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最強大腦花
從以出生門第為標準,改為以才能為標準。管仲改革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讚」 (助理)。
管仲提出的用人原則是:「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任命一切**時,都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面的政績。
此外,他還總結出一套對於各級**實行獎懲的具體辦法。
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公升,直至公升為上卿助理。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這一制度成為日後科舉制度的雛形。
2樓:匿名使用者
在政治方面,管仲特別強調建立一套嚴格考核、任命和提拔各級官吏的辦法。古人云:「聖人治吏而不治民。
」管仲主張,在官吏的任命與管理上,要「以勞受祿」、「受祿不過其功」,「故明主之治也,明分職而課功勞」、「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他還激烈地批評以下三種不良現象:「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
」他認為這三種現象都是國家的大患、動亂的根源。
管仲整頓行政管理:「叄其國而伍其鄙」。所謂「叄其國」,就是將國劃分為21鄉,士居15鄉,工居3鄉,商居3鄉,分設3官管理。
所謂「伍其鄙」,就是將鄙野(國都之外的廣大地區)分為5屬,設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屬下有縣、鄉、卒、邑4級,分別設立縣帥、鄉帥、卒帥、司官管理。整頓行政系統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他提出的用人原則是:「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臨事不信於民者,則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任命一切**時,都必須根據其實際的政績,特別是要有取信於民的真實政績,而不是虛假的、表面的政績。
此外,他還總結出一套對於各級**實行獎懲的具體辦法。
國中「慈孝」、「聰慧」、「拳勇」出眾者,由鄉長推薦試用,稱職的委任為吏,任用稱職的又可以晉公升,直至公升為上卿助理。選賢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人才**,這一制度成為日後科舉制度的雛形。
管仲改革的主要內容
3樓:最強大腦花
管仲改革
改革背景:
齊桓公即位,齊國國勢衰微,經濟困難;而桓公欲圖霸,想有一些作為,拜管仲為相。
改革內容:
行政方面: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鄉,共二十乙個鄉。十五個士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
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制訂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
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
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師。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
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匯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經濟方面:
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稅收政策,就是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徵收多少不等的賦稅。這樣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還規定了視年成豐歉而「衰徵」的政策,《管子?
大匡》記載,當時的齊國**規定每兩年收稅一次,豐年收十分之三,中等年收十分之二,下等年收十分之一,荒年不收,待飢荒緩解後再收。
以農為本,大力促進農業生產。實行「均地分力、與民分貨」, 即把公田的土地,經折算分配給農民,實行一家一戶的個體經營;勞動者與土地所有者按一定比例分別獲得土地收益,變勞役地租為分成制實物地租。同時,禁止奢侈品生產,穩定農民心理;以農為主,多種經營;注重土地管理和森林保護;獎勵致富能手,重視農業科技。
在以農為本的基礎上,本末並舉。管仲結合齊國實際,大力發展手工業和商業,從而使得齊國的經濟在列國中獨樹一幟,呈現出工商型經濟的鮮明特色。其中,最重要、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工商業政策是「官山海」——推行國家鹽鐵專賣制度。
在食鹽方面,首先齊國**明確其屬於國有;然後在食鹽生產上實行官督民產,規定百姓在特定時間、特定地域煮鹽;最後齊國**設定鹽官,統一收購、統一運輸、統一銷售。在鐵方面,還是首先明確鐵礦資源國有;然後實行官督民營,「三七」分成制。國家把鐵礦開採交給百性承包,並根據產值按三七比例分取利潤;最後在銷售上,**運用輕重之術,控制其**。
實行「輕重之術」,積財通貨,設「輕重九府」,觀察年景豐歉,人民的需求,來收散糧食和物品。提出了欲取必予、取之有度、取之無形的思想。認為要順應民心,因民眾所好而予之,然後,民眾才會有相應的回報,這就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比竭澤而漁式、殺雞取卵式的搜刮要好得多;認為國家取之於民要有所節制,要合理適度,即「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於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要「薄稅斂,毋苛於民」。
軍事方面:軍隊方面,管仲強調寓兵於農,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十軌為一里,每里設裡有司。
四里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鄉良人,主管鄉的軍令。戰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
一裡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里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二千人,二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
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於三人就是元帥。這樣把保甲制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於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同時又規定全國百姓不准隨意遷徙。人們之間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只要聽到聲音就辨別出是敵我;白天作戰,只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為了解決軍隊的**,規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來贖罪。
犯重罪,可用甲與車戟贖罪。犯輕罪,可以用值與車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銅鐵贖罪。
這樣可補充軍隊的裝備不足。
改革導致的結果:
改革讓齊國的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強大起來,實現了國強民富。讓齊國衰微的國勢迅速上公升,為齊桓公的圖霸和齊國以後長期的大國地位奠定了基礎。
分析:改革的成功,基於君主圖霸的雄心、對改革的大力支援。選擇管仲作為改革執行者,確是合適人選。
管仲出生低微,對社會底層有較為深刻的體會和了解,同時市井出生的他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一切從實效出發。同時,管仲的改革措施對後世有大量可以思考回味之處,如管仲雖重農卻並不抑商,做過小販的他可能深知工商業的用處。再比如藏富於民和寓兵於民的策略,的確是很高明,足以讓後世統治者作為參考。
4樓:匿名使用者
內容:「相地而衰徵」,就是把田地按土質好壞,產量多少分為若干等級,按等級高低,徵取數量不等的實物稅,從而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客觀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這些實際上都是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作內政而寓軍令」,就是把居民的組織和軍隊的編制統一起來;士農工商分居,職業世代相傳,保證了社會生產,也避免人們因謀職業而使社會動盪不安。
管仲的變法,雖然使齊國迅速發展,國力強盛,外交策略也相當成功,恩威並用,各國諸侯都尊重齊國,使齊桓公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乙個霸主。但整體而言,這些改革主要是針對經濟基礎方面的,沒有觸及到上層建築(政治制度),舊的的世卿世祿制仍然發揮作用,改革具有不徹底性。 原因是管仲代表的是奴隸主階級
商鞅的變法,由於得到秦孝公的有力支援,在秦國進行了大的改革,從此法家思想就一直成了佔統治地位的思想,但是嚴酷的刑法,特別是商鞅開創的「焚書禁遊說」的高壓政策,對我國古代文化也是一種摧殘,雖然後來商鞅被殺,但變法的結果已經在秦國生根發芽,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
5樓:天空
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建立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經過很長時間的改革,齊國國富兵強。
6樓:冰若惜然
齊桓公當政後,任用管仲為相。在齊桓公的支援下,改革內政(政治改革),發展生產,因地制宜,大開鐵礦,發展魚鹽業,組成了三萬人的常備軍(軍事改革).
7樓:杏花飛舞
管仲——管仲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讚」(助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
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
8樓:匿名使用者
一,君不霸王,社稷不定。
二,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三,相地衰徵、關市不徵。
四,三選上記、舉賢任能。
五,反其侵地、四鄰大親。
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9樓:血色龍捲風
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人才的壟斷
10樓:
科舉制度創立之前,中國的選官制度是無需經過考試的,在原始社會採取禪讓制度,西周時期實行世襲制,漢實行察舉制,到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度,然而薦舉的制度使得察舉大權都把握在一部分地方鄉紳豪門望族手中,產生了不公正現象。因此,在隋煬帝即位後,公元605年,創辦進士科,所有士子需統一考試,步入仕途。因此,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使得選拔更具公正性,並且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發展,科考成為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徑,考生必須通過考試才能做官,出現「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現象。
也正是因為科舉考試,**文化素質大大提高,由於接受的皆是儒學思想,也便於統治者統治,有利於政局穩定。
「管仲相桓公」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事情?他採取的措施有那些?
1.管仲改革發生在什麼時候,在位君主是誰,內容是什麼,有何影響? 5
11樓:追風尋跡
管仲改革發生在春秋時期,在位君主是齊桓公,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1、政事方面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並劃分各級**的職權範圍,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不然處以刑罰。2、軍事方面實行軍政合
一、兵民合一的制度。3、經濟方面採取通過減少稅收增加人口生育水平的措施,從而提高齊國的總體人口數量。對商業特別是鹽商加以重稅,以補足稅收的差異。
並實行了糧食,「准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搶奪窮人的糧食,進一步限制貧富的差距。也間接承認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並且還保障了私田農的生產利潤。 管仲改革的實質,是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通過以上三方面的改革使齊國國力有了很大的提公升,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繼而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遏制了夷狄入侵的趨勢,解除了華夏文明的一次危機,其中的改革政策為後世的許多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借鑑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化的表現有哪些。管仲改革的內容和作用是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化表現 經濟上奴隸社會的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出現 政治上分封制崩潰,諸侯爭霸,各國變法運動,封建制度確立 思想文化上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民族關係上民族融合得到加強。管仲春秋時期在齊國財政危機的背景下實行改革實質 廢除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1.行政 士農工商分居,職業世代相傳,...
概括指出西方代議制民主是怎樣確立的
確立 通過資產階級的革命或鬥爭,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 通過頒布憲法或法律檔案的方式確立代議制的民主政治。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西方代議制民主是怎樣確立的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哪乙個統治階級,只要實行民主政治,都普遍採取代議制的形式,只是具體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議機構的設定上,有的資本...
材料二反映了什麼歷史事件據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包括 1 為田開阡陌封疆 廢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內有,允許土地買賣。容這一舉措,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提高了他們發展農業的積極性。2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鼓勵農民努力耕織,生產粟帛多的,可以受到獎勵,免除搖役 限制工商業,凡棄農從商或不事勞作者,全家要被罰做官奴。這一措施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