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譯文:子夏說:「做官的事情做好了還有餘力,就更廣泛地去學習以求更好;學習學好了還有餘力,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給更好地推行仁道。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不管你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只要有機會學習,那就不要放過機會。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出仕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其中的「仕」,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訓仕為入官,此今義也。」他引《毛詩傳》為據,認為:
仕,事也。」這說明,在孔子的時代「仕」只能作「做事」或「實踐」講解。 南宋教育家朱熹在《四書集註》中寫道:
優,有餘力也。士與學,理同而事異,故當其事者,必先有以盡其事,而後可及其餘。然仕而學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
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當時子夏說的「學」與「仕」的關係,是學習與實踐的關係(而不是學習與做官的關係):工作之餘繼續學習可以增長才幹(資其仕),學習之餘參加社會實踐可以檢驗學到的東西(驗其學)。
孔子主要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呢
2樓:網友
貴族,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六藝指六種技能:
禮、樂、射、御、書、數。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於西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
3樓:手動電風扇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他並不挑剔自己學生的身份,他的學生中既有出身貧寒的人,又有貴族與官宦,但是孔子培養學生的目標卻是一以貫之的,他的主張總結起來是八個字:「孝弟忠信,禮義廉恥」。
孔子把擁有知識的人分為三種,是哪三種呢?
4樓:網友
1.生而知之者:生來就知道,智慧廣大,心量廣大,德行廣大,正己化人,普度眾生。
2.學而知之者:通過學習知道,開智慧明道理,理上頓悟,事上漸修,然後度人,即自立立人。
3.困而學之者:遭遇困境、逆境時,開始學習、反省,找到根源,開啟智慧後,人生問題自然化解,亦能走上自覺覺他之路。
孔子主要是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5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a.治家改森。
b.大眾。c.全能。
d.治國嫌手。
正確芹殲嫌答案:d
怎樣才能成為覺悟解脫的人,怎樣才能成為乙個覺悟解脫的人?
任何事都是自然水到渠成的,修行覺悟也一樣,小學生不會關心教授的課題。當人想覺悟的時候,那麼諸種因緣即差不多具足了,當人一心想覺悟,別的一切都不重要的時候,那麼因緣已基本成熟。當人不太關心究竟覺悟的時候,那麼自然還會在世間泡因緣。覺得世間很有趣,不願出離。難聽點說,用詞 低階趣味。古人言,朝聞道夕死可...
怎樣才能成為注重內在的人怎樣才能成為乙個注重內在的人?
內在修養也就是指個人修養要提公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就必須從塑造自身的形象開始.為什麼有些人在說話,舉手投足,甚至微笑或者問候,甚至是接聽 時都會給人一種很美妙的感覺,而有些人則恰恰相反?這裡面關係到乙個人的修養問題.從內心深處,我們每乙個人都很欣賞這樣的美.這種美,並不一定外表長的很好看 並不一定擁有...
怎樣才能成為成功的人,怎樣才能成為乙個成功的人?
世上3 的人有強烈的成功動機,要想成為乙個成功的人,就要為自己的成功做好詳細的規劃。就要跟成功者在一起,研究成功者的想法 策略和行為習慣。學習他們的優點,找出他們的缺點,並從中總結出經驗。成功五大步驟 明確目標 詳細計畫 立刻行動 修正行動 堅持到底 成功的第一步 明確自己的目標。學歷代表過去,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