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寫了眺望遠山時所見到的景色,詩人用一「生」字寫雲霞,賦予其動態,用一「逐」字寫陽光,彷彿陽光有意地追逐著清澈曲折的溪流。把無生命的雲霞陽光寫得有知有情,詩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
「蟬噪」、「鳥鳴」使籠罩著若耶。
山林的寂靜顯得更為深沉。「蟬噪」二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被譽為「文外獨絕」。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被後世傳為絕唱。王籍此聯句,是他踏訪若耶溪時,感受山中噪與靜、鳴與幽的對立統一之神出妙語。王籍以「蟬噪」襯托「林靜」,用「鳥鳴」顯現「山幽」,動中寫靜,充滿生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使獨具匠心的文學構思與充滿哲理的人生思辨———統貫一體。
同時,在幽深的山林之中,「蟬噪」、「鳥鳴」,可令人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大自然的靜謐和諧與深遠;鳥語清脆啁啾的音韻和鳴唱,正是大自然幽深性格的真實展現。
2樓:自然啊
蟬的聲音越加的大,而森林變越加的寂靜;鳥鳴叫得越加的大聲,而山谷便越加的幽靜。以動襯靜,「噪」「鳴」都是為了襯托出森林或是山谷的幽靜
3樓:流夜隨風
出自南朝梁·王籍的《入若邪溪》
意思就是說蟬鳴聲更顯得林間的寧靜,鳥的叫聲凸顯出山間的幽深。
詩中的動與靜在生活中是相對立的,但在藝術作品中有時卻相輔相成。這裡是遠離塵世、人跡罕至之地,對厭煩了塵世紛擾的人來說,顯然有著無比的幽靜。但是,山林如果真的沉寂無聲,那只會使人覺得死氣沉沉。
而這兩句寫山林之幽靜,卻不失大自然生動活潑的情趣。這樣的描寫也是反襯的典型手法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思
4樓:柏影
【解釋】蟬聲高唱,樹林卻顯得格外寧靜;鳥鳴聲聲,深山裡倒比往常更清幽。
【出處】南北朝的王籍的《入若耶溪》。
【原詩】
《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唸,長年悲倦遊。
【譯文】
我駕著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閒地遊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蕩悠。
晚霞從遠處背陽的山頭公升起,陽光照耀著蜿蜒曲折的水流。
蟬聲高唱,樹林卻顯得格外寧靜;鳥鳴聲聲,深山裡倒比往常更清幽。
這地方讓我生了歸隱之心,我因多年來厭倦仕途卻沒有歸隱而悲傷起來。
【賞析】
若耶溪在會稽若耶山下,景色佳麗。這首詩是王籍遊若耶溪時創作的,它使人感受到若耶溪的深
幽清淨,同時也達到了「動中間靜意」的美學效果。
開頭兩句寫詩人乘小船入溪遊玩,用一「何」字寫出滿懷的喜悅之情,用「悠悠」一詞寫
出「空水」寥遠之態,極有情致。三四句寫眺望遠山時所見到的景色,詩人用一「生」字寫雲
霞,賦予其動態,用一「逐」字寫陽光,彷彿陽光有意地追逐著清澈曲折的溪流。把無生命的雲
霞陽光寫得有知有情,詩意盎然。五六句用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
「蟬噪」、「鳥鳴」使籠罩著若耶,山林的寂靜顯得更為深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二句
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被譽為「文外獨絕」。像唐代王維的「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杜甫
的「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聲響來襯托一種靜的境界,而這種表現手法正是
王籍的首創。
最後兩句寫詩人面對林泉美景,不禁厭倦宦遊,產生歸隱之意。全詩因景啟情而抒懷,十分自然和
諧。此詩文辭清婉,音律諧美,創造出一種幽靜恬淡的藝術境界。本詩寫作者泛舟若耶溪的所見所
聞,並於含長久長久羈留他鄉的思歸之念。
5樓:犁芷若
幽深。〔賞析〕動與靜在生活中是相對立的,但在藝術作品中有時卻相輔相成。這裡是遠離塵世、人跡罕至之地,對厭煩了塵世紛擾的人來說,顯然有著無比的幽靜。
但是,山林如果真的沉寂無聲,那只會使人覺得死氣沉沉。而這兩句寫山林之幽靜,卻不失大自然生動活潑的情趣。因而,當時成為傳誦一時的名句。
據載,梁簡文帝、梁元帝曾反覆諷詠此聯,認為不可復得。宋人王安石也愛此詩,但卻有意做了反而文章,說是「一鳥不鳴山更幽」,真是見仁見智。
〔原作〕艙舶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軸,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唸,長年悲遠遊。
6樓:a不知道
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今譯〕蟬噪陣陣,林間愈見寂靜;鳥鳴聲聲,山中更覺幽深。
〔賞析〕動與靜在生活中是相對立的,但在藝術作品中有時卻相輔相成。這裡是遠離塵世、人跡罕至之地,對厭煩了塵世紛擾的人來說,顯然有著無比的幽靜。但是,山林如果真的沉寂無聲,那只會使人覺得死氣沉沉。
而這兩句寫山林之幽靜,卻不失大自然生動活潑的情趣。因而,當時成為傳誦一時的名句。據載,梁簡文帝、梁元帝曾反覆諷詠此聯,認為不可復得。
宋人王安石也愛此詩,但卻有意做了反而文章,說是「一鳥不鳴山更幽」,真是見仁見智。
請勿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