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天寶十四載(755),李白從秋浦(今安徽貴池)前往涇縣(今屬安徽)遊桃花潭,當地人汪倫常釀美酒款待他。臨走時,汪倫又來送行,李白作了這首詩留別。
詩的前半是敘事:先寫要離去者,繼寫送行者,展示一幅離別的畫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
將欲行」表明是在輕舟待發之時。這句使我們彷彿見到李白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告別的情景。
送行者是誰呢?次句卻不象首句那樣直敘,而用了曲筆,只說聽見歌聲。一群村人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了。
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說「忽聞」而不用「遙聞」。這句詩雖說得比較含蓄,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詩的後半是抒情。第三句遙接起句,進一步說明放船地點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繪了潭的特點,又為結句預伏一筆。
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絡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
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
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顯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採用比物手法,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餘味,自然而又情真。
這首小詩,深為後人讚賞,「桃花潭水」就成為後人抒寫別情的常用語。由於這首詩,使桃花潭一帶留下許多優美的傳說和供旅遊訪問的遺蹟,如東岸題有「踏歌古岸」門額的踏歌岸閣,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釣隱臺等等。
2樓:網友
李白用來表達他與汪倫之間的深厚情誼。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3樓:北枝娛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出自:李白《贈汪倫》
原文逗鄭: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李白乘舟將要離別遠行,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桃花譚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是哪個省?
4樓:山東小葵老師
桃花潭:在今安徽涇縣西南一百里。
原文】贈汪倫。
李白 〔唐代〕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李白乘舟將要遠行離去,忽聽岸上傳來踏歌之聲。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倫送我之情。
桃花譚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什麼意思
5樓:網友
【譯文】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麼深,也不及汪倫送別我的一片情深。
解讀】《贈汪倫》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於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遊歷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贈別詩。詩中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十分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李白信手拈來,先用「深千尺」讚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比較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
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令人回味無窮。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膾炙人口,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我是誰
6樓:麗娜愛中國
這是一首詩誒。
李白的 贈汪倫。
我"指李白自己。
7樓:藍色的憂鬱淚
當然是李白,這是李白寫的送給汪倫的詩。
8樓:網友
這是李白寫的我是李白他自己。
9樓:
李白,這首詩的作者啊。
水深稱水急稱水邊稱,1水深稱2水急稱3水邊平地稱4水中小洲稱5兩邊相夾之水稱
水深稱 淵 水急稱 湍 水邊平地稱 灘 水中小洲稱 島 水邊稱 汀 兩山相夾之水稱 澗 連綿不斷的山稱 巒 頂上有路可行的山叫 嶺 1 水深稱 2 水急稱 3 水邊平地稱 4 水中小洲稱 5 兩邊相夾之水稱 10 水深稱 淵 水急稱 湍 水邊平地稱 灘 水中小洲稱 島 兩邊相夾之水稱 澗 水邊稱 汀...
桃花潭水深千尺這句詩作者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仿寫一句
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三千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磨天 桃花潭水深千尺 這句詩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運用了誇張的手法 潭深千尺不是實有 其事 這句詩整句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版我情。深千尺是權誇張手法,桃花潭水是比喻手法。出自唐代.李白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兩種說法,看你自己偏向哪種。深千尺是誇張,桃花潭水是比喻 將桃花潭中千尺深的水來 比喻 友人汪倫對 的送別情誼千尺 這兒也 用了 誇張 的修辭手法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兩個詩句所運用的修辭方法是比喻。比喻的本體是 汪倫送我情 喻體是 深千尺 的 桃花潭水 本體和喻體有共同的特徵 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