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王朝糧食充足,為何一發生對外戰爭糧食總是不夠?

2025-03-10 03:10:21 字數 3130 閱讀 4350

1樓:謹慎還堅定的繁星

糧食充足與否,對戰局勝敗影響再重也不為過。自古以來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之說。曹操做得更型象,起事之初把豐收的糧食裝在船上沿困皮陸江而行,船上寫著醒目的招兵大字,由此成軍。

與之相反,項羽攻破三秦得降卒數十萬,最後被全部坑殺。原因就在於軍中所獲糧草十分有限,不殺死這幫降卒,自己就要被餓死。再說曹操,官渡之戰為什麼能以少勝多,關鍵就在於突襲烏巢,燒了袁紹的糧草,造成軍心大亂。

所以,有戰略思維的指揮官及幕僚們,將糧食生產儲備工作看得非常高。朱元璋得天下,就是運用了這一法寶;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並運用這一握凳優勢就近殲敵,然後向北拓展。

但是,不管你怎麼備戰備荒,糧到戰時方恨少。

第一原因,戰爭中大量壯年勞動力被抽調,本身勞動力減少就影響到農業生產效率,而士兵**戰場上只消耗糧食,不可能生產糧食。這就進一步影響到國內糧食的儲備量,一旦戰爭時間延長,國內糧食消耗殆盡,無法籌集足夠的糧食,前方將士只好撤兵,否則隨時可能士兵譁變甚至崩潰,缺糧的軍事危機隨時可能變成政治危機,導致亡國。

第二,糧食需要後勤運輸才能到前線。內線作還好一點,一但轉入外線麻煩就大了。淮海戰役之所以能六十萬汪頃打敗八十萬,山東老鄉的支前大軍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杜長官三十萬大軍被圍在冰天雪地的時候,凍死餓死不計其數。為了一口吃的,投降士兵不在少數。

第三,一但開戰,糧食補充渠道將第乙個被切斷。衛國戰爭,德軍就是採用切斷列寧格勒的糧食補給然後久困長圍,數十萬人是被餓死的。

只要帝國主義還存在,我們就只有戰時與非戰時之分。沒有什麼和平年代。居安思危,積極備戰。

把糧食生產與儲備工作放在怎樣的高度都不為過。因為到那時候,敵人是不會賣糧食給你的。僅此一點你就必敗無疑。

2樓:夏沫小夏

因為農業在南方,外患卻在北邊,導致了要想把南方的糧食運輸到北檔逗方需要國家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古代中原王朝糧行褲賣食充足,可發生對外戰爭糧食純巨集總是不夠。

3樓:社會生活家

發動戰爭是會加速糧食的消耗,所以對外戰爭的時候才會一直缺糧。

4樓:柏晗愛分享

因為發動戰爭的時候,士兵體力損耗比較大,所以糧食消耗得也比較快。

古代戰爭中,為何總缺糧,難道不打仗糧食就夠吃嗎?

5樓:網友

古代冷兵器時代打仗唯一依靠的基本上就是糧食了,打仗每日需要一定量的糧食因為以前的土壤不肥沃生產糧食技術也不發達所以導致糧食產出不多,儘管不打仗可能糧食都是缺的。

6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並不完全是不打仗糧食就夠吃,但至少不打仗勞作的人多,不太需要國家去養。

7樓:夏言楓先生

首先每年的糧食收入大致相同,其次打仗需要徵兵,青壯年都去當兵了,自然糧食收入就大大減少。所以,每次打仗都會出現糧食不夠的問題。

8樓:社會生活家

因為如果毀了糧食,那麼軍隊日常的補給都成了問題,那就很難再繼續作戰了。

人力糧草充足,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但得中原者真的能得天下嗎?

9樓:毛小仙時尚

隨著中原戰火的破壞,經濟重心不斷南遷,中原逐漸失去天下心腹的地位。等到元滅亡後,朱元璋便是以南方為根據地消滅北方勢力最終一統天下建立的大明王朝。可見常言所說的「得中原者得天下」並不絕對。

1、首先糧草兵馬充足可以為得天下做補給

中原之地由黃河滋養,地勢平坦開闊,在以農耕為主要生產力的古代,可以說具有極高的先天優勢。在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神農氏一族遍嘗百草,教會人們辨識草木,開創了中原地帶的農業時代。

夏禹擅長治水,不僅平息了各地的水患危害,更掌握了用水之法,興盛了九州水利,既促進也保障了農耕的穩步發展。

在春秋時期的鄭莊公便是選擇瞭如今的開封作為儲存糧食的倉城,取名自「啟拓封疆」,為啟封,後來為了避諱漢景帝名字改為開封。可見整個中原農業耕作的繁榮,畢竟在古代能夠擁有儲備糧食的能力,便是有了軍事戰備能力。

一方水土養一方子民。物資充沛,自然有精力發展科教文化,此地滋養出了影響後世的佛道儒文化。最重要的是這裡有豐富的人口儲備,可以作為軍隊兵力的有利補充。

軍隊的基石就是能擁有新鮮的兵力輸入。

其次古往今來都流傳一句俗語: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地人力糧草充足,自然會被爭奪天下者視為重要奪取地。

2、再者地處心腹之地方便對周邊輻射

除了擁有充足的人力糧草儲備,從地理位置上來看中原之地一直位於版圖的心腹之處。位於中心地位同時,整體地貌平坦交通便利,各朝在此處建都的君王都有對其交通的修繕,方便運送補給。其中就有隋煬帝楊堅修建京杭大運河這樣震古爍今的大手筆。

恰如位於人胸腔中的心臟,可以為周身供血補充。更兼之,其地勢平坦交通便利,不似南方山林地勢複雜,極大節省了運送糧草的時間與成本,所謂兵貴神速,其中厲害可見一斑。

10樓:嘻嘻哈哈的小女子

因為中原地大物博,適合人類更好地生存,所以很多人都希望拿下中原,相當於拿下大半個江山。

11樓:不著急上課

當然不是真的,就算得到了中原也要很好的統治才能夠得到天下。

12樓:只吃魚頭

得中原者,並不能得天下。因為中原地區沒有自然的山峰進行阻隔,容易被人侵略,古代為了爭中原地區是為了當地的平原遼闊,方便種植糧食。

古代大軍太多造成糧草匱乏怎麼解決

13樓:網友

1、督促後方加緊籌糧運輸,這是最常見的解決方法。

2、就地徵集,也就是所說的「以戰養戰」。通過對敵方軍事物資的搜刮,既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還可以重創敵方的經濟。比如宋遼之間持續百年的「打草谷」

3、讓敵軍比自己更缺糧。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國時代曹操、袁紹在官渡對峙,曹操糧少不能久峙。正在此時得到袁紹在烏巢屯糧的情報。

於是曹操親自帥軍偷襲烏巢得手,徹底擊敗了無糧可食的袁紹。

4、大軍屯田。這種辦法緩不濟急,但是效果是非常好的。比如曹操就曾經令手下部隊大規模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極大地緩解了糧食不足的問題。

古代中原王朝實力強大,為何不去統一北方游牧民族呢?

因為中原王朝認為游牧民族都是蠻夷,是外族,並不想去統一他們,並且統一的成本很大。古代的中原王朝,為什麼沒有去北方統一游牧民族呢?這是因為當時中原王朝沒有足夠強大的野心,北風主要是以畜牧為主,所以沒有穩定的家園,北方的環境也不是特別的好,各種條件比較惡劣,資源比較匱乏,所以沒有去北方統一游牧民族。因為...

形容糧食的成語,形容糧食充足的成語是什麼?

不食周粟 粟 小公尺,泛指糧食。原指伯夷 叔齊於商亡後不吃周粟而死。指清白守節 斗公尺尺布 指少量的糧食與布匹 粒公尺狼戾 穀粒撒得滿地都是。形容糧食充盈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先準備好糧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並日而食 並日 兩天合併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兩天三...

古代的中原是哪些地區 古代中原地區指的是哪裡

廣義上的中原是指黃河流域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即長城以南,河西走廊以東,秦嶺 巫山 武夷山以北地區,狹義上的中原僅指其核心地區 山東西部 河南大部 河北南部 山西南部 安徽北部,這一帶是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自古以來,各種勢力無不以問鼎中原為主要目標。完全可以說,誰控制了中原 狹義上的中原 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