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洵洵說歷史
我個人覺得,如果你真的瞭解王陽明的心理學的話,那麼你就不會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是正統的儒家道統不得不說,王陽明在年輕的時候,也就是心血未有大成的時候,王陽明主要學習的就是儒家,他也一直秉承著儒家的道德。
程朱理學在他心中是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也是他一直追求的一種信仰。無論是朱熹。
還是程氏兄弟他們對於儒家正統的那種闡釋。都讓王揚名如沐春風歷史上最有名的格物。
之志,王陽明格竹其實都表現了王陽明是儒家正統。
但是每個人在成長的路上,對自己的信仰都會有懷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也都會有更正,在不斷的成長當中,在不斷的受打擊當中,在官場的氣音當中,王陽明的儒家正統思想也就在慢慢的走上一條與儒家不一樣的道路。
如果瞭解傳統文化的人都會知道儒家的傳統思想是什麼?忠君呢,在傳統的儒家文化當中,忠君的這種思想幾乎可以說是綿延了幾千年而中君也被人們看作是天理。
的一種正道迴圈,但是在王陽明的心學建立之後。
我們就會發現王陽明的心學的核心則不是存天理滅人慾,而是純人慾滅天理,雖說這樣說有些過於誇張,但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更多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而不是去遵從傳統儒家思想。
的一脈傳承。
而且如果您要是熟悉明史。
的話,你會發現王陽明的這些徒子徒孫其實對於傳統儒家的思想和傳承,根本沒有那麼在乎相徐階相張居正。
這些人在思想上,在行為上,在行動上,或多或少都屬於是心學門人。而這些人在主政一方在朝堂上獲得大權之後,他們所有的動作幾乎都不是在刻意的遵守所謂的儒家道統,而是有更多的知行合一心學的傳統核心在裡面。
內心的那份寧靜,所謂寧靜而致遠,其實就是王陽明心學當中的一種境界。
而在這種境界之上更能夠看出王陽明的世界觀,其實是與儒家的世界觀有著截然不同的一種思想上的碰撞的。也正是由於這種碰撞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同也正是由於王陽明已經脫離了儒家文化的所謂的正道,核心才讓王陽明的心學能夠流傳千年,仍然能夠讓很多偉人拜王陽明為師,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魅力。
2樓:本末終始知先後
王陽明確實繼承了純正的儒家道統。做為一代真儒其內在的充實,美富幾乎比肩復聖顏子,顏回得見至聖性天真面目,曾有言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孟子有言:人皆可為堯舜。王陽明曰:
人皆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為恥。這境界可與顏子所得之心齋比肩了。子曰力行近乎仁,而生生不息方成仁,陽明之知行合一確與孔孟的重實行一脈相承。
3樓:五靖橋
陽明心學,是純正的儒家道統。陽明心學,屬於思孟學派。陽明心學,就是孔孟之道。陽明心學,以心性之說為主。孟子是心性之說的集大成者。
4樓:網友
明代思想家王明陽的心學是在儒家發展的旁支上,他的心血是在儒家學說在和陰陽學進行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並不算純正的儒家道統。
5樓:帳號已登出
我覺得並不是的,應該是吸收了不同的學說,不是很純正,其中也有他自己的創新。
6樓:知無不談吖
對於宋明理學,史學家普遍認為它們是對傳統儒學的繼承與發展。因此,作為宋明理學中「心學」自然也不例外。
王陽明的心學在明朝很流行,王陽明心學精髓是什麼?
7樓:摩羯座的我們
王陽明心學精髓之一「心外無物」之萬物的意義由心而起。說到王陽明心學精髓,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知行合一」,但是,想要更為深刻地體會「知行合一」的內涵,顏小二還是建議各位先對「心外無物,心即理」以及「致良知」有乙個初步瞭解,再去品味「知行合一」,收穫會更大一些。
8樓:不扎褲腰帶
修心。他認為修心是修身之本,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夠奔向光明。
9樓:職場百事露露
靜下來,就可以看到美麗,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只有這樣才會正確的做事。
王陽明心學和朱熹理學的區別在**?兩者誰更能受到儒家青睞?
10樓:wut的大吳學姐
受到青睞的問題並不能一概而論,這兩種學說是有所交叉的。但區別也是很明顯的。
朱熹的學派是理學,王陽明的學派是心學。——其實把王陽明和朱熹並列是不太妥的,因為王陽明並不是心學的開創者,心學的開創者是陸九淵,號象山,世稱陸象山。我們一般是把朱熹和陸九淵並稱的。
簡而言之,儒學發展到宋朝,就產生了所謂「宋學「,宋學是和漢學相對的,相比於漢學的注重章句註釋,宋學的關注點則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辨。宋學有兩個主要流派,一是發軔於北宋二程(程頤、程顥),集大成於朱熹的理學,又稱程朱學派,乙個是產生於南宋陸九淵,後來被明朝王陽明所繼承的心學,又稱陸王學派。
這兩個學派有什麼不同呢?
從哲學的本質上來說,朱熹認為宇宙的本原就是乙個「理」,什麼是「理」呢?簡而言之,就是「道理」,太陽每天早上從東方公升起,從西方落下,這就是理;水從高處流向低處,這就是理。在朱熹看來,理是整個宇宙的前提和根本,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且如萬一河山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裡
換言之,朱熹的「理」,是一種先於宇宙存在、超脫於宇宙的事物,不因人的喜好愛惡而轉移,所以又叫「天理」。
所以,朱熹的學說才叫「理學」。因為朱熹承認有乙個獨立於人的意志的「理」存在,所以這種學說其實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
陸九淵也認為宇宙的本源是「理」,但這個理和朱熹的理不同,陸九淵的定義是「心即理也」,也就是說,陸九淵的理不是客觀存在的,它就是人的內心。用陸九淵自己的話講,就是「道未有外乎其心者」,或者說是「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在陸九淵看來,心與理是直接合而為一的,天理不在別處,就在人心當中。
所以,陸九淵的學說就叫心學,它顯然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
因為他們的認知不同,所以治學方法也不同。朱熹認為理一殊分,天理是無法直接認識的,我們人所能見到的只有具體事物,所以我們必須從研究具體事物入手,乙個乙個的窮究它們的理,最後達到對天理的認識。從方法上來講,就是從格物入手,博覽群書,最終一點一點的接近天理。
但陸九淵認為天理即人心,天理不在別處,即在我心中,因此根本沒有必要去格物,也沒有必要去讀書,只需要對自己的內心進行認識,用陸九淵自己的話講,就是「發明本心」,或者叫「求放心」,找到自己失去的那顆本心。一旦你拂去了心上的塵土,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本心,那自然而然也就認識了天理。
11樓:邂逅浪漫
朱熹認為「善」是「天理」所形成的「道心」,王陽明則認為「善」是人一旦動了慾望的意念。朱熹更能受到儒家青睞。
12樓:小長學姐
區別就是文章內容不一樣,文章核心不一樣,文章的發展不一樣,理解不一樣,傳承過程不一樣。我覺得王陽明心學可以更好的得到儒家的青睞。
13樓:吳鑫學姐
傳承的方式不同,傳承的思想不同,對於道德標準的判定方式不同,認定的模式不同,對社會的幫助不同,傳播的理念不同,這就是其中的不同之處。我個人認為王陽明心學比較接近儒家思想,所以可以受到儒家思想的肯定。
王陽明心學的良知是什麼,王陽明心學中的良知是什麼?
王守仁的所謂 致良知 則是心之本體,也就是天地萬物的最高本體。王陽明心學中的良知是什麼?這個問題已經被人討論了幾百年,這裡我介紹一種比較常見的解釋說法 良知 思想是王陽明心學體系的理論核心 良知 說起源於 孟子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 也 所不濾而知者,其良知也.在孟子那裡 良知 是一種不經後天學...
王陽明看竹子看出的道理,王陽明靜坐格竹子是怎麼回事?
有人說通過這個案例會不免有偏頗之嫌 看出了格物不是這麼格的 馬克思認識論看王陽明看竹子 認識的方法抄各有不同,儘管我們或襲許會取笑王陽明端坐數日靜觀竹子.馬克思及其夥伴聲稱自己是認識論專家 科學家 預言家 思想家等等,聲稱資本主義行將枯朽,自己的理論是科學,是真理,將橫行全球,可是今天資本主義還是活...
王陽明的心學核心思想是什麼?對現實有什麼意義
1 王陽明的心學核心思想 九淵強調 心即是理 之思想,反對程頤 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 至理 的 格物致知 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 致良知 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 理 理 全在人 心 理 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