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眼裡柔情都是你。
愛裡落花水飄零。
夢裡牽手都是你。
命裡糾結無處醒。
今生君恩還不盡。
願有來生化春泥。
雁過無痕風有情。
生死兩忘江湖裡。
人前笑語花相映。
人後哭泣倩誰聽。
偏生愛的都是你。
誰錯誰對本無憑。
今生君恩還不盡。
願有來生化春泥。
雁過無痕風有情。
生死兩忘江湖裡。
但離諸有欲。旋棄愛情恩。(六根。乃眼耳鼻舌身意。但能離諸有欲。旋即棄捨愛情之恩。旋。疾也。旋句緣切。)若得無貪相。應到法王門。
川禪師曰】裙無腰。褲無口。頌曰。
似水如雲一夢身。不知此外更何親。箇中不許容他物。
今付黃梅路上人。(蘄州黃梅縣東。五祖弘忍大師。
傳法與六祖慧能。)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
疏鈔雲】佛言。若有人言如來有來有去有坐有臥。即不解佛意也。
何故。只如眾生妙性。還有來去坐臥否。
眾生亦如是。如來亦如是。行住坐臥四威儀中。
常住寂滅。若有動者。即雲不解所說義。
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疏鈔雲】如來者。來而無來。去而不去。住而不住。非動非靜。上合諸佛。下等群生一性平等。故號如來。
王日休曰】此分三言如來。皆謂真性佛也。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
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者。真佛無相。
故不可以若來若去若坐若臥形容之。若可以形容者。則是有相。
故此人不曉解我所說義也。何以故者。佛又自問何故不解我所說義乎。
乃自答雲。我所謂如來者。謂真佛也。
真佛既無形相。又遍虛空世界。豈有去來哉。
故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其言故名如來者。
謂真性自如而無所不可。凡其所現。乃隨眾生業緣而來現。
其實則遍虛空世界而未嘗有去來。此所以名之曰如來而已。而其言如來者。
亦強為之名耳。真性不可以形容故也。詳見第二分與此後分。
陳雄曰】如來現千百億化身。演真空無相法。如鏡中像。
無生滅義。故人不知其何所從來。亦不知其何所從去。
華嚴經雲。上覺無來處。去亦無所從。
清淨妙色身。神力故顯現。三昧經雲。
亦無來相。及以去相。不可思議。
六祖雲。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無住雲。身心常滅。是如來臥處。
然則來去坐臥。又孰得而輕議哉。今有人焉。
輒言如來具四威儀。所見謬甚。夫何了得如來所說真空義趣。
圓覺經著真空之說曰。雲駛(音史疾也。)月運。
舟行岸移。蓋謂月未嘗運。岸未嘗移。
真如性體。未嘗作止任滅。皆人謬見耳。
2樓:法華三昧
講真心本來面目的。你覺得什麼是自己?身體?意識心?是真正的自己嗎?明白心經就明白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也明白了世界是怎麼一回事。
《心經》的精髓是什麼
3樓:民生
《心經》的精髓是般若。
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是我們學習佛法,修學心經的目的,我們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就要像觀音菩薩一樣,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在《心經》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般若」。般若是梵語prajna的音譯。在中國漢字中,沒有任何乙個漢字可以用來代替般若,所以般若沒有翻譯。
在中國文化中,與般若意思最接近的就是智慧,但般若是超越一切智慧之上的終極智慧,乙個人一旦有了般若的智慧,就可以像佛一樣,大徹大悟,了脫生死。
學習《心經》的好處
1、悟「空」性
心經》的最關鍵的地方就是講「五蘊皆空」的道理,五蘊皆空拆分解開來,就是十二處皆空、十八界皆空。這是理解整部《心經》、或者說是理解整個大乘佛教基本思想的乙個關鍵點。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空」了,可以讓我們證悟到,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種種,都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所聚合而成的,一切事物總是處在無常變化之中的,它們的本質是「空」的。因此,我們一定要看得破,放得下,這樣心態才會從容。
破執著
心經》強調「五蘊皆空」,強調「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強調「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蘊處界,是佛教描繪的每個凡夫眾生所生活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蘊處界中,也就是說,都活在組成身心的五蘊的裡面,活在六根所認識的六境的裡面,或在認識過程中得到的六識的裡面。
心經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意思?
4樓:財經小婉早知道
1、心經的意思其實就是讓我們要看破一切的身外之物,無論是親眷、財色,名利,地位等各種的身外之物,最後都是虛幻不實的。
2、我們不能執著於假有,不要既捨不得,又放不下。只要你能看破這一點,那麼才能夠去掉參透世事的苦空無常,這樣就可以放下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執著。
3、而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種心態來對待世事,那麼我們就能以更加平和的心態來為人處世,這樣你會少一分煩惱,多乙份安然。
4、乙個人若是心中沒有閒事掛礙了,那麼你就會每天過得閒適自在,這樣你會感到日日都是好日,夜夜都是良宵。沒有了世事的牽掛,你是乙個完全自由的人,那麼你就可以過的更加灑脫,那麼煩惱什麼的自然就沒有了。
5、所有我們每個人每天要開開心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要心存感激、要有感恩的心、要對任何人都要做到禮貌相待、樂於助人、友善。
心經的含義,全文?
5樓:內蒙古恆學教育
《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唸誦的經典。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這二百六十個字,已經夠了。
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這個經,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說的空,那是斷滅空,他們誤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
今把此經判分七段,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不至誤會造業。由此斷一切苦厄,並可發大悲平等心救世,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實是開發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
6樓:宗順己城
心經註解。
可看藕益大師註解。
極其精妙。但義理玄參。
不知樓主能否讀明白。
此經功德利益。
不可思議。但至誠讀誦為事。
利益無邊。
《心經》的解釋是什麼?
7樓:生活常識百事通
《心經》是一本文字簡要,內容豐富的佛教經書,也是理事圓融,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性很強的妙文,歷來註釋很多,各出手眼,發揮妙義,有以唯識理論解釋的;有以華嚴教旨略疏的;有以天台三觀融會的;也有以般若妙旨立論的。
心經》全經260字,闡述五蘊、三科、四諦、十二因緣等概念講述自性本空的佛教義理,認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證得菩提果。該思想被認為是全部般若學說的核心,故稱《心經》。
《心經》的不同譯本在玄奘譯出前有《摩訶般若波羅蜜神咒》(舊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一卷,舊傳為鳩摩羅什譯。現存異譯本6種:
1、唐法月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唐般若、利言等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3、唐智慧輪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4、唐法成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5、敦煌發現譯本《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6、宋施護譯《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8樓:法華三昧
解釋起來話就長了,可以說乙個方向,你向這個方向思考、探索,會有所得的。
心經全篇沒有說乙個心字,全篇卻就是在說經題的「心」。這個心不是意識心,是我們的真心,是時空、萬物、生命的本來。
從相對的兩方面來說,空和有,最精華的是那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換句話說,妙明真心非空非有,隨緣現空隨緣現有。
佛門知識佩戴心經手鐲有什麼好處,佩戴心經手鐲有什麼好處
心經 是唐僧取經路上,觀世音菩薩傳授給他的,經常誦讀 心經 可以開發你的智慧型,感應神奇。佩戴心經銀鐲的好處 增長大智慧型,福報,能去除貪 嗔 痴。小學生至大學生常戴可增長記憶力,學業 事業 婚姻順利 心想事成。乙個人常常行衰運,必定心神恍惚,心經可以攝住乙個人的心神,轉而行好運。心經是正極靈能的 ...
有學問的人和沒學問的人有什麼深層區別
不同意一樓意見,學問的多少不能決定素質的高低有學問的人說的話會較多使用專業術語,相對說話方式也簡潔連貫學問少的人說話有可能話糙理不糙 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更深層的區別,也就是知識面廣與不廣的區別 在思想層面不同而已,肉體都是一樣的 意識不同 思考問題角度不同 有學問和沒有學問的人有什麼區別呢?有學問的人...
選全文科有什麼利弊,全文科可以選什麼專業
弊 文科若不能在就業前學到很有成就,前途就不太光明瞭。因為理科更好就業。建議 對文科極有興趣,極有天賦才選,或者實在對理工科太沒有興趣和天賦。全文科可以選什麼專業 全文科可以選的專業是文睜譁鬧 史 哲三類。文學類主要包括語言類 小語種 新聞傳播類 藝術類等,大概有六十多個本科專業能報考。文科生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