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為什麼只知道魏徵而沒有說劉文靜?

2025-04-06 22:40:25 字數 1253 閱讀 1796

1樓:鮮明還熱烈的小高山

魏徵的性格適合唐高祖李淵和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儘管後者有很多次想魏徵死的衝動)劉文靜做人太傲氣,有那種寄人籬下的憂愁,老想和上級對著幹,所以死的早結果,史書留下的只有魏徵的正面形象(事實上是襯托李世民的英明神武)

2樓:手機使用者

僅供參考 希望對你有幫助以前老是奇怪-其實很多人也跟我一樣在奇怪,論智謀,文靜哪點不如魏徵?可什麼魏徵的名字比文靜高,為什麼李家的人更倚重魏徵而非文靜?

開始時也認為是文靜比魏徵狂,比魏徵孤高。

但現在終於發現,較之魏徵,文靜不會看人,或者是他根本不屑去了解別人。

其實從最初,魏徵也曾勸李世民放棄救父,而去叫李建成帶兵打瓦崗,然後打東都,想法與文靜不謀而合。但到了後來,他為什麼支字不提了呢?難道是他不想反隋了嗎?

當然不是,是因為他看透了李家父子的心思,所以以退為進,順著他們的想法一步步地誘使他們走上反隋之路.相反的,文靜卻沒有考慮到李家父子的想法,只一味地強迫他們接受自己的想法-打東都,滅楊廣.

再說選太子,魏徵之所以選李建成,是因為他早已看出李淵是偏向建成的,也看出李建成是個凡事必爭的人,而李世民則淡薄名利.而文靜卻沒有揣測這些.

等等,不一一列舉了,總之,連文靜自己也說」老魏看人真是看到骨頭裡去了.」

所以,同樣的機智謀略,李家父子尤其李淵更倚重魏徵,因為魏徵不僅是個謀士,而且深得他心.所以李淵就選太子一事,是找魏徵而不是找文靜,是因為其實在他心裡,早已偏向建成(這從竇皇后勸他立世民為太子,他也只答應以抽籤決定便可看出),只是想找個人吃個定心丸罷了.

但也正因為這樣,才足以顯出文靜的真性情,魏徵的圓滑.

看他罵世民不是男人,對建成說自己瞎了眼,看他一次次不死心勸李淵謀反,敢對自己的上司說這種話,不是真性情是什麼?

所以,他不屑於去揣摸別人的心思,不願圍著別人的心思打轉.堅持自己的理想,哪怕飛蛾撲火,也絕不後悔.

魏徵是勝了文靜一籌,但勝得辛苦,甚至痛苦.為了迎合別人的想法,為了遵從所謂的孔孟之道,他不得不去做一些他也許並不願做的事情,不得不挖空心思設了一計又一計來慢慢接近的目標.

其實魏徵反隋的願望和文靜一樣強烈.只是文靜來得更直接,而他為了讓李家起義,下了多少功夫:投奔瓦崗,施苦肉計離間宇文化及與隋帝,挑撥宇文成都謀反.

相信魏徵也知道世民比建成更適合當皇帝,在他的心裡,一定更欣賞世民,可他依然選擇了太子,逆心而行.文靜就不會想那麼多,認定了就是認定了,才不管別人的想法.

文靜雖然輸了,死了,但他輸的坦然,因為他是為著自己的理想而死,而魏徵,做了那麼多事,又是為了什麼呢?贏得的僅僅只是世俗的功名罷了.

歷史上著名的諫官都是誰為什麼歷史上諫官言官的官位都很小例如漢朝的刺史只有兩千石

歷史上著名的諫官,首推唐代的魏徵。魏徵 580 643 字玄成,原為唐高宗李淵太子李建成部下,任太子洗馬。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位,喜他直率,擢為諫議大夫。他好犯顏直諫,前後陳諫二百餘事,深為太宗器重,遷為尚書左丞。貞觀三年 629年 任秘書監,參預朝政,貞觀十年 635年 為侍中,能識大體,以常情...

為什麼歷史上嫦娥的記載很多,而砍樹的吳剛記載很少?

因為古代女子無才便是德,因此能寫書的絕大多數都是男性,他們當然寫女的不寫男的了。因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寫書的都是男的,異性相吸得道理,所以對男的寫的比較少。因為人們都喜歡美好的東西,而且我國大多數人一說到仙女,就都很感興趣,男人就不一樣啦。因為吳剛是處罰到月宮砍樹,而因為嫦娥才有了中秋節,所以歷史上記...

歷史上有沒有大臣運用權力不當而造成不良後果的

商鞅,受車裂之刑致死。王安石變法失敗,告老還鄉。張居正,結局挺慘的。管理者的六種權力是什麼 一般管理者普遍具有的六種權利 職位權 獎賞權 懲戒權 參照權 專家權和聲譽權,下面談談這六種權利的含義以及我們如何去有效地運用這六種權利。一 職位權 所謂職位權,是指單位或上級主管領導為管理者所任職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