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歷史小陽寶
我們中國古代雖然沒有大學,但是有與大學媲美的中國古代最高教育機構——太學。
一、中國古代的「大學」——太學
太學起源可謂是非常之久遠啦,要追溯其歷史,賀大可上溯到夏商之際。起初最高的教育機構並不叫這個名字,並且在歷朝歷代中叫法都大不相同。例如在夏朝時,最高的教育機構稱為「東序」,商朝為「右學」,西周為「上庠」等等。
直到西漢時期,在董仲舒的建議下,漢武帝正式設立了太學這一機構,成為了當時最高的教學學府。後來的歷朝歷代也效仿漢武帝,紛紛設立太學或國子監(和太學性質基本相同),這也讓歷朝歷代很多學子能夠在封建社會中也能感受到來自最高階的知識洗禮。
二、太學的上課模式
在宋朝時期,由於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我國的教育領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太學,作為宋朝最高的教育機構,自然是當時當仁不讓的如同現如今大學一般的級別。
太學的授課模式與當今大學的授課模式既有聯絡又有區別。例如,在聯絡方面,太學和當今的大學都採取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教師負責輔導學生,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進行學習。
又或者,太學上課的教師都是學富五車的儒學大家,我們當今的大學教師也基本都是博士畢業,所以不管古代還是現在,教師都是擇優而選。
在區別方面,太學上課主要講授儒家經典,倫理綱常,詩詞歌賦等等,而如今的大學不管是必修還是選修課,內容包羅永珍,五花八門等等。
三、親臨感受中國古代大學上課情形
不妨我們來情景創設一下,如果你穿越到了宋朝,作為一名宋朝太學生,你的一天將會是怎樣的呢?鋒蔽你一覺醒來,必須馬不停蹄地奔向御街東面的錫慶院,不然你就會遭到教書先生的「戒尺問候」,緊接著你得拿出經義、策論和詩賦這三本「必修書」,大聲朗讀並能全文背誦。
如果你感到學習禪基豎疲憊,想要溜出去玩。對不起,宋朝太學實行「小班授課制度」——分齋授制,並且還文理分科!「一齋三十人,一置八十齋」,乙個班上總共就只有30來個人,如果你悄悄溜走了,教師先生一眼就能逮住你,所以與我們現在的大學逃課還是有些區別滴。
所以作為乙個宋朝太學生其實是很苦逼的,既要努力學習,還不能逃課走神,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大學人性化多了。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大學」——太學,作為我國古代最高教育機構,與我們現如今的大學上課方面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的話,可以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這樣可以進一步幫你理解這個問題噢!
古代大學叫什麼
2樓:得書文化
古代大學不同時期不同叫法,有叫國學、太學、國子監,還有叫京師大學堂。大學正式出現於西周,把學校分為大學和小學兩類,統稱國學,教育內容為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大學一詞最早見於商朝甲骨文,(勿酹王,惟癸酹,於甲酹,於且丁旦酹,於延旦酹,於大學酹。
小屯南地甲骨》)為商朝貴族子弟讀書的處所。後世稱為太學。大學的。
教育內容主要以禮、樂、射、御為主,但王城和諸侯國所設的大學稱謂均不同,有東序、成均、上癢等稱,後凡天子所設的大學統稱國學,諸侯所設的大學叫泮宮。
中國古代的時候有沒有大學?
3樓:任意m工作室
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學校,在周代稱為辟雍、泮宮,也叫庠、 序,都為**所辦,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學校。到了春秋、戰國時期, 官學散落民間,開始出現平民教育。當時並沒有固定的教育場所, 孔子杏壇執教,其實只是在家設教而已。
其他諸子也都常年遊學,明吳彬作沒有固定的教育場所。 漢武帝建立太學,五經博士在太學中正式任教,又恢復了西周官立教育的舊傳統,但已不是貴族教育,貧寒子弟亦可入學。這時的太學相當於今日的大學。
東漢以下,教育改由門第教育和寺院教育承擔,到了唐代才重新恢復太學。唐代末年又出現書院,至宋代書院大盛。書院又稱精舍,是私人收。
徒教學的場所。 此後太學和書院成為承擔中國大學教育的主要場所,一直延續到清代末年。
4樓:sunny習慣就行
算有,五帝時期為成均,夏朝時為東序,商朝時為右學,周朝時叫上庠,周時期首次稱為「太學」,是最高教育機構,僅招收貴族學生,戰國時期曾子寫過一篇儒家散文《大學》,被列為「四書」之一,現在的大學這個叫法收其影響很大,後來西晉晉武帝司馬炎設國子學,與太學並列,隋煬帝改名為國子監,唐宋將國子監作為機構名,下設太學、國子學、四門等,之後一直沿襲至明清時期,變化不大,就是管理人員的調整而已。
5樓:網友
古指聚集在特定地點傳播和吸收高深領域知識的一群人的團體。由周代大學發展成為漢代及以後各封建朝代的太學。
主要功能:洛陽太學是封建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對以往教育制度加以改造的產物。當產生後又對當時的教育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自東漢明帝劉莊親臨太學講學後,很快在全國形成重視儒家經典的學風,致使京師和王宮衛士、禁軍悉通《孝經》,不論博士或是議郎,只要開一家之說,即有徒眾數百。
在東漢,從事教授經學是一種崇高的職業。不少太學生卒業返鄉後不願被徵辟為官,而專心教授培養學生。東漢的大部分文官都是飽學之士,很多官僚家庭又是以經學傳家,四世三公的經學大家亦不在少數。
上至三公、司隸校尉等高階**,下至二千石俸秩的郡守、王國相,很多都兼教授經學,有的門徒高達萬人。有的學生在這些人的府第附近市買住宅長期從學;有的學生亦隨他們的官職調動而追隨出入京城。這種私人講學的學生數量當又遠大於太學生的人數。
在教育上,官辦太學、郡國學與私人講學相輔相成,互為推動。
東漢太學為東漢政權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出身於太學的**中,有不少號稱「循吏」、「廉吏」,而太學生的「噓枯吹生」的貢獻,主要還體現在反對宦官專權的鬥爭中。當時的太學成了反對宦官專權的強大陣地。
太學對洛陽影響亦大,自東漢以降,儒學在洛陽得以發揚光大。東漢經學大師輩出,如鄭玄、馬融、賈逵、鄭眾、鄭興、服虔等都是飲譽當代和後世的著名大師。
洛陽「自宋以前隨時建學」,致使洛陽可與孔子設教的洙泗並稱,並有西鄒魯之譽。尤其至宋代,著名理學家創始人二程夫子即出洛陽,這與太學數百年雄踞洛陽的實效絕分不開。洛陽太學的歷史地位不可低估,它的借鑑價值也不容忽視。
中國古代是怎樣計時的,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是什麼?
古人計時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日晷 漏刻 更夫打更,還有更高階的水運儀象臺。最早由日晷計時,銅壺滴漏計時。古時計時工具有兩種,一是 日晷 二是 漏 日晷是以太陽影子移動,對應於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日晷不用說了,大家應該在北京故宮裡和觀象臺上見過。詩詞中所常用的漏壺,即刻漏制記時法,最早出現於西漢,將一...
中國古代是怎麼生孩子的,中國古代女人怎樣生孩子
遠古時候的人類生孩子那是繁衍後代 生子應該跟最現在最類似人類的猿類差不多吧社會 畢竟是古代 隨著文明的發展就有了接生婆 或者叫產婆吧,是很專業的那種吧 謝謝 首先,男女 後,受孕,然後經過孕期後,女人分娩生孩子,過程跟現在一樣,就這麼生的。生仔是件小事情,是痾屎一樣,如果是危險,人類哪來幾十億。也有...
中國古代皇帝一天的行程是怎樣的,中國古代皇帝一天的行程
五更天相當於清晨的5點到7點,至少我知道在清朝的早朝時間是這樣的 因為清朝的歷任皇帝大都比較勤奮 都要五更上朝,那時皇帝和大臣確實比較辛苦,有的家住的遠的擔心遲到甚至要半夜爬起來。其實早朝制度也不是絕對的,要看皇帝自己是否親政和勤勉。最著名的是明神宗萬曆皇帝23年沒有上朝,雖然他不來,但是政務還要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