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轉來自哪個地方,二人轉是哪個地區的特色

2025-02-18 07:40:15 字數 1679 閱讀 1646

1樓:匿名使用者

東北。二人轉又稱作「唱蹦子」和「吉劇」,是東北土生土長的載歌載舞的民間藝術之一。它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深受廣大城鄉人民的喜愛。

二人轉由男(「下裝」)、女(「上裝」)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裝」以「手玉子」、「下裝」以小木棒為道具。基本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駕」、「四平調」、「十三咳」、「紅柳子」、「胡胡腔」、「小翻車」、「大悲調」等。常演節目有《打鳥》、《賣線》、《陰功報》、《古城》、《藍橋》、《西廂》、《壩橋》、《雙鎖山》、《華容道》、《遊宮》、《報號》、《賠妹》、《盤道》、《禪魚寺》、《楊八姐遊春》等。

解放前,民間藝人在農閒季節,邀整合班,多數是「唱屯場」,演唱在夜間進行。三五日後,請當地鄉紳當「齊頭」,向各家各戶「齊錢」或「齊糧」(即收錢或收糧)。少數是到城鎮「串店門子」,在大車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觀眾(多為旅客)「齊錢」。

解放後,人民**關懷、支援二人轉的繁榮發展,舉辦二人轉老藝人訓練班,新學員培訓班,請老藝人向學員傳藝,組織二人轉藝人互相觀摩,使二人轉有了新的發展。在演唱內容上除優秀的傳統節目外,增加了反映工農兵生活的節目,在表演形式上剔除了「浪」、「逗」等低階趣味的東西,女演員不斷增多,男串**早已絕跡。

2樓:匿名使用者

起源和發展】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二人**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係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遼寧蒙特內哥羅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

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

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唱腔優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後來各流派取長補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轉。

3樓:胡說大本營

二人轉」 的叫法是解放後的事兒了。解放前叫做 「蹦蹦戲」 、唱蹦子的」 、地蹦子」 。

**於東北農村。各地的唱法、曲調、舞蹈都不一樣。

二人轉的 「曲牌子」 是各種戲曲裡最多的,達兩千餘種。

吉林東部有一種 「坐唱二人轉」 ,女角是坐著演唱表演的,很奇特。最著名的是 「七歲紅」 。

二人轉是哪個地區的特色

4樓:上班不摸魚

二人轉是我國東北地區的特色民間文化,主要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二人轉主要原來與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河北蓮花落的舞蹈、身段和走場演變而來。

一提到二人轉,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大家就會想到東北人,所以,二人轉就是我國東北地區的特色民間文化。二人轉是一種有著非常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民間藝術形式,其獨具特色,唱詞詼諧幽默,非常受歡迎。

東北二人轉**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蓮花落,它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蓮花落的舞蹈、身段和走場演變而來的。二人轉根植於東北民間文化,其表演臺詞中帶有鄉村特色,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

二人轉經典唱段

二人轉在遼寧民間藝術團的修改和創作後出現了很多的經典唱段,例如《豬八戒拱地》《回杯記》《馬前潑水》《西廂觀畫》《梁祝下山》《包公斷太后》《二大媽探病》《孫悟空三調芭蕉扇》《醉青天》等。

看二人轉的偶遇,二人轉來自哪裡

在職場的話,就為了為了公升乙個職位努力拼命下!在學習的話,就為了乙個好一點的目標努力。用事情把自己充實。真正忙起來就不會想了。呵呵 很青澀的小夥。神也是人 走自己的路 讓別人愛咋bb就咋bb吧。別自己給自己壓力 今天收拾精神 利索的 沒有人知道你昨天干過什麼。說簡單點吧,心理原因做怪。朋友,一笑而過,...

二人轉出自哪個地方,東北二人轉起源與哪呢

2.二人轉,史稱小秧歌 雙玩藝 蹦蹦,又稱過口 雙條邊曲 風柳 春歌 半班戲 東北地方戲等。它植根於漢族民間文化,屬於漢族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 吉林 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3.二人轉植根於漢族民間文化,所以其表演臺詞中帶有一些鄉村特色 俗色酸 但二人轉內容並不以俗色酸為主 二人轉的戲...

二人轉的表演手段有哪些?二人轉的傳統曲目有哪些?

二人 展到現在,已經成為全國老少都喜歡的一種曲藝形二人轉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為三種。但是,現在大家最常見一種是二人七裝成一丑一旦,邊說邊唱,邊唱邊舞。對於演員的表演方法,有 四功一絕 之說。四功 指唱 說 做 舞 一絕 指用手綃 扇子 大板子 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動作。四功以 唱 為首,講究味 字 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