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bat誰主沉浮
當時這十萬多人大都是百姓。他們手無寸鐵,怎麼和武功到牙齒的蒙古軍隊們打呢,因此只能自盡。
2樓:看的到想不到
國破家亡,這十萬人基本上已經是沒有了戰意,而且十萬人裡面還有多數人是沒有戰鬥力的老百姓,所以根本也打不贏。與其死在蒙古人的刀下還不如自己自殺。
3樓:乙隻小氣球
因為當時的皇帝也死了,首先在兵力上他們就比較孱弱,取勝的幾率不大,然後當時又看著皇帝和太后都死了,所以一眾人口就跳河了。
4樓:小自信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宋朝的統治者失去了民心,讓人民對他不抱有任何的希望所導致的結果。
崖山之戰蒙元滅亡南宋,那麼當時的崖山在什麼地方?
5樓:網友
崖山和湯瓶山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山頭組成,崖山包括牛牯嶺、鳳山等等,湯瓶山由大佬山、馬鬃山等組成。崖門是珠江八門中最西邊的乙個,崖門海戰就發生在銀洲湖水域。
6樓:複雜世界認真看
海南。當時南宋被滅,只能往年逃跑,在崖山和蒙古對戰,最後失敗跳海身亡。
7樓:會飛的豬豬在努力
你知道崖山之戰蒙元滅亡南宋,那麼當時的崖山在什麼地方?崖山南距新會區市區約五十公里,這兒是銀洲湖的外東北,崖山和湯瓶山屹立物品,銀洲湖泊越過兩山中間注入大海。兩山猶如一面大門口,扼守出海面道,故名崖門,現如今建了崖門立交橋,總長1289公尺。
崖山和湯瓶山是由一系列許許多多的山上構成,崖山包含牛牯嶺、鳳山這些,湯瓶山由巨頭山、馬鬃山等構成。崖門一帶地形保險的好處,宋代小朝廷的行宮就放置銀洲湖東邊的山頭以上。崖門是湘江八門中最西面的乙個,崖門水路——銀洲湖與東鄰的虎跳門水路產生y字型。
崖門海上戰爭就產生在銀洲湖海域,在崖山對決中,張弘範帶領蒙古帝國網路水軍從虎跳門水路涉足,將宋代部隊堵在銀洲湖內,最後宋軍全軍覆滅。
8樓:荒王爺
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 ,也是現代澳門和香港在西南方向的鄰居。
南宋軍民崖山敗亡的時候真的還有十萬人嗎
9樓:索隱者
南宋軍民崖山敗亡的時候,肯定沒吵兆賀有十萬人了,不過人也不是特別少。
因為一堆手無縛雞之力的人,宮女、太監、家眷,還包括跟隨逃亡的百姓,真正能戰鬥的估計也就三五千人。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張弘範將其軍分成四份,宋軍的東、南、北三面皆駐一軍;弘範自領一軍與宋軍公升派相去裡餘,並以奏樂為以總攻訊號。猜鬧首先北軍乘潮進攻宋軍北邊失敗,李恆等順潮而退。元軍假裝奏樂,宋軍聽後以為元軍正在宴會,稍微鬆懈了。
趙昺的船在軍隊中間,四十三歲的陸秀夫見無法突圍,便揹著八歲的趙昺投海,隨行軍民亦相繼跳海壯烈殉國。
崖山海戰宋軍那麼多人為何敗給蒙古軍隊
10樓:小芋頭帥哥
原因很多,但主要有。
1、宋軍人數並不佔優。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及50萬兩種說法,但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軍20萬,但20萬里還有大量的非戰鬥人員,而元軍的實際戰鬥人員要多於宋軍。
2、宋軍補給跟不上。元軍截斷宋軍水道,宋軍只能喝海水,戰鬥力大大受損。
3、崖山西北的港內雖有南、北兩個出入口,但「其北水淺,舟膠,非潮來不可進」,在退潮時只能有乙個出入口,實際上也影響軍事上的進退和機動。而且宋軍把船隻用繩索綁在一起,機動性差。元軍可以各個擊破。
11樓:網友
從各方面看,雙方的兵力、裝備對比都不可能會有那麼大的差距,特別是宋對元的優勢差距。
宋軍兵力號稱20多萬,實際其中十數萬為非戰鬥人員,各類船隻兩千餘艘(包括非戰鬥船隻);元軍張弘範和李恆有兵力十餘萬(一說為三十萬),戰船數百艘。
其次,在戰略戰術方面,元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只所以會有海戰發生,是因為宋在陸地已無力與元軍抗衡。而古代的所謂水師,不過是地面軍隊的有限延伸而已。
缺乏地面的有力保證,宋方敗局已定。
12樓:海文替補家丁
宋軍號稱人多,大部分都是不甘心做蒙古人奴才的百姓,戰鬥力很糟糕。加上指揮官水平也很次。可以說,除了一腔熱血什麼都沒有。
而蒙古軍隊當時恰好是巔峰時期,不但有徵服歐亞的霸氣,還得到了很多漢族部隊的輔佐。雙方實力懸殊。
13樓:水晶宮主人
蒙古軍兇猛強悍,士氣高昂。而宋軍已是強弩之末,士兵也多是臨時招募,戰鬥力低下,士氣低落。
14樓:暴風豹
宋軍非戰鬥人員太多,攜家帶子的,而蒙古軍隊都是軍人。
15樓:網友
元軍是純戰鬥部隊,宋軍那是最後的朝廷殘餘能有多少戰鬥人員和戰艦?再說了沒有主基地了必輸無疑呀!
16樓:信樂哥灬得永生
因為宋朝的人都是讀書人,沒幾個會打戰的。除非李元霸在(此人在四明山一戰打死十八路反王120萬大軍=6顆原子彈的威力,
17樓:網友
主基地沒了,分基地也淪陷了,經濟補給也沒了,出兵點也沒了,被逼上島了,還怎麼贏。
18樓:紅楓葉落深秋至
等我……下一世。這一世跳海去問問祖先。
為什麼說宋朝,崖山之戰以後再無中國呢?
19樓:公尺格戰鬥機
因為崖山戰役之後, 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滅亡標誌著中國古典時代的終結,部分人認為這場海戰標誌著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崖山之戰是中國歷史的重要的轉折點。中國人認為自己是最文明、最強大、最光榮的種族,中國領導世界,中國統治四夷。而崖山海戰顛覆了中國人的天下觀,中國皇統斷絕,夷狄成為統治者,沉重打擊了中國人的自尊心。
20樓:匿名使用者
崖山之戰後,外族入關,大肆屠戮漢人,十室九空。與異族通婚,造成血統混亂,真正的血統純正的華夏人已經瀕臨滅絕。
21樓:小帥s風中勁草
崖山之戰後國人已無民族氣節可言,被蠻夷強迫成卑躬屈膝之徒之風氣大漲,
22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認為蒙古人不屬於中國 宋之後蒙古建立元 人們則認為在蒙古統治中國的時期是亡國時期 後來朱元璋滅元建明時曾經有這麼乙個說法「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 希望對你的理解有幫助。
23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之後純正的漢文化開始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發展,中原單純血統的文化開始變化,之後也再沒有回覆過。
24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那種精神。元朝純粹的蠻夷,人分369等。明清太過死板。閉關鎖國。失去的精神面貌再也回不來了。現在也是如此。、中國。、扯蛋。
2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就是中原之國的意思。南宋偏安江南,哪來的中國。
都說宋朝軍力不堪一擊,他們是怎麼抵抗蒙古幾十年的?
26樓:稻草先生
宋朝的經濟十分發達這個大家都是知道的,在國內穩定的情況下,宋朝的商業一度網上發展,同樣,這樣為了穩固,所以很多時候宋國採取的是和親的政策,保證了邊疆的安穩,抵禦了外來的侵略。
27樓:新鮮妃子笑
宋朝的軍隊其實並不弱,主要是武將得不到權利,宋朝有幾十萬大軍,抵抗蒙古幾十年也是正常的。
南宋與蒙元崖山海戰,宋軍有十萬軍民為何不和元軍拼命反而集體自殺呢?
28樓:你好你好
崖山之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次較大規模的海戰,在中國海戰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抵抗異族侵略的抗元鬥爭是正義的,他們堅決的鬥爭迫使蒙古統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野蠻政策。而崖山之戰是宋朝對蒙古侵略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萬餘人投海殉難,寧死不降。
此戰之後,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淪陷於外族。
崖山位於今新會區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之脈向南延伸入海,如門束住水口,故又名崖門。僅從地勢上看,兩山夾一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宋廷在此設立根據地禦敵,從純軍事角度來說看似是明智之舉,但如果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恐怕就不是這樣了。
論雙方的實力,一方是業已佔領全國的元朝,另一方則是盤踞一島之地的南宋,自然是完全不對稱的軍事抗爭。但是,就崖山戰場的區域性而言,並不是這樣。從人數上看,即使考慮到20萬南宋軍民中有大量非戰鬥人員,軍人數量也當有數萬之眾,與元軍相比可能還是佔據優勢的。
此時,宋軍「舟中糧猶可支半年」,但張弘範截斷宋軍水道,宋軍「食乾飲鹹者十餘日,皆疲乏不能戰」。八天後,李恆艦隊佔據了崖山港的東北出口,完成了對宋軍的南北合圍。
29樓:今天觀影百家
一是因為民族氣節,縱死不願被俘。而是因為沒有還手之力,除了士兵接人,就是沒有兵器的人,根本沒辦法反抗。
30樓:惠華小知識
因為當時宋軍已經彈盡糧絕,根本無法對援軍形成有效戰鬥力。所以為了不給自己俘虜,只能選擇自殺。
31樓:小九七
十萬軍民大多數都是手無寸鐵的百姓,面對蒙古軍隊集體反抗也只是滅亡的命運,而且只要蒙古軍隊對十萬軍民進行圍困,十萬軍民自己的糧草都跟不上,完全沒有機會的。
宋朝人民生活是怎樣的,宋朝鼎盛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什麼樣子的
2012 黃岡 有學者指出 經濟重心的南移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乙個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經濟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變遷。人們普遍認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於兩宋時期。1 每日收入 100文及數十文是鄉村下層百姓普遍的每天收入。不過一家一般不會只有乙個人有工作掙錢的能力,所以一般會高於100文。2 日常生活水平...
宋朝時期劃分城市和市鎮的標準是什麼
歷史課上講的 城市 是指 古代的 城 是統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 是商品交換的場所,以後 城 市 結合,成為社會政治經濟的中心。中學教科書上說中國的城市最早出現於戰國,當時各諸侯國的都城都已經具備了 城 與 市 的功能,中國早期的城市興起。市鎮,興起於鄉村。它是因為鄉村的經濟,尤其是手工業發...
請問宋朝時期樞密院同知士是現代的什么官職
宋代樞密院相當於現代的國防部,樞密院正副使分別就是國防部正副部長,同知相當於輔官,就是國防部的參議或者助理。應該是同知樞密院士,主管軍事 宋朝時期的樞密使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是幾品?樞密使只是 軍委副主席,副國級幹部。等級為從二品,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為全國的軍隊僅次於皇帝的最高軍事長官 滿意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