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的形成與消亡,颱風是如何消亡的?

2025-02-16 06:20:20 字數 2657 閱讀 4257

1樓:中地數媒

一)颱風孕育的內在機理和外在條件。

1)高溫、高溼和對流層。

大氣層結不穩定。溫度大於27℃的熱帶洋麵易形成上公升氣流,遇到位勢不穩定的大氣層結時,由於比同高度周圍空氣暖,於是有足夠的浮力繼續上公升,達到凝結高度,釋放潛熱,從而促使大氣擾動進一步發展。因此高溫洋麵是颱風發生的能量基礎。

2)當低層擾動中有較強的輻合氣流與高空輻散流場相對應時,高空輻散量大於低空輻合量,氣流上公升大大增強,地面氣壓繼續降低,只要這一迴圈集中在相對小的區域內,就會發展成暖中心結構的強烈氣旋性渦流,形成颱風。

3)熱帶擾動系統有赤道輻合帶和東風波。前者是南半球信風。

東風)北移與北半球信風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氣流輻合帶;後者是北半球東北信風受擾動而產生的波動,都是颱風形成的有利流場。

4)對流層風速垂直切變小(小於3m/s);對流層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小,有利於上公升氣流凝結釋放的熱量聚集在有限的氣柱內,不會因平流層。

的流動而被散失,很快就能形成暖中心結構,發展成颱風(切變線是指風向或風速的不連續線,實際上也是兩種相互對立氣流間的交界線)。

二)颱風的消亡。

1)影響我國的颱風向東北方向移動與較冷的氣團相遇,由於冷空氣進入氣旋中心,暖性結構被破壞,變為溫帶鋒面氣旋,地面氣壓公升高,颱風逐漸消亡;

2)颱風登陸後,由於得不到海洋水汽的補充,潛熱釋放減弱;陸地比海洋冷,低層空氣變冷造成上公升氣流變冷,地面糙率增加數倍至十數倍,使地面風速迅速減弱。

三)颱風移動路徑。

1.從我國東部來看,颱風移動的路徑主要有3條。

1)西移路徑:颱風從菲律賓以東洋麵一直西移到海南島。

與越南登陸;

2)西北路徑:從菲律賓以東洋麵向西北移動,直接在廣東登陸或穿過臺灣海峽。

或琉球群島,最後在福建、浙江、江蘇一帶登陸;

3)轉向路徑:從菲律賓以東洋麵向西北移動,然後轉向東北方向,對我國東部沿海及日本影響較大。

2.影響廣西的颱風路徑也有三類,都是在菲律賓以東洋麵西移。

1)在20°n以北,120°e以西,即合浦。

一帶登陸;2)在120°e以東,廣東茂名。

一帶登陸,繼續西移影響廣西內陸;

3)在17~20°n之間,120°e以西西移,進入北部灣。

並在越南登陸。

其中,對廣西地區影響最大的是第1類,次數佔總數的,以大風、風暴潮。

為主;第2類以暴風、暴雨為主;第3類以暴風為主,但在越南形成暴雨,間接影響桂西南。

2樓:靜靜侃天下

颱風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它只在夏季出現呢?

颱風是如何消亡的?

3樓:網友

颱風消亡路徑有兩個:

1、颱風登陸陸地後,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不足的共同影響,颱風會迅速減弱消亡,消亡之後的殘留雲系可以給某地帶來長時間強降雨。

2、颱風在東海北部轉向,登陸南韓或穿過朝鮮海峽之後,在日本海。

變性為溫帶氣旋,變性為溫帶氣旋後,消亡較慢。

4樓:大栗子

颱風的消亡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減弱消失;二變為溫帶鋒面氣旋。颱風登陸後,水汽**減少,能源枯竭(動力沒了),同時陸地因為下墊面的不平整摩擦比海上大的多。

另外底層空氣湧入颱風中心,底層輻合遠大於高層輻散,破壞了颱風的結構,自然就會逐漸消失。颱風在移動過程中,如果向高緯地區移動,一般會有冷空氣侵入,與颱風相互作用容易形成冷暖鋒,成為溫帶鋒面氣旋,颱風就成了過去式了。

颱風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消失的?

5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公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佈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溼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公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公升,如此迴圈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而形成「風」。

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公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公尺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從颱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

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溼的大氣。熱帶洋麵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溼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麵上,而且在60公尺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

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公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三、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儲存在颱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

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颱風基本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麵上。

颱風怎麼形成,颱風怎麼形成的

您好!颱風的形成 颱風的成因,是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公升高,海水蒸發成水汽公升空,而周圍的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公升,如此迴圈,終必使整個氣流不斷擴大而形成 風 由於海面之廣闊,氣流迴圈不斷加大直徑乃至數有公里。由於地球由西向東高速自轉,致使氣流柱和地球表面產生磨擦,由於越接近赤道磨擦...

颱風怎麼畫,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畫颱風需要注意颱風有一箇中心點,然後從這個中心點不斷地向外延伸和擴散,形成一個螺旋的結構。為了突出颱風,一般要藉助別的東西來形成比對,例如,在臺風的四周可畫一些表示風向的線條,飄散的樹枝,各種零碎的物品等等。還有一種畫法是先畫出颱風的輪廓,再將輪廓勾勒成曲線,突出颱風的破壞力,畢竟流暢的線條會讓人產...

颱風是怎樣形成的?

從颱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1 要有廣闊的高溫 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颱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 27 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公尺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 27 2 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 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