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怎麼死的?原因是什麼?
1樓:阿里個通
應該是因為操勞過度,然後累死的,真是乙個非常負責任的君主。具體的乙個原因應該就是他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並且也是乙個非常愛國的君主,然後每天都在透支自己,最後累死了。
2樓:小美生活小集錦
是因為心態比較疲憊,經歷事情比較多,平時不注意去世的,還有一些人說是因為生病,但是具體生了什麼病誰都不知道。
3樓:創作者
因為生病而死,在統治過程中,感染了疾病,所以才會導致死亡,原因是他的生活不規律,出現了疾病的情況。
4樓:無能為力大蒜
就是患上肺癆死的,秦孝公當時是患病了,而且這種疾病也是無法**的。
5樓:帳號已登出
是因為病死的。因為他這個人是非常操勞的,身體不是特別的好,年齡已經很大了,所以得病死了。
6樓:帳號已登出
過度勞累而死。因為他忙於國事,而且沒有好好的休息,讓自己死亡了,他是一位好皇帝。
秦孝公簡介
7樓:好人來了
秦孝公簡介:秦孝公嬴姓,趙氏,《越絕書》作秦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秦獻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西元前361年—西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集權的同時,睜物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悉絕液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秦孝公二十四年(西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鞅推辭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後,葬於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繼位。
河西之戰:西元前354年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裡,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並佔領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孫壯率軍攻打南韓,包圍焦城,但沒有攻克,佔領上枳、安陵、山氏並築城,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
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西元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 西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佔領固陽。
秦孝公於秦獻公四年(西元前381年)12月6日出生。秦獻公二十三年(西元前362年),其父秦獻公去世後,秦孝公繼位。秦孝公繼位時年僅19歲。
早在秦孝公出生前,秦國經歷了自秦厲共公之後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魏國趁秦國政局不穩之機奪取了河西地區(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南段以西地區)。秦孝公之父秦獻公繼位後,割地,與魏國講和,安定邊境,遷都櫟陽(巨集戚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修養生息,並且數次東征,想要收復河西失地,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
秦孝公繼位時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韓昭侯、趙成侯並立。當時黃河和崤山以東的戰國六雄已經形成,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併。
秦孝公簡介
8樓:漢匠文化
秦孝公嬴渠梁(前381-前338)
戰國時代秦國有名的一位君主,他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開始富強起來。商鞅變法是先秦最徹底的一場變革,它取消世襲的特權,規定按軍公給予爵位和田宅奴隸,使秦國國富民強,為後來的統一六國開闢道路。
秦孝公——求賢納才一代明主。
秦孝公茄世(前381年—前338年),《越絕書》作秦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24年,諡號為孝。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齊、趙攻魏國都城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前338年,秦孝悔基公病危,《戰國策》記載秦孝公想傳位於商鞅,商碧納謹鞅推辭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後,葬於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誣陷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
歷史上秦孝公和秦始皇是什麼關係
秦孝公是秦始 皇的天祖父。秦孝公和秦始皇中間隔著秦惠文王 秦孝公之子,秦始皇高祖父 秦昭襄王 秦惠文王之子,秦始皇曾祖父 秦孝文王 秦莊襄王之子,秦始皇祖父 秦莊襄王 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父親 所以秦孝公是秦始皇的天祖父。擴充套件資料秦始皇秦始皇贏政 前259年 前210年 贏姓,趙氏,名政 一說名...
6分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
1 實行土地私有 獎勵生產 獎勵軍功任一。2 促進了民族融合,為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3 由此走上了資本主義 近代化 的發展道路。4 明治維新 5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良藥 制度創新是國家進步的重要途徑 試題分析 第 1 問,主要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聯絡已學知識可知在西元前356年和西元前350年間,在秦...
如何區分秦半兩和戰國半兩呢,這是秦半兩和漢半兩嗎?戰國半兩怎麼區分,戰國的大一些嗎
戰國半兩與秦半兩最初步的區分辦法就是從錢的尺寸和形制上區分。戰國半兩直徑相對秦半兩小,但是比漢代八銖半兩卻厚重,戰國半兩的穿孔相比之下也較小,一般戰國半兩的澆鑄工藝比較差,常見澆口和毛邊,雖然秦半兩也有此現象,但相對少些。字的寫法不一樣 秦半兩的 半兩 二字是由李斯寫的 是標準的小篆 給你個戰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