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戰後對德國的處理是在哪次會議上 雅爾達會議?波茨坦 還是德黑蘭

2025-04-01 22:50:20 字數 4234 閱讀 5036

1樓:留戀武俠

波茨坦會議,此時德國已經投降。

討論的主要問題。

關於德國。會議討論了佔領德國的基本原則,規定解耐歲除德國全部武裝,摧毀一切軍事工業和納粹組織,懲辦戰犯,實行政治生活民主化,經濟上消滅過分集中現象,實現分散化。關於波蘭西部疆界問題,規定德國原來的東 部領土,以及不歸蘇聯管轄的一部分東普魯士及原但澤自由區,均由波蘭**管轄。

英美同意與波蘭全國統一臨時**建立外交關係。會議決定儘快組織國際法庭,對戰犯進行審判。英美還同意將哥尼斯堡及附近地區割讓給蘇聯。

會議還討論了對日作戰、賠款等問題,並作了規定。蘇聯在會上重申按時參加對日作戰。8月2日三國首腦簽署了《蘇美英三國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

波茨坦會議對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具有重要意義,但會議也表明,隨著戰爭接近尾聲,英美同蘇聯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日益激化。 。

會議討論了德國問題、波蘭問題、奧地利問題、締結和約接納聯合國會員等一系列問題,昌或睜會議的重點是德國問題。經過激烈的爭論,會議確定了美、蘇、英、法四國管制和處置德國的政治及經濟原則。會議規定,徹底剷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消滅壟斷組織,在民主基礎上重建德國政治生活。

關於德國賠償問題,確定「蘇聯所提的賠償要求,將以沒收德國境內蘇佔區的資產及相應的德國國外投資予以滿足」。此外,蘇聯還可以從西方佔領區所拆遷的工業設施中無償得到10%和以商品支付的15%作為賠償。「美國、英國以及有權獲得賠償的其他國家的賠償要求,將自西部各佔領區及相應的德國國外投資予以滿足」。

會議還決定,把原德國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今加里寧格勒)及其鄰近地區讓予蘇聯團芹。

2樓:網友

是雅爾達會議(波茨坦發表的是公告,敦促日本法西斯投降,德黑蘭會議強調的是巖源消各粗知方合作以及中國對臺灣的裂隱合法主權)

二戰後的波茨坦會議上有關德國的討論是怎樣的?

3樓:厙度諢

隨著二戰進入尾聲,盟國勝利在望,由於即將全面佔領德國,對德國索取賠償的工作也將全面。實際上有關這一方面的問題,早在德黑蘭會議上就已經有所涉及。在1945年7月的波茨坦會議上,美英與蘇聯在賠償問題上都不準備做出讓步。

美國人呢是得到了小道訊息,說是蘇聯正在拆卸和運送蘇佔區的工業裝置。並且在易北河以東的原德國領土上,蘇聯還沒收了大量物資充當戰利品,還把西方國家的佔領區的東西也沒收了。

所以在會上,當蘇聯代表提出將位於西部佔領區的德國工業中心魯爾區國際化,由四大佔領國共同管理,以賠償的形式從魯爾區獲取蘇聯戰後重建急需的重工業物資。這一試圖染指西部佔領區的提議更加激怒了美英代表,談判愈發陷入僵局。為了打破賠償問題的僵局,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7月23日首次提出了「分割槽賠償」的倡議。

所謂「分割槽賠償」原則,即美、英、蘇三國(後加入法國)從各自在德國的佔領區獲得戰爭賠償。相對來講,蘇佔區比較小,主要還是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西方那邊則要兆滲好得多,經濟上也發達,美國戰後又出臺一波又一波的經濟援助計劃,只為對抗蘇聯。

蘇橘猜孝聯這邊呢,也知道這一區的「油水」少,所以一直要求高額的戰爭賠款,但是美國很聰明的把對德賠償與波蘭西部邊界問題綁在了一起。只有蘇聯同意「分割槽賠償」,美國才會在蘇聯邊界問題上讓步。在最後的妥協案中,西佔區以拆遷裝置的15%換取蘇佔區的食物、原料等,10%無償交給蘇聯。

作為最終的博弈結果,「分割槽賠償」原則使美英方面最大限度地把圓稿蘇聯的觸手阻擋在西佔區之外,而蘇聯方面則可藉此在蘇佔區自行其是,大肆拆遷而不受美英干涉。

二戰中的慕尼黑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達會議有什麼區別?各決定了什麼?

4樓:網友

慕尼黑會議發生在二戰之前,英國和法國奉行綏靖政策的體現,為了自保,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達拉第在慕尼黑同希特拉、墨索里尼會談,會議決定,捷克斯洛伐克無條件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德黑蘭會議發生在1942年,美國**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首次會晤史達林,商討戰爭問題,並討論了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問題,不過直到1944年盟軍才在諾曼第登陸。

雅爾達會議是在1945年,德國戰敗之際,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在蘇聯雅爾達會晤,會議商討盟軍對德國失敗後的佔領問題,並決議蘇聯在德國戰敗後三個月之內對日本作戰,當然史達林也提了諸多條件,例如北方四島歸屬蘇聯、蘇聯在中國東北的權益等。

二戰後期召開了四次會議,其中涉及到日本問題的是:①開羅會議 ②德黑蘭會議 ③雅爾達會議 ④波茨坦

5樓:網友

c本題考察四大國際會議:分別為1943年11月召開開羅會議,要求日本歸還中國領土;1943年12月召開德黑蘭會議,提出英美蘇要協同作戰;1945年2月召開雅爾達會議,決定建立聯合國;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雅爾達協定),1945年7月召開波茨坦會議,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所以沒有提到日本問題的只有德黑蘭會議,故本題選c。

二戰期間,土耳其為何一直保持中立,直至雅爾達會議後才對德宣戰?

6樓:綠色芒果冰

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土耳其直接站隊,被列強瓜分了。所以在土耳其不確定哪邊會可靠一點的時候是不敢再輕易站隊的。但是土耳其的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列強不會容忍土耳其這種模糊的態度,各方都在注意著土耳其,都想將土耳其拉到自己這一方。

最開始是英國和法國想找土耳其簽訂條約,但土耳其不確定英法能不能扛得住德國,但它沒有拒絕,只是拖著。即使英法再著急,土耳其也無動於衷。畢竟它不想因為遠處的英法而得罪旁邊的蘇聯。

土耳其想巴結蘇聯,但蘇聯不願意,於是土耳其就跟英法簽訂了條約。英法需要藉助土耳其的地理優勢,只要德國或蘇聯進攻土耳其,它們就得進行幫助。但英法後來也基本沒有履行過自己的職責。

土耳其心裡還是更想與蘇聯合作,所以當英法需要土耳其的時候,它還是拒絕了,就不想得罪蘇聯。土耳其抱著圍觀的態度說不站隊,實際上還是站在了德國這邊,它們簽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但蘇德戰爭,德國越來越沒辦法了,蘇聯就要勝利了,土耳其就馬上對蘇聯賠笑臉。

蘇聯討厭土耳其的這種態度,讓它要跳船就趕緊。

但土耳其還在猶豫,直到實在不能再保持中立的時候,向德國宣戰,還趕在蘇聯前面。雖然蘇聯覺得土耳其很狡猾,但西方對土耳其比較寬容,土耳其最終倒向西方。

7樓:網友

因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土耳其站錯了位置,被其他國家瓜分了。現在的土耳其不確定哪邊會贏,還在猶豫。

8樓:娛樂百事曉

土耳其出於自己的考慮,輕易站隊的話肯定會讓自己陷入戰爭的漩渦,而在動盪的國際環境下最好的自保辦法就是保持中立。

9樓:網友

在二戰中,瑞士、瑞典、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及土耳其都是歐洲戰場的中立國。土耳其採取中立的政策的原因大概有這些。一,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入陣型大敗,被列國瓜分,差點滅國。

二,土耳其地理上位於戰略要點,是各國拉攏的物件,因此給了土耳其可以保持中立的機會,進而採取觀望的政策。

10樓:網友

20世紀3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爆發經濟危機,大蕭條時代來臨了。由於經濟環境的不景氣,西方國家先後出現動亂,並促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最終誘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11樓:絕不重的使用者名稱

英法對德宣戰,凡爾賽體系徹底崩潰。二戰期間土耳其之所以保持中立其實與美國有很大關係。

12樓:活寶果

因為當時土耳其被列強瓜分,不敢輕易戰隊,怕得罪人,畢竟自己是小國家,後來才戰隊的。

13樓:d**id烏霆殲

因為有過第1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歷。所以土耳其不敢盲目站隊。很慎重。

雅爾達會議後,盟軍與德國的戰況是怎樣的?

14樓:北京創典文化

1~3月,盟軍佔領了萊茵河左岸的廣闊領土,並於3月24日強渡該河盯或。4月初,盟軍旦則察在魯爾合圍法西斯德軍約20個師。西線德軍實際上停止了抵抗。

英美軍繼續在所有方向迅速進攻,這種進攻很快變成了暢通無阻的推進。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軍進抵易北河,佔領了埃爾富模茄特、紐倫堡,進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西部。英軍進抵什未林、呂貝克、漢堡。

5月2日,駐義大利的德軍c集團軍群投降。

雅爾達會議內容對德黑蘭會議精神明顯繼承和發展的是 ①徹底擊敗德國 ②消滅德

15樓:

答案a導散首解:本題實際上是考查兩次會議內容,①、都較易選出,③要注意在德黑蘭會議上規定是「戰後合作」,到雅爾達會議則體現為建立戰後合作組織聯合國。④在德黑蘭會議上沒有體現,不是二者的繼承和寬旁發衝巧數展的體現。

一戰後德國結局是什麼?一戰後的德國

1918年11月11日,持續4年零3個月 造成3600萬人 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落下了帷幕,德國戰敗。次年,戰勝國也稱為協約國的英國 法國 美國 義大利 日本等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單方面制定並迫使德國 奧匈帝國等戰敗國簽署了不平等的 凡爾賽和約 這份滿含恥辱的規定使德國割讓了1 8的國土 ...

二戰結束後德國戰俘的待遇,二戰後德國戰俘怎麼處理

這麼說吧,德國和日本一樣欺軟怕硬,覺得蘇聯好欺負就在對蘇聯作戰中使用了各種欺詐和非人道手段甚至包括一些違反國際公約的手段。結果是蘇聯在德國人的逼迫下發揮出了全部實力,所以他們很害怕被報復。而且因為意識形態問題,德國和英美一樣懼怕蘇聯崛起,在對待蘇聯問題上都有很多相似點。所以德國快滅時希特拉甚至幻想過...

二戰時期德國甲級戰犯有,二戰後的德國甲級戰犯是哪些

具體的幾位我不記得了 算是上面的 但是很不贊同上面幾位的結局 宣傳部長戈培爾追隨希特拉和他的家人集體自盡 沒有審判 戈林在服罪前服毒自盡沒有受到絞刑其他 而且他根本不是希特拉的繼承人 因為他不想與希特拉 帝國共存亡 提前叛逃了柏林 繼任者是海軍元帥鄧尼茨 至於剩下的搜了一下 是這幾位 赫爾曼 二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