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不能至,吾心往之,是不是出自馮友蘭的某一句話?

2025-02-18 23:30:15 字數 3986 閱讀 2306

1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這句話吧``高山仰之 景行行止 雖不能至 心嚮往之 不是馮友蘭。

說的這話出自《詩經·小雅》

鄭玄註解說:「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朱熹。

註解說:「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乙個是漢儒,乙個是宋儒,兩人說法竟有如此大的差異。

上句「高山仰止」,鄭說「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說這是直指人們仰望高山,並無喻義。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鄭說,「景行」解釋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為;「則而行之」,是說以此作為行動的準則。依朱說,「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說大道可供人們行走。

鄭玄、朱熹都是大儒,兩人的說法都有道理,不過由於兩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說提出之前,鄭說已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後人在引用這話時,多取鄭說,少有取朱說的。現行各種詞典,有的兩說並存,有的把兩說糅合在一起。

兩句中的「止」字,是語助詞,表示確定語氣,後代引用時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縮略為成語「高山景行」,「景仰」一詞也由此產生。因為是名句,後代引用的很多,這裡只照錄見於《史記·孔子。

世家》的一例:「《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這話是用來讚美孔子的,由於在引文後面加了兩句(意思是:雖然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嚮往著),景仰的意思就格外顯豁了。再說,《史記》

作者司馬遷。

2樓:匿名使用者

親愛的樓主。

很高興您的問題。

有些東西或者有些事有些人,當人們擁有它的時候不懂得好好的珍惜它,愛護它,一旦失去了才感覺到它存在的珍貴和利用的價值,可是一切再後悔已經無法挽回了。

杯子寂寞,被人倒進了開水,滾燙的感覺,於是杯子就想這就是戀愛的感覺吧,待水變溫了,杯子感覺也很舒服,想這就是生活的感覺吧,水變涼了,杯子很害怕,想也許這就是怕失去的感覺吧,水又變得冰涼,杯子的感覺也很難受,不想有著無味的感覺,於是就想把水倒出去、、、水終於被倒掉了,這時杯子雖然感覺很舒服,但是也被同時倒掉了地上,摔成了一片一片的,杯子發現在每乙個碎片上,都會有水留下的痕跡,它知道心裡還是很愛水的,它想在重新的完整地愛一次水卻是不可能的了,難道只有失去了才會懂得珍惜?只有一切過去了才知道以前的幸福?事實已經告誡了我們,好好的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吧,不要等到失去後才後悔莫及,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現實總是殘酷的,它不會給我們那麼的機會,有些東西錯過了就不會再來。

如果本人的有不準確的請見諒!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表達什麼意思

3樓:蜂璐萌寶總動員

馮友蘭先生臨死前對張載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評價。

4樓:千萬人吾獨往

我只知道,身不能至,心嚮往之。是史記裡司馬遷讚美孔子的。

馮友蘭的名句

5樓:網友

句子如下:

1、愛別人就是一種個人保險或投資,它是會得到償還的。可是絕大多數人都很近視,看不出這種長期投資的價值。

2、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範圍以外的東西。但是,他若是竭盡全力,總還有一些東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範圍以內。因此,人只有已經做了他自己能夠做的一切以後,對於那些仍然要來到的東西才只好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靜地、無可奈何地接受它。

3、我的讀書經驗,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4、科學可以增加人的積極知識,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5、老子警告我們:「不知常,妄作,兇。」我們應該知道自然規律,根據它們來指導個人行動。

老子把這叫做「襲明」。人「襲明」的通則是,想要得些東西,就要從其反面開始;想要保持什麼東西。就要在其中容納一些與它相反的東西。

誰若想變強,就必須從感到他弱開始。

6、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的有限的觀點上。所有這些觀點都是相對的。《齊物論》說: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事物永遠在變化,而且有許多方面。所以對於同一事物可以有許多觀點。

只要我們這樣說,就是假定有乙個站得更高的觀點。如果我們接受了這個假定,就沒有必要自己來決定孰是孰非。

6樓:網友

在《新原人》的「自序」中,他引用了張載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後說:「此哲學家所應自期許也。況我國家民族,值貞元之會,當絕續之交,通天人之際,達古今之變,明內聖外王之道者,豈可不盡所欲言,以為我國家致太平,我億兆安身立命之用乎?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非曰能之,願學焉。」(三松堂自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2~263頁)參考。

馮友蘭中國哲學裡有一句話,不是讓使乙個人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使乙個人成其人

7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涉及copy到哲學中的「是」與「應該」的問題,我想把這個弄懂了這句話就可以理解了。不是讓使乙個人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使乙個人成,這句話是說我們不應該讓乙個人應該成為我們認為應該成為的人,而是順其自然,要讓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人。比如孩子,父母有期望,總希望孩子成為自己期望的樣子,但孩子本身有自己的想法,想順著自己的愛好去做!

在這個過程中塑造自我,成全自我!

8樓:天風海雨樓主

其實就是,找到自己。不需要向外面證明你是誰,而是你本身獨一無二,不需要任何的證明。

9樓:姜老師的知識庫

馮友蘭一直都認為哲學能夠提高人的思維能力,也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版。

在《中國哲學簡史權》中,明確的指出,「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哲學的崇高任務,是使人達到人的最高成就,成為聖人。哲學的最**值,不在於使人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教人成為聖人的方法,在於「提高人的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超道德價值)」以致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馮友蘭認為哲學的功用就在於使人通過「覺解」成為「天地境界」的人。

如果一人能夠成為聖人,也就達到了其為人的終極價值。而馮友蘭所謂的「聖人」,就是他所塑造的天地境界的人,是同時具有儒家聖人道中庸和道家聖人極高明的人格的「聖人」。

10樓:網友

這個涉及到哲學中的「是」與「應該」的問題,我想把這個弄懂了這句話就可以理解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相比於胡適的理論體系,馮友蘭對於中國宗教哲學的方面更加出眾,尤其是對於道教以及道內家文化的理解也容是極其深刻。不過胡適先生的研究方向更加集中於儒家思想的理論體系,點面具到,營造深刻。馮友蘭大師相容幷包,涵蓋極廣,世人望其項背。

12樓:網友

是說,我們不能成為別人眼裡的看的順眼的人,而是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為自己而活。

13樓:網友

什麼樣的經歷造就什麼樣的人,走進我心裡的人是我所想成為的人,所以我只能努力的走進別人心裡。

14樓:可靠的漢唐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乙個人,就是他們自己不知道,然後在某個時候這個人就會冒出來,然後咱們就要努力成為這個人。

15樓:小強打不死

然後呢 ?問題是什麼?

16樓:逝去丶擁有

人,前面不要加形容詞,因為太多太太多太多,

17樓:網友

我可以弱弱的問一句,然後呢?這句話怎麼了?

18樓:東北毛毛蟲

學習哲學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而不是使人成為某種人。

19樓:匿名使用者

人不成其人,就是非人了,非人與畜生和魔鬼無異。^_

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求解釋?

20樓:幻雪琴殤

雖然不能達到這種清高的境界,但內心仍然嚮往。

21樓:匿名使用者

馮友蘭先生臨死前對張載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評價。

吾之若兮心之念兮的出處,求回答吾之若兮心之念兮什麼意思啊!!拜託各位大神

我愛你勝過愛上帝 愛你愛你 我愛你愛的發了狂 大膽的說出來吧 上帝會祝福你的 啊門 祝你好運,我是真誠的也是誠肯的,希望能換來你的肯定。滿意請採納。司馬相如寫給卓文君的鳳求凰 求回答 吾之若兮 心之念兮 什麼意思啊!拜託各位大神 真正的愛情並不一定是他人眼中的完美匹配 需要同時付出才會有意義,才會更...

幫我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好嗎?擾吾心者 亂吾性者 喪吾志者

能擾亂我心的,攪亂我性的,喪失我志的,只有世間瑣事,嗔痴 貪念。我要怎麼才能放下?這句話的意思寫出了作者的內心,他看的很透徹,想放下,卻又放不下!這句話什麼意思啊?誰來幫幫我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 出處 孔子集語 釋義 樹想靜靜地呆一會,可是風卻讓他不停地搖曳。當你想贍養雙親,可能他們已等...

滄浪之水以濯吾心。可以這樣用嗎?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是屈原在 離騷 中的語句。滄浪之水是乙個名詞片語,而 以濯吾心 前面應該加個系表結構或者動詞片語,這樣才和 以 連貫。比如 滄浪之水清涼透徹,可以用來洗濯我心 又比如 滄浪之水滔滔不絕,可以用來洗濯我心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洗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