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需要老藝術家的言傳身教,青年演員的克苦學習,各級領導的重視,觀眾朋友的支援,才能將國粹發揚光大,開拓創新,傳承下去。
2樓:
溶在炎黃兒女的血液中傳承
京劇怎樣傳承下去
3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乙個老話題了,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導致中國傳統文化不斷消失,有**層面的問題 ,普通大眾也有問題,很難解決
4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西方自己的傳統文化也在不斷消失,年輕人太懶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從娃娃抓起,從下一代抓起
京劇是怎樣留傳下來的
6樓:zjc**座
京劇流傳下來就靠『口傳身授』、靠京劇自身的『藝術魅力』,吸引了廣大的人群。
當年京劇興盛之時,**有『贈票』一說?完全是自掏腰包看戲。當時京劇在清朝是鼎盛時期。
沒有現在的影視對京劇的衝擊力,因此得以有很大的傳播力。普通老百姓每個月能夠看幾場戲,真是很大的享受。閒來無事就會哼唱幾句,京劇在民間人們是追捧的,不持排斥態度。
因此有很深的民間根基。有了民間根基,才得以流傳。
如何讓京劇傳承下去?
7樓:有常
首先,我認為我們要加大對京劇的重視力度,傳承好京劇,因為重視京劇才能夠讓京劇更好地傳承;其次,我們應該將京劇的教育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因為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傳承。
8樓:e時光再燃
只需要讓更多的年輕人去接觸和學習京劇,這樣就可以有效地讓京劇傳承下去。
9樓:娛樂王可樂
京劇傳承一直在繼續,國家和京劇前輩們都在積極的發揚京劇。現在最重要的,可以多培育相應的土壤,舉行相關的賽事。吸引新生代的重視。
10樓:一顆有思想的豆子
培養京劇生存的土壤 ,提公升京劇自身的實力,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京劇。
11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最主要是有發展市場,現在流行趨勢導致大家對京劇的忽略,想要京劇繼續傳承下去,應該提供一定的發展市場。
12樓:**不羈的小野驢
京劇是國粹,但由於京劇學習的人越來越少,就像中國有很多的文化都沒有人傳承了,很多時候應該鼓勵人們去了解京劇,懂得背後的意義,這樣人們才能更喜歡京劇。
中國京劇為什麼傳承下來
13樓:憶天涯若痕
有人喜歡自然會傳承。還有現在還是有很多年輕人喜歡的。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人上傳讓大家欣賞
14樓:凱哥說劇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京劇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一項文化遺產,「京劇表達了傳統中國社會的戲劇美學理想和價值觀念,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徽班進京220周年,京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堪稱眾望所歸。」在中國戲曲浩如繁星的劇種中,京劇歷史並不悠久,但影響最大、普及最遠。
「京劇崛起,標誌著某個戲曲劇種也可以選擇某幾種嶄露頭角、走在前列的聲腔劇種,經融化提煉鍛造成自成一家的新興劇種。」
15樓:小壁虎借名字
現在快失傳了,沒市場
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京劇傳承下去嗎?
16樓:玉火花
現在京劇發展其實不是很好,受眾小,從清朝那種十分盛行的時代已經遠遠過去了。現在的年輕人不像百年前那樣,可以耳濡目染聽到看到了解到京劇的種種,有的時候,不是我們不了解,是現在的社會環境不會讓我們怎麼接觸到京劇。京劇也可以和那些綜藝節目產生聯絡,我們可以在各大平台開新節目,元素有有關於京劇的,年輕人感興趣的就可以了。
再者,人們都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所以,京劇傳承也要從娃娃抓起,所以說,我們可以讓小學初中的課程裡新開一門京劇課,盡可能的去培養孩子興趣。在未來高考中,也可以增加關於京劇的藝考生,會增加更多的家長讓孩子學習京劇的可能性。
再者,就是要創新了,因為京劇的曲目有點老套,真的是不太受現在年輕人的喜歡了,那麼就應該去創新,增加新的曲目,讓更多人了解它,喜歡它,接著,會去傳承它,這是乙個過程,在現在京劇發展局勢不好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慢慢的去改變現在京劇老套,取之精華去其糟粕。那麼,京劇就會繼續傳承下去。
17樓:麥苗在成長
讓京劇出現在課本中,孩子們從小接觸到京劇,了解了京劇的魅力,他們就會愛上京劇並且願意去學京劇。
18樓:公尺朵天蠍
那就要讓幼兒園的孩子學習京劇,從小培養。
19樓:
只要一直有少數學京劇的人就好了,國家要出台政策保護吧。
20樓:l孤來獨往
各個村莊現在基本都有戲台子 這說明戲曲不會消亡 可以讓各村出資把戲曲名家帶到村子裡日常排練 天天練 企業家名人可以出資捐款助推發展 在戲班子裡練不如到戲台子上練 村村練 天天練 再不練將來的戲台子必然被 麻將國粹所替代 戲台子也許就成了麻將館了
21樓:追求成就美好
我認為讓京劇傳承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京劇當中注入現代流行元素在裡面。因為只有跟隨著社會的步伐,不斷的推陳出新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
22樓:女生心事
可以大力的培養一些會唱京劇的人才,並且去推廣京劇,多舉辦一些京劇活動,並且要推陳出新。
23樓:做最好的
可以通過網路和建立京劇學校,將京劇向更多的人傳播。
24樓:蘭周拉麵
個人覺得還是要從小培養吧,耳濡目染。教學是非常重要的,80,90,00後對於京劇了解甚少,想要改變很難了。
25樓:mumu說生活
開辦京劇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京劇的魅力。
中國京劇為什麼傳承下來 急急急急
26樓:乖顯裙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京劇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更是一項文化遺產,「京劇表達了傳統中國社會的戲劇美學理想和價值觀念,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徽班進京220周年,京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堪稱眾望所歸。」在中國戲曲浩如繁星的劇種中,京劇歷史並不悠久,但影響最大、普及最遠。
「京劇崛起,標誌著某個戲曲劇種也可以選擇某幾種嶄露頭角、走在前列的聲腔劇種,經融化提煉鍛造成自成一家的新興劇種。」
27樓:雨落蕉窗
為什麼傳承?
我覺得藝術形式能傳承主要還是因為它有人看 有人喜歡 傳承主要還是靠的民間的
京劇怎麼形成的?
28樓: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2023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
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
集唱(歌唱)、念(唸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淨(男人)、醜(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形成與傳播: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囉囉腔和其他一些雜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乙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
"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釐"。
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乾隆、嘉慶年間,北京文物薈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各劇種藝人麇集。北京舞台崑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對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於"合京秦二腔"。
當時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揚州畫舫錄》),徽班發揚其博採眾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崑腔劇目(還排演了崑腔大戲《桃花扇》)及其舞台藝術體制,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藝術特色,是它能夠在爭衡中取勝的主要原因。在聲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黃調以新聲奪人而外,它"聯絡五方之音,合為一致"(《日下看花記》);在劇目方面,題材廣闊,形式多樣;在表演方面,純樸真切,行當齊全文武兼重,因此適合廣大觀眾的欣賞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據《夢華瑣簿》載,四大徽班"各擅勝場"。三慶以"軸子"取勝(連日接演新戲),四喜以"曲子"取勝(善唱崑曲),和春以"把子"取勝(善演武戲),春台以"孩子"取勝(以童伶為號召)。在藝術和經營上備有側重點,能夠發揮專長,取得較快進展。
至道光後期,徽班已在北京佔據優勢。《夢華瑣簿》說:"今樂部皖人最多,吳人亞之,蜀人絕無知名者矣。
"又說:"戲莊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
"徽班成長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它向京劇擅變的過程。這一嬗變的完成,主要標誌為徽漢合流和皮黃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為主的板腔體唱腔**體系,使唱念做打表演體系逐步完善。最早隨同徽班進京的漢調演員是公尺應先(又名公尺喜子),湖北崇陽人(一說安徽人),生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約於嘉慶年間加入春台徽班進京演唱,演正生,擅紅生戲,聲望極隆(見《夢華瑣簿》及李登齊《常談叢錄》)。
被視為著名漢調演員余三勝的先驅(當時曲藝唱詞有"亞賽當年公尺應先"之句)。道光年間(1821-1849),漢調演員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漸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貴、李六。粟海庵居士《燕臺鴻爪集》(約作於道光十二年以前)說:
"京師尚楚調。樂工中如王洪貴、李六善為新聲稱於時。"楚調即漢調,也就是西皮調。
可見當時北京已流行西皮調,王洪貴、李六"善為新聲",又推動了西皮調的革新發展。在徽、漢演員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實現了西皮與二黃兩種腔調的交融。開始不同的劇目,根據不同的**,分別唱西皮或二黃;後來,有些戲就兼唱西皮和二黃,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黃,後轉西皮,並能相互協調,渾然一體。
《羅成叫關》(源出徽調《淤泥河》)就是乙個例子。聲韻方面,形成"中州韻、湖廣音"的格律,字聲間雜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兩種四聲調值,分別尖團字音,按照"十三轍"押韻。二黃的伴奏樂器,幾經反覆,終於在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廢笛,而與西皮統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時仍按徽班傳統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戲大量湧現,徽班中皮黃並奏習以為常。據刊於道光二十五年的楊靜亭《都門紀略》載,三慶班程長庚、四喜班張二奎、春台班余三勝和李
六、和春班王洪貴等常演的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定軍山》、《擊鼓罵曹》、《掃雪打碗》等,與嗣後京劇舞台常見的傳統劇目已大體相同,徽班向京劇的擅變到此已基本完成(雖然當時還不稱京劇)。另一種說法,認為譚鑫培成名後(19世紀末、20世紀初)京劇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時皮黃戲從**、表演,到唱念的字音、聲韻,才具備了嚴格的規範;而在此以前,即程長庚時代,仍屬徽調範疇。
同治六年(1867),京劇傳到上海。新建的滿庭芳戲園從天津約來京班,受到觀眾歡迎。同年,丹桂茶園通過北京的三慶班,又約來大批著名京劇演員,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潤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馮三喜(馮子和之父)等。
他們都在上海落戶,成為以上海為中心的南派京劇世家。嗣後,更多的京角陸續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孫菊仙、楊月樓、孫春恆、黃月山、李春來、劉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際雲(想九霄)等,從而使上海成為與北京並立的另乙個京劇中心。
在這之前,約在咸豐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劇進上海後,也出現了京徽同台、京崑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這對南方京劇特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班傑出演員王鴻壽(三麻子)到滬後,經常參加京班演出,並把一些徽調劇目如《徐策跑城》、《掃松下書》、《雪擁藍關》等帶進了京班,把徽調的主要腔調之一"高撥子"納入到京劇**裡,還把徽班的某些紅生戲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劇中。這對擴大京劇上演劇目和豐富舞台藝術起了一定作用。此外,梆子藝人田際雲在上海的藝術活動,對南派京劇的發展也有所影響。
他的"燈彩戲"《鬥牛宮》等,實為後來"機關佈景連台本戲"的濫筋。從光緒五年(1879)起,譚鑫培六次到滬,後來梅蘭芳等名演員也經常到滬演出,促進了北派、南派京劇交流,加速了京劇藝術的發展。
京劇在進入上海之前,即咸豐十年(1860)之後,隨商旅往來及戲班的流動演出,很快傳播到全國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圍的河北一帶為京劇最早的傳播地區之一。道光末年,余三勝即在天津活動(他和他父親死後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員劉趕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動,後來才到北京"下海"。
老生演員孫菊仙也曾經是夭津的票友。山東是徽班進出北京的必經之地,山東幫商人又是北京經濟活動的重要力量,因而山東很早就有京劇演出。曲阜孔府早在乾隆時就有安徽藝人入府演戲。
京劇的較早流布地區還有安徽、湖北和東北三省。至20世紀初,南至閩、粵,東至浙江,北至黑龍江,西至雲南,都有京劇活動。抗日戰爭期間,京劇在四川、陝西、貴州、廣西等地也有了較大發展。
2023年,梅蘭芳率劇團赴日本演出,京劇藝術首次向海外傳播;2023年,他再度率劇團到日本演出,2023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組成的劇組到美國訪問演出,取得很大成功。2023年,他應邀去歐洲訪問,在蘇聯演出,受到歐洲戲劇界的重視。此後,世界各地把京劇看成中國的演劇學派。
什麼是京劇,以及中國最早的京劇
拉他去思路jj路pk 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 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 榜首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 四喜 春台 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 秦...
京劇臉譜是有什麼發展而來的,京劇是由什麼劇種發展而來的?
京劇臉譜起源於生活。每個人面部器官的形狀 輪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規律,面部肌肉的紋理與人物的年齡 生理 經歷 生活的自然條件也都有密切關係,所以京劇臉譜的勾繪是以生活為依據,也是生活的概括。如生活中常說的人的臉色,曬得漆黑 嚇得煞白 臊得通紅 病得焦黃等,既是劇中人物心理活動 精神狀態的揭示...
京劇人物中哪些是紅鬍子的,京劇中誰是紅鬍子?
戲曲行當分為生 旦 淨 醜四大行當。淨就是花臉,其中文淨都掛黑鬍子,如包拯 曹操 武淨都掛紅鬍子,如竇爾敦 單雄信等。竇爾敦 孟良 單雄信 馬武 焦贊 鍾馗 武角很多都是紅鬍子 單雄信,程咬金,竇爾敦。馬武,孫權.判官,京劇中誰是紅鬍子?髯口 又稱 口麵 傳統戲曲中老年角色戴的 鬍鬚 分黑 白 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