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簡介(議論性文字)

2025-04-06 15:20:11 字數 1479 閱讀 7063

1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前145—前87年後),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夏陽(龍門)(今陝西韓城)人。司馬遷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天漢二年(西元前99年),他因「李陵事件」,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觸怒了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遂遭受宮刑。

司馬遷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於西元前91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頃備埋傳體通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具有深遠的影響。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滾彎遊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司馬遷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的借鑑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

本著實雀螞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並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為標準。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遊俠、商人、醫生、倡優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

2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緩和乎料,研究天文曆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候,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擾悉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慾望,遊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蹟,採集傳說。棚蠢通過對歷史遺蹟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備。

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乙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司馬遷簡介及代表作

3樓:網友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傑出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身受腐刑,卻隱忍生存16年,用生命撰成《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通史這種新體裁。

西元前145年司馬遷生於夏陽(今陝西韓城南)的乙個史官世家。父親司馬談曾做過漢武帝的太史令,在父親的教導下,司馬遷少年時期就飽讀經書,曾師從當時著名的大儒孔安國、董仲舒。

西元前126年,20歲的司馬遷開始遊歷大江南北,考察有關史實,從而收集了大量史料。司馬遷回到長安後不久,被任命為郎中,經常隨漢武帝巡遊四方。西元前108年,司馬遷被正式任命為太史令,開始整理父親收集的資料,閱讀父親的藏書。

在西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著手編撰《史書》。西元前98年,因直諫以誣罔主上的罪名,被判處腐刑,為完成那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司馬遷懷著巨大的悲痛日復一日地默默工作者。西元前96年,司馬遷出獄,漢武帝任命他為中書令,西元前93年,司馬遷終於完成了《史記》

4樓:理亦云

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辯解,受腐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名言名句大全,司馬遷的名言

1 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司馬遷2 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司馬遷 3 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垢莫大於宮刑。司馬遷4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司馬遷5 伏屍百萬,流血漂鹵。司馬遷 6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

世人對司馬遷的評價,對司馬遷的評價

西漢的來司馬遷,因李自陵之禍,遭受了宮刑。當時他所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是今人難以想象的,當時他也曾想到了死。生死的抉擇,他毅然選擇了生,從此他提起筆樹立了忠臣義士的形象,造出了魑魅魍魎的原形 終於一部3000年的通史 史記 得以著成。當時的司馬遷被屈辱困擾著,使他 居然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

司馬遷的治學精神,司馬遷的治學精神是什麼??

司馬遷是受過腐刑的,就是那個東西被 的。他原本可以選擇死的,但是他選擇了忍受這種人世間最大的屈辱。他在這種情況下仍然能夠完成史記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他的治學精神,我也不想再多說什麼了。司馬遷的治學精神是什麼?司馬遷 前145 87?字子長,左馮翊夏陽 今陝西韓城 人。父司馬談有廣博的學問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