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紅傷疤
此計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十回「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司馬師病死後,司馬昭以大將軍錄尚書事,專決中外事務。姜維得訊,以為司馬師新喪,司馬昭初握重權,必不敢擅離洛陽,可乘機伐魏,以取中原。後主劉禪準其所請,命往漢中作戰前準備。
徵西大將軍張翼自以蜀地淺狹,錢糧淺薄,不宜遠征。姜維不從。張翼見出兵已勢在必行,便向姜維提議道:
以往多不克而還,皆因出兵動作過於遲緩。兵法雲:『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今若火速進兵,使魏兵淬不及防,必然全勝矣。」
姜維於是引兵5萬遠征,兵至洮水,魏雍州(今陝西西安)刺史王經、徵西將軍陳泰得到前線戰報。王經先率兵馬步騎7萬人迎戰。姜維似已成竹在胸,對張翼、夏侯霸各授機宜,先使二人領兵去作準備,他自己乃引大軍背依洮水列陣。
王經見姜維此等陣勢,回頭對其牙將張明、花永、劉達、朱芳四人說:「蜀兵背水為陣,敗則將全部投沒於水中。姜維驍勇,你們四位可與交戰,若其後退,便可追擊。
王經企圖恃眾將姜維逼退,以使覆沒於洮水之中。四將領令,分左右殺出,來戰姜維。姜維似乎已知王經心意,略戰幾個回合,撥轉馬頭,望本陣便走,若有難敵的樣子。
王經不知是計,大驅士眾一齊趕上,想要追殺蜀軍。姜維率軍往洮西而退,待退到洮水岸邊,對眾將士大呼道:「形勢如此急迫,諸將何不努力!
眾將聽姜維一呼,見後退無路,便掉頭奮力殺向魏軍。王經支援不住,被打得大敗。此時,早已準備好的張翼、夏侯霸又率兵抄了王經的後路,分兩路殺來,王經被圍在當中。
姜維奮武揚威,殺入魏軍之中,左衝右突,直如入無人之境。魏兵大亂,自相踐踏,死者大半,被逼無路,逃入洮水者不計其數,斬首萬餘,屍遺遍野,血流成河。王經只率百騎殺出重圍,徑往狄道(今甘肅臨姚)敗去。
逃入城中,閉門不出。
評析]背水列陣,按照兵法,乃是兵家大忌。一代名將韓信在破趙之際,依據對當時的形勢分析,敵眾我寡,毅然採取出奇制勝之謀,背水列陣,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使自己身處絕境,故當兩軍交接時,人人殊死而戰,使弱寡變為強大,人人以一當十,最終以弱制強。姜維所用計謀正是背水一戰的翻版。
2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有2點原因。
兵法說:「敵十我眾,我十敵眾」是誰敵人如果分散成十來打我就相當於我以是打一。並且如果戰士沒有後退的路。
就會全力抗戰不退縮。可以激勵決心。
背水一戰說的誰?
3樓:雙子
韓信。在韓信滅趙國的時候。為了鼓舞士氣。
韓信將營宅紮在河邊,斷絕自己後路,最後大獲全勝。不過其實韓信早已制定好計策。用兵偷襲了趙營。
胸有成竹,才敢這樣做。現在常用這個成語表示乙個人有決心和毅力作好一件事情。貶義常做孤注一擲解。
4樓:網友
讀音: bèi shuǐ yī zhàn
釋義: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自: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造句: 我軍下定了背水一戰的決心,終於殺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近義詞: 破釜沉舟。
背水一戰的主角是誰,背水一戰的主角是誰
韓信是主人公。背水一戰解釋 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後路,決一死戰。這個成語 於 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韓信 前196 淮陰 今江蘇淮安 人,西漢開國功臣,官拜楚王 上大將軍,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 戰略家 統帥和軍事理論家。年輕時曾受 胯下之辱 作...
背水一戰起於什麼之戰,背水一戰和哪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有關
背水一戰起於楚王項羽與劉邦鬥爭。背水一戰是韓信在楚漢相爭中一次戰役的戰術。井陘之戰 背水一戰和哪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有關 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韓信,淮陰 今江蘇清江西南 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 聽命於項羽的...
背水一戰的成語故事主角,背水一戰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誰
故事的經過 韓信和張耳率領幾萬人馬,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 成安君陳余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說 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說,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銳氣離開本國遠征,其鋒芒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