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弦:指的是月中分謂之弦。因此有上弦(每月農曆初七初八)和下弦(每月農曆廿。
二、廿三)。
望:指的是每月十五月圓之日。望月又稱滿月。
晦:指的是每月最後一日。
朔:是當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一般指的是農曆每月的初一。
2樓:沒落煙雨
弦:月中分謂之弦。因此有上弦(每月農曆初七初八)和下弦(每月農曆廿。
二、廿三)。
望:每月十五月圓之日。
晦:每月最後一日。
朔:每月月初,又指新月。
3樓:黛妮
一、「弦望晦朔」究竟指——
弦:月中分謂之弦。因此有上弦(每月農曆初七初八)和下弦(每月農曆廿。
二、廿三)。
望:每月十五月圓之日。
晦:每月最後一日。
朔:每月月初,又指新月。
二、釋義:月繞地行,地至何處亦隨之而行。
每日行13度10分有奇,故每月有盈虧之別,陰曆每月一朔一望,月初則全晦,歷2,3日成彎形,再日見其半,再7.
8.日見其盈,至是又漸漸虧缺以至於晦。因月體無發光之本能,恆籍日光之反射而有不同,當全晦時,即月在日與地之間,日月同一經度,月之受光面不能反射於地球之上,是為「朔」,及離朔七日餘而距日90度時,日在月後,漸見其半面,是謂「上弦」。
至於月與日正對面為180度,日月又同一經度,地在日與月之間,月球之受光面完全向地球,故光圓而為「望」。離望七日許,距日亦90度,日行於月前,又僅見其半面,是謂「下弦」。至距日愈近,仍介於日與地之間,光又全晦而為朔矣。
古代朔,望,晦指哪一天
4樓:煙台吃貨
古代望是指陰曆每月十五,既望是指小月農曆十六日,大月農曆十七日,朔指每月農曆初一,晦是指農曆每月的末一天。
在古籍文獻中,對乙個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還有特定的名稱。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為「既朔」、「死魄」或「旁死魄」,三日為「哉生明」或「朏」,八日為「恆」或「上弦」,十四日「即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
二、廿三日「下弦」,最後一天為「晦」或「即朔」。
一年中還有一些特定的歲時節日,如夏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為「人日」。正月十五為「上元節」,故又稱「上元日」,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
清明節前一日為「寒食」。五月初五為「端五」、「端午」、「端陽」。而在西周早期紀日法中,既望又歸為紀日法所規定的的特定名稱。
西周早期紀日法將每月分為四份,每乙份都有其特定名稱,望朔正是其中之一。
朔和晦指哪一天
5樓:站在太陽下
「朔」指農曆每月初一,「晦」指農曆每月最後一日。
朔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此字初文始見於戰國金文,最初古人是以新月初現為一月之始。而晦最早見於《楚系簡帛》,本義是指每月的最後一天,但是後來也可以泛指黑夜。
天文觀測進步後,人們通過觀測日的視運動來計算「朔」。每月農曆初一,月球恰好執行到與太陽黃經相等的時刻,此時地面觀測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這時的月相叫「朔」,又稱新月。「晦」因為時陰曆的最後一天,這時月亮是看不見的。
此處的「日」旁是表示明暗之意,不是指「太陽」。因而「晦」也就有了「黑暗」的意思,「晦」和「黑」也是一對音義皆近的同源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