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家諾
浣沙溪是詞牌名,所以有很多首浣沙溪,不知道你問的是哪一首!
我這裡列舉乙個最著名的吧!
浣毀凱悄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 宋·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谿,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寫作背景: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
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
但當時作者是孫橋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纖渣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
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浣溪沙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2樓:網友
寫作背景:《浣溪沙》是蘇軾43歲(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首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塵飢源,松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傍晚細雨中杜鵑肢念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派態必煩惱嘆白髮,多愁唱黃雞。
3樓:古龍星暉
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三月作者遊蘄水清泉寺時所作,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睜檔使。蘄水,縣名,即今湖北浠水縣,距黃州不遠。《東坡志林》卷一雲: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日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友山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
寺在蘄水郭門外裡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谿,溪水西流。餘作歌雲。」這裡所指的歌,就是這好早中首詞。
浣溪沙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4樓:網友
浣溪沙寫作背景:作者晏殊一生歷居顯官要職,仕途平坦,但政績平平。作品在歌酒風月、閒情逸致吟詠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虛而產生的年華易逝、遲暮落寞的感傷。
浣溪沙》這首詞寫的就是作者對光陰流逝的悵惘和對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譯文:填曲新詞品嚐一杯美酒,時令氣候亭臺池榭依舊,西下的夕陽幾時才能迴轉?無可奈何中百花再殘落,似曾相識的春燕又歸來,獨自在花香小徑裡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是宋代詞人晏殊的代表作。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悼惜殘春,感傷年華的飛逝,又暗寓懷人之意。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
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兩句歷來為人稱道。
浣溪沙寫的背景是什麼?
5樓:伏霞經翊君
寫作背景:詞人遠謫亂睜黃州、抱病遊清泉寺所作。上片寫清泉寺的風光,下片情景生情,迸發一段坦蕩、樂觀、令人奮發的議論。
譯文:山腳下蘭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間小路清沙淨無泥,傍晚細雨中杜鵑陣陣啼。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
門前流水還能執著奔向西!
不必煩惱嘆白髮,多愁唱黃雞。
賞析一: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
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谿之名的由來。
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仔寬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
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谿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
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譁戚歲,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浣溪沙的來歷
6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談脊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
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
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
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另有《滾脊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含備滲變。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
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
高爾基《童年》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童年 是俄羅斯作家馬克西姆 高爾基的半自傳體 於1913年首次出版。這部 以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為背景,以俄羅斯從農村和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和城市社會為背景。當時,俄羅斯正在經歷重大的社會 政治和經濟變革,包括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興起,工人階級運動的發展,以及試圖推翻沙皇政權的革命運動的發展。這些變化對...
賞析南唐李璟《浣溪沙》,拼音版的南唐李璟的浣溪沙
南唐李璟的 浣溪沙 全稱為 浣溪沙 菡萏香銷翠葉殘 賞析 此詞上片重在寫深秋的景色,下片重在寫人抒情,抒發了懷人的哀怨和孤寂之情。寫景從西風殘荷的畫面寫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見秋景不堪 寫人從思婦懷人寫起,夢迴而感雞塞征夫之遙遠,倚欄而更見淒涼。全詞原文如下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
李清照的時代背景,李清照的寫作背景
李清照 1084 1155 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縣人。父李格非為元佑四學士之一,母王氏,亦善屬文。李清照十八歲適趙明誠 趙挺之季子。趙挺之時任吏部侍郎,李格非為禮部員外郎,後李格非列入元佑黨籍,趙挺之則官至尚書左丞。宋徽宗大觀元年 1107 趙挺之罷相,五日後卒,此後李清照與趙明誠屏居青州 今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