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7.(1)①純用名片語合成句。②早行辛苦。③用富於特徵性的景物來暗示。
在雞鳴聲起、殘月未落之時冒著寒霜上路,可見早行辛苦。(2)①「槲葉」「枳花」是旅途上景色;回塘鳧雁是夢中故鄉景色。②旅途荒山淒涼,故鄉回塘水暖。
兩種景色鮮明對照,表現羈旅愁情和思鄉悲情。(解答時注意,「枳花明驛牆」指殘月把花影映在驛站牆上,此景襯托荒山早行之苦,不是樂景;還要注意「悲故鄉」是情語,點明全詩旨趣,據此可知「杜陵夢」含意。)
商山早行每一句意思
2樓:暖夏如冬
商山⑴早行。
溫庭筠晨起動徵⑵鐸(duó),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⑶(hú)葉落山路,枳(zhǐ)花明(照)驛牆⑷。
因思杜陵⑸夢,鳧⑹(fú)雁滿回塘⑺。
2註釋譯文。
詞語註釋。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陝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交匯處 。作者曾於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裡。
動徵鐸:震動出行的鈴鐺。徵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槲(hú):陝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粽也成為了當地特色。
枳花明驛牆:個別版本(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作「枳花照驛牆」,有人認為「照」是錯誤的(見《枳花明驛牆——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指瑕》)。明:
使……明豔。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
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yì)牆:驛站的牆壁。
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
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牆邊。
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陝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因名杜陵,這裡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
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鳧(fú)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
白話譯文。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一路遠行,遊子悲思故鄉。
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餘輝;足跡依稀,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的泥牆上。
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和鵝,正嬉戲在岸邊彎曲的湖塘裡。
《商山早行》是寫春季還是秋季
3樓:河南姜老師
《商山早行》寫的是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
商山早行中表現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
4樓:嗯嗯生活解答
商山早行中表現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這句詩的意思是: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餘輝。足跡凌亂,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
知含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悽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遊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裡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商山早行》中表現早行之早的句子: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是必然要體現的。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徵性的景物。
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裡,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的特徵都有聲有色地表現了出來。
同樣,對於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徵性的景物。作者於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橘櫻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圓猛叢」啊!這兩句純用名片語成的詩句,寫早**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這幾道題怎麼寫,這幾道題怎麼寫?謝謝!
10.答案是 2 x 4 x,解得x 2 11.答案是 4 絕對值 0,所以只有等於0是等式成立,所以a 3 0,求出版 權a 3 b 2 0,求出b 2 c 1 0,求出c 1a b c 3 2 1 4 12.答案是x 0 因為絕對值一定是大於等於0的數 13.第乙個空是 17,第二個空是 10 ...
這幾道題怎麼寫,這幾道題的答案怎麼寫?
1 設一共有x個數,擦去的兩個數和為a。根據題意得出以下方程式 x 1 x 2 a 179 9 x 2 首先題目涉及的都是自然數,所以 x 2 必為9的倍數。179 9大約等於20,如果沒有去除兩個數的話,20大約就是這串數列的中間數,數列大約有40個數。而去除了其中兩個,相對於乙個可能是40個數的...
這幾道題怎麼寫?立即採納財富值,這幾道題怎麼寫?立即採納 財富值
長8 10 4 5 分公尺,寬6 10 3 5 分公尺。寬是長的6 8 3 4 長是寬的8 6 4 3 一天睡覺的時間是9 24 3 8 第3提實際就是把48和64因數分解,找他們最大的公因數,48 16 3,64 16 4,所以最多可以分給16 16 32人。1 0.8dm,0.6dm 2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