更多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