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給出了兩個國家為獲得1單位的下列五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投入天數:
1樓:網友
(1):上限依次:10;8;8;8;15。
下限依次:8;;5;;8。(2):
上限依次:40/16;128/60;64/20;48/20;60/16。下限依次:
2樓:網友
具體做法可向當地12333勞動****諮詢。
2、本國生產1單位小麥投入勞動1/4,生產1單位布投入勞動1;外國生產1單位小麥投入勞動1,生產1單位布的布
3樓:月影塵
1.本國在小麥的生產上佔絕對優勢。外國在布的生產上有絕對優勢。
2.本國的**得益是1-3*1/4=1/4,外國的**得益是3*1-1/2=5/23.本國的**得益是1-1/4=3/4,外國的**得益是1-1/2=1/2
4樓:愛教育的辛老師
你好,請把題目傳送完整,謝謝。
提問。<>
第三題第二問。
**看不清楚。
**看不清楚。
被壓縮。<>
提問。第三題的第二問。
本國處於入匯率的地位的。
經濟學的乙個簡單問題
5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國際經旦喊濟扒遲消學,但是這是啥書?山寨版的?貌似是要叫比較優勢而不是相對優勢,人工消失的說法也不標準。
第2題再春知這裡畫不了圖。
第1題你把圖好好做乙個發上來吧,太亂了。
1.本國有1200單位勞動,可生產兩種商品—食物和衣服,生產單位食物的勞動投入為3,生產單位衣服的勞動投入
6樓:迷雪微微
是國際經濟學的課後例題。。。偶也正在求解。
7樓:百起來度不凡
說的啥,一點都看不懂,鄭埋我只知道人最多可以活100歲多一點點,族叢碼天天要吃飯天天要穿衣服,就要看老天讓你吃多少而已,發生什麼都兆哪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在一起快了的生活著。
請哪位強人幫我解答下有關國際**的一道題
8樓:jack_李響
1、計算自己自足經濟下的**水平。
法:1計算機=25小麥。
德:1計算機=20小麥。
2、哪乙個國家在生產計算機方面比較與優勢?哪國在生產小麥方面有優勢?理由?
德國生產計算機有優勢,生產乙份計算機只需要付出20份小麥的代價。法國需付出25份小麥的代價。
法國生產小麥有優勢,生產乙份小麥只需付出份計算機的代價。而德國需付出份計算機的代價。
3、假使**條件為1計算機:22小麥,那麼通過**法國每進口1單位的商品將節約多少天勞動時間? 德國每進口1單位的商品將節約多少天勞動時間?
在這種**條件下,法國出口小麥,德國出口計算機。法國進口1單位計算機,需付小麥22單位,即88天勞動時間。換回的計算機價值100天,所以可以節約12天的勞動時間。
反之,德國進口1單位小麥,需付出1/22單位的計算機,即勞動時間30/11,約天。所以可以節省天的勞動時間。
4、假如1計算機:24小麥,則法國與德國每進口1單位商品將節約多少天勞動時間?
出口進口的物品不變。用3的計算方法:法國節省4天,德國節省天的勞動時間。
5、請說明在4,3題中**收益如何在德國與法國之間進行分配的?為什麼?
題3中,法國每節約12天的勞動時間,德國可節約6天。法國獲得了2/3的收益,德國獲得1/3。題四中,法國每節約4天的勞動時間,德國可節約12天。
法國獲得1/5的收益,德國獲得4/5的收益。這是因為在題3中小麥的受歡迎程度大於題4。而計算機的受歡迎程度在題3中,小於題4。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為什麼不能由乙個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來決定呢
9樓:seyen媛
商品的價值量就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勞動的量是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衡量的,因而商品價值的大小也就取決於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的多少。
商品的價值量,不能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所實際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所決定,這是因為:第一,各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不同,他們生產同種商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也就不同。如果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所實際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所決定,同種商品就不會有同一的價值量,不利於交換的進行。
第二,個別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不利於技術進步。如果那些生產技術差、生產工具落後、工作懶惰、勞動熟練程度低的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因為消耗的個別勞動時間長,所生產的每件商品的價值量就大,而且消耗的勞動時間越長,每件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大;那些生產技術好、生產工具先進、工作勤勉、勞動熟練程度高的商品生產者所生產的商品,因為消犛的個別勞動時間短,所生產的每件商品的價值反而小,那麼,這種情況實際上是在鼓勵落後,顯然是極不合理的。
商品價值量和市場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生產率高了,產品多了,這樣商品供大於求,導致商品**降低;生產率低了,產品少了,商品供不應求,商品**上公升。
10樓:沒商量
書本上的東西,考試用用就行了,有很多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比如說商品價值,在生活中只存在**而矣,價值只是很抽象的東西,只能感覺到他的存在,而實際上並不存在,任何東西只要你花錢買了他就值。
11樓:醉仙舞
誰最牛x,誰就是社會平均。所以只要那個商品生產者擁有了大部分市場,它所消耗的個別勞動時間就成了社會平均勞動時間了,表面叫社會平均勞動時間,其實**已經由它的個別勞動時間所決定了。
12樓:也會
如果按照乙個生產者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來決定,就會形成不同的**,因為每個勞動者的勞動時間都是不一樣的。
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這會造成用時多的產品反而價值高,在假設商品是無差異的情況下,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
13樓:網友
例子:生產相同的一輛汽車,你需要10萬元,小王要9萬元,小張要11萬元。那麼這汽車的價值是要賣多少呢?
小張要是賣12萬,那麼你和小王就多了乙個競爭對手了。你們肯定要降價銷售。降到11萬吧,小張肯定虧本,最後他的工廠就會倒閉。而小王呢,他卻可以賺更多的利潤。
所以說,不能由個別勞動者決定。因為這裡擁有競爭。如果這裡沒有競爭呢,就會造成行業壟斷,**就會加以控制。
比如說,現在的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就差不多壟斷了中國的電信業。**會出臺政策,強制他們的收費。中石化,中石油也是如此。
假設世界上有兩個國家:中國與美國,兩國都能生產小麥和絲 綢,在不考慮其他條件,假設只有一種生產要素
14樓:匿名使用者
(1)中國和美國進行國際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產品上的絕對優勢。
分工之前,中國生產每單位小麥需要60人年,比美國多50個人年,而生產每單位絲綢需要30個人年,比美國僅僅多10個人年。按斯密的理論,中國在生產絲綢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應該分工生產絲綢而放棄小麥的生產;相反,美國在生產小麥方面具有優勢,應該分工生產小麥而放棄絲綢的生產。
2)中國和美國進行國際分工後,產品總產量增加。
分工後,中國和美國投入的勞動總量未變,仍然是90人年和30人年,但兩種產品的產量卻增加了。在分工之前,兩國共生產2單位小麥和2單位絲綢,分工後各增加了1單位,成為3單位絲綢和3單位小麥。這就是分工所帶來的利益。
3)中美進行產品交換,對雙方都有利。
在分工生產的前提下,兩國進行產品的等價交換,即中國用絲綢交換美國的小麥。這種交換對兩國都有利,因為此前在中國國內1單位絲綢只能交換單位小麥,在美國國內1單位小麥只能交換單位絲綢。中美兩國進行產品交換後,中國和美國的絲綢和小麥與參與國際**之前都會增加。
可見,在進行國際分工和國際**後,兩國的產品產量和消費水平都提高了。
中美兩國為什麼二十五年沒交往,中美兩國為什麼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沒有外交和貿易往來?
冷戰開始後兩種意識形態嚴重對立,加上1951年爆發的韓戰將中美兩國的關版 系推到了嚴重敵對權的關係,所以在後面很長一段時間裡中美都是敵對關係,直到70年代美國開始在美蘇爭霸中落後於蘇聯,於是中美兩國又開始互相交流。請回答 1 材料一中提到中美之間 25年沒有交往 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1972年美國...
英美兩國的差異,試比較英美兩國政體的不同
地域差異。國土面積差異。經濟結構差異。政體差異。美國是 制,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反正差異挺大的。試比較英美兩國政體的不同 英美兩國政體的異同點 同 1.資本主義政體 2.都是民主制 3.都是議會制 異 政治體制不同 美國是 共和制,英國是君主立憲制 國家最高元首不同 美國是 英國是國王 元首權利不同 ...
急求關於中泰兩國友好的對聯,謝謝
山不連水卻連 友誼相連,人難同心能同 真誠永同。中泰不相鄰,但湄公河卻通兩國。泰國大公尺好 中國年糕棒 急求大師,上聯以國家的國字開始,下聯以珍貴的珍字開始,作一幅對聯,謝謝 如果此時有一放暑假的一年級小孩,給你編出這幅對聯,他也是你所說的大師嗎?國泰民安家和順 珍珠玉器業興隆 國有不現世人寶,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