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以何為宗以何為本!以何為體

2025-03-14 21:20:18 字數 4567 閱讀 8963

1樓:匿名使用者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以戒為本,以定為體,以慧為宗。

2樓:匿名使用者

六祖壇經--定慧一體》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無相者,於相而離相。

無念者,於念而無念。

無住者,人之本性。

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

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

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

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拙無兄:禪宗以何為宗

3樓:自省

以無念為宗,離相為本。

4樓:life天虎

禪 謎底就在謎面上。

禪宗是從何來?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以禪定作為佛教全部修習而得名。用參究方法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亦稱"佛心宗"。

相傳為菩提達摩(南朝宋末人)創立,下傳慧可、僧璨(can)、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時稱"南能北秀"。北宗主張"佛塵看淨"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是禪宗的真正創立者,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後,禪宗廣為流傳,於唐末五代時達於極盛。禪宗使中國佛教發展到了頂峰,對中國古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禪宗佛學特點在於其高度的理性化,幾乎完全沒有神學氣息。禪宗修持以定慧一體為特色。後世禪宗流入禪語機鋒、呈口舌之辯,違反了禪宗的本意。

禪宗強調心性的運用,以明心見性為宗旨,於中華氣功學的理論和方法有巨大貢獻。

請問佛教中的「禪宗」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6樓:aaa**王

縱觀所有修行法門 門派都是都在於破除我見法見為主的!而入手點略有輕重不同而已!

禪的目標在於使人徹底安心,而下手處也是從安心入門。

安心有兩種,一種是對人生的方向、生命的意義已經不再猶豫困惑了,這是一種安心;另一種是心境處於平靜穩定的狀態,不管環境如何、際遇如何,他的心境始終不受動搖,這是另一種安心。

7樓:斬情寶劍

你說的很片面,淨土宗就不可以明心見性麼?密宗就不可以往生極樂麼,宗門只是因為個人的根性不同,比如胖的人要走胖的門,瘦的人要走瘦的門,矮的人要走矮的門,只不過是門不同,而目標是修行之人自己訂的每乙個門都可以達到同一目的。

8樓:煩惱即菩提

見性成佛。。。

也就是明心見性、開悟、覺悟。

9樓:海印放光

明心見性。

就是這四個字,禪宗修行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開悟成佛。

10樓:香光莊嚴

您的話沒有說到根本,淨宗以往生淨土為目標,往生淨土是為了成就圓滿的佛果。

密宗以即身成佛為目標,即身成佛還是要證得圓滿的佛果。

禪宗也是如此,最終目標也是為了圓成佛果,如果就世間修禪宗人的目標而言,第乙個目標就是開悟見性,而後起修,慢慢成就圓滿的佛果。

佛教的目標一至,都是為了成佛,成佛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殊途同歸。

11樓:網友

先明心見性,然後再邁向成佛的道路前進。

12樓:最勝子

您說的這些,包括淨土宗的往生、密宗的即身成佛、禪宗的明心見性,都是手段,不是目的。

大乘各宗,不論其方法與見解如何,其目標都是成佛。而成佛的意義在於佛能夠究竟的利益自他一切眾生。

13樓:簡樂之旅

師兄總結的在一定程度上好像都沒問題。

但是成佛,求生淨土,禪宗和密宗在中國傳播都屬於大乘法他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成佛,也不是往生淨土,更不是明心見性這些只是工具和方式而已,可以所是分目標。

大乘佛法最終目標只有乙個那就是——利益一切眾生

14樓:網友

佛法無宗,佛教無派。

禪以心為宗,以無門為法門,既是無門,又何以為門?

15樓:駱駝刺

我的理解是:心無門,心界便無限寬廣。門由念生,一念生,一扇門便開啟了,你便進入到了乙個不一樣的境地。心如水,水可以轉換為任何形狀,一念即可生萬物。或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16樓:匿名使用者

就像上學學習。我們發的課本上已經有滿分的知識。那麼你不學習就可以得到滿分了麼?

17樓:匿名使用者

大道無門,千差有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哈哈。

何為"禪"? "禪"精髓是什麼?

18樓:網友

論禪而不知禪,何以為論?

禪是不可言。禪是一種法則,一種精神,要靠自己的頓悟的。

正所謂,百朝問禪而不知,一朝頓悟方知禪。

所以要是問「什麼是禪?」 我只能說「不知」

雖然禪不可言,可修行的方法卻很簡單,無非是吃飯,睡覺,穿衣,多做行善,少做惡之類的平常事。可方法雖然簡單,要作到卻不容易。因為普通人吃飯時在想千萬個煩惱,睡覺時在解千萬個心結。

相信從修行方法中,你以可參悟出一點禪的意味。

我知道的也很膚淺,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19樓:網友

禪宗雖與佛教有著血脈相連的關係,但是禪不是佛,禪宗更講究的是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內己的反省。

20樓:網友

六樓的,講的好!!!

禪在心中,是要用心去慢慢領悟的,而這個時間需要多長,則是要看機緣了。也許是一盞茶的功夫頓悟,也許一輩子都無法領會。

其實禪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21樓:網友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死幹。

22樓:陷陣營死士甲

無 無全世界。

什麼都無了 還有禪麼?

23樓:網友

一樓的真是太丟人了!!

應該是「淚始幹」!!

不是「淚死幹」!!

何為明心見性

24樓:勇梅

該瞭解和自己相處十幾二十年的自己了。

25樓:

"見"到自己心的本來面目,就獲得一切智慧,明白宇宙人生真相,成佛。

26樓:網友

母音老人著有《略論明心見性》一書,講的最透徹不過!網上可以搜到!

27樓:網友

明心見性,簡單地說就是發現並徹底瞭解自己的本來面目。 沒有什麼可以懷疑的——你就是佛,如果你能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在佛教各宗派中,是一共法。

其已構成佛教之重心,正如盡心知性與存心養性之已構成儒家主旨,並無二致。此所謂明心之心,實包括凡心以至聖心,與夫禪宗根本眼目或八句義中之涅盤妙心。此所謂見性之性,實包括自性以至佛性,與夫禪宗八句義中之正眼法藏。

而禪宗之所謂直指人心,自更是所謂明心;其所謂見性成佛,亦只是洞見自性與佛性,並無兩樣,所以立即成佛。佛家有所謂五眼,此即:一為肉眼,二為天眼,三為慧眼,四為法眼,五為佛眼。

釋迦在靈山會上,手拈一花,示眾,迦葉見之,破顏微笑,遂付以正眼法藏。此所謂正眼法藏,實即是正五眼而萬法藏。萬法藏於心而又心無一法,故心自明。

涅盤經言佛性,有十一家義,漸證歸於天台智顗,由般若宗義,融涅盤經、法華經與以前禪觀之學,轉出天台宗。由真諦、玄奘、窺基、地論諸師,轉出華嚴宗。印度對涅盤之形容字,多至無數。

總之,由涅盤而趣真空,由真空而生妙有,由妙有而發妙心。似此涅盤妙心,會就是佛性。當五眼正於己,而萬法藏於心,又畢竟無一法,而心自明之際,復如心經所云:

無無名,亦無無名盡,究竟涅盤」。由此究竟涅盤而有所見,便是自性自見,亦正是佛性自見。至此,即心是佛,而又見性成佛,便是佛家所謂「明心見性」之究極的涵義。

茲引國際君友會王愛君佛典精粹之「明心見性」。

西域沙漠中的國家以何為生

在沙漠旅行的人們帶給我乙個好訊息,他們說有乙個男子住在沙漠裡,他遠遠地站在沙塵中不可接近,十分詭異。有時候他會遠遠跟著旅隊,有時候他又會出現在前方。這個訊息讓我十分激動,他應該就是我要尋找的那位 沙人 我曾三次穿越大沙漠,為的就是找到他,傳說中他知曉一筆寶藏的位置。匆匆收拾好行李,我立即朝他們所說的...

以家庭為單位,何為家庭,以家庭為單位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以家庭為單位

家庭就是男女結合,經過法律登記程式允許而生成的小集合,當然,也包括所生的未婚子女。以家庭為單位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以家庭為單位 家是社會人類歷史發展的乙個個體的組成部分,沒有家就沒有你,沒有人類,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家,自己生活的港灣,有家才有歸宿感,社會為什麼以家庭為單位?婚姻也叫婚約,就是男女間相互...

十不善道分別以何為方便,有何究竟

礦渣矽酸鹽水泥 火山灰質矽酸鹽水泥 粉煤灰矽酸鹽水泥 復合矽酸鹽水泥 以上四種按gb175 2007要求,是以篩餘表示 80 m 10 或者45 m 30 教育和學習的區別 教育和培訓的本質區別導致兩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中心點的區別。教師 學員和管理者都是教育和培訓活動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