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秋各諸侯國在內訌的時候,周王室在做什麼事情?

2025-01-19 17:35:11 字數 3722 閱讀 5780

1樓:醉煙看人間

周王朝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威嚴,自己都自顧不暇了,怎麼可能還管都要下面的人?所以就安穩穩的呆在皇宮裡了。

2樓:最愛彩虹糖

當然在不斷的調和矛盾了,只是諸侯國各自為政,不會聽從周王室的指揮,已經把它架空了。

3樓:凱子體育

當春秋時期諸侯國內訌時候,周王朝已經衰落了,想管也管不了,所以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發。

諸侯國與周王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4樓:老巫婆你送後

諸侯國與周王之間是上下級的關係,諸侯是由周王分封的,諸侯要聽令於周王。

周朝時,實行分封制,即「封邦建國,以屏宗周」,周天子為「天下共主」。

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勞動者名義上都歸周王所有,下一級須對上一級承擔繳納貢物、服力役、軍事保衛和述職等義務。實際的制度執行過程中,各級貴族在自己的封地內,有世襲的行政統治權和經濟剝削權;和王畿一樣,封國、封邑可設官治理,建築都城,並擁有軍隊,儼然又一小王國。

5樓:

諸侯國由周王分封,諸侯對周王聽命納貢,周王對諸侯擁有絕對的權威。

周王是周朝時期的最高統治者,姬姓,黃帝后裔,又稱周天子,如周武王、周平王。西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周,行分封制,周天子為天下之主,共傳30代37王,後期周天子大權旁落,但仍為名義上的華夏最高統治者。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6樓:為正義而奮鬥者

諸侯國由周王分封,諸侯對周王聽命納貢,周王對諸侯擁有較大的權威。

春秋時期諸侯國在內訌時周王室在幹什麼?

7樓:房間號

春秋時期諸侯國在打仗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周王室他們也在進行內訌,而且他們因為一些太子的設立,產生了非常大的矛盾。

8樓:白珍全全全

諸侯國在內訌的時候,周王室並沒有閒著,也沒有置身事外。同時也對政局在做著一定的規劃。

9樓:樂樂在此呢

周王室再建立相應的政權,同時內部也出現了混亂,而且也在不斷儲蓄自己的力量,默默的在發展著自己的勢力。

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有哪些表現

10樓:小兔子的文集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大不如從前,各諸侯征戰,輕蔑天子。主要表現在。

一,天子之地(周王直接統治)僅有京畿之地二百於裡。

二,各諸侯不在每年前往鎬京對天子朝奉。

三,出現「項王問鼎'這種不安定事件,這是諸侯國對天子權威的直接蔑視。

11樓:毗沙王

諸侯爭霸。一些諸侯國不向周王室朝貢。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國王們是不是都要把周天子當作他們的中心?

12樓:小元寶

西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後,周天子權威一落千丈,軍隊被嚴重削弱,至此再也無力管轄諸侯,只能自保。這是東周開始,分兩個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

1、所以,諸侯以擴充領土為中心,不以天子為中心;

2、這兩個階段,諸侯利用周天子時,才會納貢,平時都不理。比如,齊桓公為了稱霸,提出「尊王攘夷」,向天子納貢。

3、國強必霸,稱霸後會有大量財富,權勢就大,可以主宰別人命運。因為這個時候,諸侯很多,叢林政治很明顯,弱肉強食。

4、從東周第一任天子周平王,一直到最後的天子周赧王,都關不了諸侯。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犬戎攻破鎬京的時候,直接歸天子管轄的軍隊幾乎被消滅盡了。這之前的情況是天子的軍隊多於任何乙個諸侯,但平王東遷之後,軍隊被消滅了很多,天子原來管轄的土地大量丟失,導致賦稅和徵兵人口都大大減少,所以,一蹶不振,強大一些的諸侯軍隊多於天子,所以天子管不住諸侯了。

13樓:網友

《三字經》中有言: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遊說。

自周朝東遷以來,周王室對諸侯國的控制力越來越弱,自然造成各國爭霸局面。

雖然不能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吧(額,這樣說有點穿越)。倒也差不多,只是空留乙個天下共主的頭銜,已經不能統領和控制各諸侯國。

一、周王室衰落。

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乙個小國,加上有弒父之嫌,在諸侯中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邊境的外族又乘機入侵,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

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則以「尊王攘夷」口號團結自衛。

二、在周朝,諸侯國有對周天子納貢的義務。

西周地方**的組織,曾有「五服」、「五等」的說法。所謂「五服」,就是依據諸侯封地的遠近,分封為甸,侯,賓,要,荒五服。服就是服事天子之邦國。《荀子·正論篇》雲:

封內甸服,封外侯服,侯衛賓服,蠻夷要服,戎狄荒服。

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公尺。五百里侯服:

百里採,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諸侯。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

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三、周朝軍隊。

周王室保持了龐大的軍旅。這種軍旅,用於宿衛宗周的有六師,稱為「西六師」;在成周鎮懾東方諸侯的有八師,稱為「成周八師」。共十四師,達三萬五千人。

分封的諸侯國,都有一定的武裝力量。大國一般不超過三軍,小國也有一軍。[35]

諸侯國的軍隊,周王都能調遣,實際上也屬於整個周王朝武裝力量的一部分。[35]

西周的軍隊,名義上是由周王直接指揮和調遣,重大的征伐,周王常親自率兵出征。如果周王不親自出徵,則指派重要的卿士統率中軍,作為全軍的指揮者。

這上面說的是西周時期,但是東周時期與西周大大不如。既然如此,周王室對諸侯國的武力軍隊配置,外交還怎麼幹預呢?

四、各國爭霸。

這屬於正常情況,周天子既然不能統合各國,自然需要大國出現了,齊國管仲的「尊王攘夷」就適當的出現了。炫耀武力,爭奪土地人口,這些都是戰爭的目的。然後慢慢小國弱國被吞併,慢慢形成了七國爭雄,最後秦國一統天下。

14樓:凌亂的秋風

分封制的弊端。土地都分給諸侯了,諸侯有自治權,傭兵自重。周天子只是個擺設。用來給老百姓看的。周朝被架空了,就像西方的君主立憲。

15樓:吭吭鏗哧

管不了啊,一開始是天子手握大權,後來分各諸侯國,權慾薰心之後,人人都想稱王稱霸,各諸侯國的勢力不斷**終有威脅天子之勢。然而又不敢明目張膽地造反,名義上仍是以天子為重,事實上呢,各自居心叵測罷了~

周王朝後期失去了對諸侯國的控制,這是由哪些事件導致的?

16樓:網友

周昭王南征,塌飢結果自己落水死亡,使得周王朝的威信大幅下降。周厲王橫徵暴斂,使得周銷虛王朝不得民心。後面的虧衫燃周天子也是不思進取,於是周王朝一步步走向滅亡。

17樓:黎昕科普知識小屋

可能是因為周跡頌首天子什麼姿數事情也不幹,再加上把權力分配給了各個諸侯,諸侯又覺得自己有權利的,是可以造反的了櫻察,

18樓:蓉淼經驗之窗

是由於周王朝外邦過於興盛,而且周天子的身體一天襪虛虧不如告神一天,再加上周王朝的分封制度導致很譽陵多庸人當上了官。

春秋時期最小的諸侯國,春秋時期有哪些諸侯國

好像是甲父國之類的好幾個小國,大小都相當於現在的乙個村子,也就400人左右的乙個超級小國。畿內諸侯 如東周公,西周公。春秋時期有哪些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最小的諸侯國 春秋戰國時期最小的諸侯國是州國。古州國之都。在今湖北監利縣東。州為偃姓國,皋陶的後裔。朝斟灌國姜姓封在州邑 今山東安丘縣 建立州國,因...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實施改革變法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思路引領 生產力發展引起社會階級關係的變化 經濟基礎的變化,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改革.答案提示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迅速發展,社會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係,引起了階級關係的變化.新興地主和自耕農出現.新興的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

周代諸侯國世系表

lz好,對於你的提問,我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 夏商周三代都是實行的分封制 包括東周 分封制嚴格意義上的取消一直是到清初三藩被平定。但是一般史學家 高中教材上也如此 認為,在秦朝建立之後,分封制即被廢除,後世即便有郡國並行制 此處郡指代郡縣制及以後的地方行政制度,國是指分封的諸侯國 分封制也僅僅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