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文章時有沒有標點符號?

2025-03-19 12:45:04 字數 3187 閱讀 5381

1樓:紫色的聖祭

沒有哦,斷句時直接空格 外國古代的也沒首知有, 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意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頓的一段為「讀」(念,相當於現在的逗號)。宋朝使用「。

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拆洞地名號。這些就旅芹枯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2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近代中國寫白話文才開始使用標點。

先在書上的都是教研的人加上去的。

3樓:網友

沒滴,有的空格,有的格都不空啊。

4樓:林囈諾

沒有 是從宋朝才開始出現。

5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是在新文化運動時引進的外國的。

為什麼古代的文章都沒有標點符號?他們是如何斷句的?

6樓:老朽是

古人的書寫方式與我們今天的書寫方式非常不同。我們從左往右寫,而古代人從右往左寫。我們寫成排,而他們寫成行。

這些對我們來說並不是最麻煩的事情,但是在古典漢語中沒有標點符號,所以經常會出現歧義,甚至因為斷句而出現笑話。

<>就像大多數人都知道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這麼簡單的乙個詞,在今天的人嘴裡也能解釋出好幾個版本,再加上現實中時間長了,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最後就誕生了分歧,直到衍生出各種流派。古人給我們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瑰寶,包括一些文字作品。無論是龜背上的甲骨文,還是竹簡上刻的字,抑或是印章上的《秦篆》,都體現了古人對文字的追求。

難道在《道德經》之後的兩千年裡,古典漢語就沒有這種進步嗎?我們究竟怎樣才能正確地破除古代散文呢?當時人們聚會比較頻繁,像王羲之這樣的文學大師的朋友大多是文人,可以和他一起吟詩賞月。

在他們的知識積累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一句話一段話的,這樣就可以從字裡行間的語氣和含義中推斷出文章的大致意思。而且古人還習慣在每句話的末尾加上一些諸如 "胡"、"宰 "等功能詞,以表達一句話的結束,但這些都取決於古人的較高文化水平。

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

7樓:財稅社會

古代文字沒有標點符號是因為標點的概念在中文書寫中直到最近才出現。在古代,中文書寫系統主要由字元組成,而不是字元和標點符號的組合。

代替使用標點,古代中文文字使用了各種方法來表示句子的結構和意義。一種常見的方法是使這些是新增到短語或句子結尾的小詞,表示其語法功能。另一種方法是使用修辭手法,如並列和對偶,這有助於表示句子的不同部分之間的關係。

此外,古代中文文字還使用了分行和空格來表示句子的結構和意義。例如,兩句之間的分行表示它們是獨立的思想,而單詞或字元之間的空格表示它們緊密相關。

8樓:王祿

這和古人的習慣有關,古人是可以進行斷句的,這時候他們已經習慣了,沒有標點符號。古代人的書寫方法和我們的今天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他們會從右往左一排排的數學,這樣就可以進行斷句了。

9樓:隨遇而安

因為在古人認為每一篇文章都是有生命的,有也有氣,文氣一斷,文章就失去了靈魂,所以古代人很少會使用標點符號; 老師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會用紅筆進行斷句,當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之後,其實是不需要斷句的,就能夠讀通整篇文章。

10樓:生活達人徐胖妞

在古代的那個時候沒有發明標點符號,他們主要是通過意思來進行斷句的。

古詩怎麼寫標點符號的?不會啊能不能告訴我古詩一定要寫標點符號嗎。為啥書法卻不用

11樓:文以立仁

首先說,標點符號是近現代出現的文字輔助符號,有助於文字語言的表達。古代沒有標點符號。

再說「為啥書法卻不用」標點符號。書法是中國古老的藝術,遵循古詩文不用標點符號的傳統習慣,所以不用標點符號。

最後「古詩怎麼寫標點符號」這個問題。因為古詩原本沒有標點符號,給古詩文加標點符號,有利於對它們的理解,是將古人說的「句讀」形象化。古人在沒有標點符號的條件下,強調「句讀」,實際上是一種看不見的、在閱讀中卻又無形存在的東西。

例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閱讀時,會發現前面一句是疑問句,後面一句是對疑問句的,這樣,可將它們分別使用問號和句號,根據這個道理,我們就能夠為古詩文的「句讀」加上現代才有的標點符號。至於標點符號使用是不是準確,完全在於讀者對原文的理解。

古代的文章中有標點符號嗎?搜標點符號的歷史!

12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在中國古代文書中,一般沒有標點符號,斷句只能靠人的經驗來完成(在文章里加入「句讀符號」:句號貌似現在的句號,表示句子的完結;讀號貌似現在的頓號,表示語氣的停頓),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例如清人趙恬養《增訂解人頤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說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種解釋方法。

但事實上中國從先秦時代就已經有標點符號,可以從20世紀以來的考古文物中見到,只不過這些符號沒有統一的標準罷了。闢如在戰國時代的竹簡中就可以見到「└」型符號,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結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現代的逗號與句號,用來表示斷句。其實,遠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時代,中國就已有一種頗為奇特的標點符號萌芽了。

漢代許慎把標點符號收入《說文解字》,收了「、」號,「有所絕止、而識之也。」還收了「()號,「鉤識也。」因此中國古代只不過沒有現代的標點符號,而不是沒有標點符號。

第乙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人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

1868年至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現在這本書名為《歐美環遊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雖然張德彝不是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符號,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1919年4月,胡適、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6名教授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提出了《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要求**頒佈通行「,.等標點。

1920年2月2日,北洋**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從此誕生。

1920年,在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支援下,在上海經營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標點、分段並出版了《水滸傳》,這是中國第一次使用標點符號出版古典書籍。標點符號的使用,對中國的白話文的推廣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以菊花為話題寫文章,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

略1.挖掘話題 菊花 的深刻寓意,以花喻人。可以通過古詩文名句切入。譬如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等。2.可以借古人對菊的認識理解 譬如引用有關菊的名句 來入題,然後分析其受時代等的影響,否定其消極的方面,結合當前或自身實際,對此進行新的認識,賦予其新的寓意,昇華主題。3 切忌游離於 菊花 特點之外...

有沒有關於人生哲理的文章,有沒有勵志的文章,關於人生哲理的?

生活就是愛 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完美 只有愛才是完美的。不問苦樂,不問得失,不計成敗,盡你的心去愛就是,除真摯的心靈外,再沒有高貴的儀容 愛是無私的,愛是純摯的。愛生命 愛生活 愛他人 愛更多的是給予,而不是索取。泰戈爾說過 採摘花瓣的人得不到花的美麗 花不是不美麗,而是摘花者不懂愛的真諦。比花兒美麗...

電在做功時有沒有質量好壞?

電在做功的時候是沒有 壞之分的。主要就是看一下它的電阻大小以及電流電壓的相互關係。物體做功怎樣產生度電?質量 距離 時間之間的關係,請舉列說明 老實說,這個問法有點有點籠統。度電即kwh j.從量綱來看,kwh kn m s h k n m 即電可以由做功轉化而成,但是需要發電機等能量裝換器,而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