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孤山大孤山知識點,過小孤山大孤山寫了哪些景點

2025-03-18 17:35:08 字數 2248 閱讀 1290

1樓:匿名使用者

然 傑然特起 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首弊孤比 實不然也 碧峰巉然孤起以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復以小艇遊廟中 若稍飾以樓觀亭榭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不以物喜,不鎮芹盯以己悲。

之 信造化之尤物 自數十里外望之 徙倚久之而歸何功御和之有哉? 之二蟲又何知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而 突兀而已 徙倚久之而歸 岸土赤而壁立 而母立於茲。

過小孤山大孤山寫了哪些景點

2樓:今生無悔難忘

1、小孤山:在今江西彭澤北,安徽宿松東,與南岸彭浪磯相對,俗稱小姑山。

2、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鄱陽湖出口處,與小孤山遙遙相對。

3、烽火磯:設定烽火臺的江邊小山。磯,水邊突出的岩石。

4、烽燧:即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訊號。夜間燃的火叫烽,白天燒的煙叫燧。

基賣5、嵌巖竇穴:裂縫的岩石和各式巖洞。

6、寶裝屏風:寶石鑲嵌的屏風。

7、與江山相發揮:樓觀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

8、開帆入天鏡:引自李白《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意思是開船進入明亮如鏡、水天一色的鄱陽湖。

9、沙洲葭葦:沙旅鋒陸洲,拆頃江河邊上由泥沙淤積而成的大片地面。葭葦,初生的蘆葦,這裡即指蘆葦。

10、渺彌:形容水勢浩淼,廣闊無邊。

《過小孤山大孤山》寫了哪些景點?

3樓:一弦一柱

過小孤山大孤山》寫的景點有:烽火磯、彭浪磯、小孤山、彭蠡口、廬山及大孤山、江州泊湓浦。

1、烽火磯: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

2、峭石:傑然特起,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

3、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幹雲霄,冬夏晴雨,姿態萬變,祠宇極於荒殘。彭澤都昌:煙雨空濛,鷗鷺滅沒。

4、大孤山: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二、描寫景物特徵的方法:

烽火磯:運用色彩詞、點面結合歷模,比喻修辭、精筆描摹。

小孤山:對比、不同角度的描摹。

大孤山:對比、想象描摹。

各景點均與江水相互生髮輝映,構成整體背景,使景物在多樣中見統一 。姿爛豎。

過小孤山大孤山 小孤山,大孤山的特點是

4樓:網友

小孤山:在安徽宿松縣和江西彭澤縣煙波浩淼的長江上,孑然兀立著一座風姿秀逸的山,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獨立,山高一百餘公尺,最稱著的為龍耳洞,洞內風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頂亭、塔、樓、閣錯落有致、古樹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大孤山:在鄱陽湖上,其狀如鞋,俗稱鞋山。民間傳說此名為玉女大姑在雲中落下的繡鞋變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5樓:網友

小孤山的特點:峭拔秀麗。

大孤山的特點: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我們做過的\(^o^)/~

《過小孤山大孤山》寫了哪些景點

6樓:砂粒

①記過狼煙磯的所見,突出山之「怪奇」。②寫過澎浪磯、小孤山所見之景,突出「峭拔俊美」,且移步換景,同遠及近。③記八月二日所見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濁明顯。末端處叮嚀六日行程,呈現日誌體之特色。

狼煙磯至沙夾一段所見。

小孤山和澎浪磯。小孤山峭拔俊美,澎浪磯浪大等特點。

過小孤山大孤山引用詩句的作用

7樓:網友

引用李白的詩句是為了說明:彭蠡口江面的寬闊,四望無際。

作者在記述山川景物、名勝古蹟的過程中,隨時融合抒情和議論,並將有關的傳聞軼事、

前人詩句都信手捏來,還隨筆寫出郡縣沿革、地形防戍等情況,這樣寫豐富了作品的內容,使寫景記遊具有思想深度,同時亦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帶有了詩的靈氣,文的雅緻,神話的氛圍,歷史的積澱,詩文傳說與勝景相互映發,更為引人入勝。

8樓:教育劉劉劉老師

您好哦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哦,根據您的文字資訊,我給出的答案是:引用蘇軾的詩,因為蘇詩是凌空飄颺的,所展現的形象,表現了「山蒼蒼,水茫茫」「沙平風軟望不到」的感覺,提問。

過小孤山大孤山文中引用蘇軾詩句的作用以及語言表達效果是什麼。

具體解析:引用了蘇軾的詩句是: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這裡,引用蘇軾的詩句,展現了「山蒼蒼,水茫茫」「沙平風軟望不到」的感覺,啟發我們想象的翅膀,去體會大孤山小孤山的情景哦。

提問。引用的作用和語言表達效果是什麼。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哦

過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譯

原文 宋代 陸遊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 幸有舟楫遲,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