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游牧民族週期性南下的現象,歷史上有哪些解釋

2022-03-07 14:25:11 字數 3535 閱讀 4782

1樓:匿名使用者

在組成自然環境的諸要素中,氣候是個經常變動的因子,氣候的變化決定了農業生產的豐歉,而農業是農業社會的經濟命脈,它的變化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從中國歷史上看,氣候的變遷,往往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逐鹿中原最直接的原因。

中國近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存在著明顯的週期性,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出現。

與這種溫暖期與寒冷期交替出現相對應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小規模的犯邊和大規模的南下逐鹿中原的交替。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區域性或全國性政權多出現在寒冷期。在溫暖期,氣溫較高,降水豐沛,有利於農業生產,整個社會經濟比較繁榮,政治穩定,北方游牧民族既沒有大規模南下的必要,又沒有大規模南下的可能。

而在氣候寒冷期,氣溫要比溫暖期低1℃~2℃,降水明顯減少,溫帶草原要向南移動200千公尺左右,北方游牧民族為了生存,必然隨草原的南移而大規模南下。乾冷的氣候也使漢族的種植業遭到破壞,常常是赤野千里,顆粒無收,加上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漢族內部戰亂烽起,大大降低了抗禦游牧民族南下的能力,使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成為現實。

後果:1。首先,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多數以戰爭方式進行,無疑對中原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對中原地區社會和生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的倒退.

2。另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然統治了漢族,但是由於其文明落後,不得不採用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最終被"漢化".客觀上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往,使得民族融合加速進行.

2樓:趙半仙人

1.環境因素,因為草原資源貧瘠,尋找資源。

2.為了財富,人之天性。

3.享受征服欲。

3樓:

原因 氣候變冷 草場荒蕪 牛羊凍餓而死 人類無法生存 隨之向南遷徙 與中原發生衝突

結果 或胜或敗 但都被中原人同化

4樓:一夜孤夢不對月

目的很簡單,就是財富。游牧民族對於土地並不十分看重,並不是為了佔據大片的土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為了掠奪財富。

後果:對生產力造成很大的破壞;給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文化交融。

5樓:東野狂客

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基本一樣:領土、人口、資源後果談不上,它使中原一些古城受戰亂之火,一些文物就此流失,殺戮百姓不過他促進了中原和異族的文化交流,為中國實現大一統功不可沒,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就是乙個很好的例子

6樓:王來娛樂整個世界

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因基本一樣:領土、人口、資源

不過有些成功了,比如鮮卑、女真、蒙古組都曾經通知中國北方,甚至中國全境,為了更好的統治,不得不學習中原漢族的文化

但是大多數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大多被抵擋在長城以外!即使進入中原,也是曇花一現:比如匈奴!

7樓:匿名使用者

後果是:他們中的一些民族逐步融入了民族大融合的浪潮中,成為後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組成部分;同時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一些游牧民族學習到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文明客觀上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在南下的過程中,由於一些少數民族採用盲目的燒殺擄掠政策,也客觀上破壞了當地的生產力。

論述中國古代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南進的週期性原因及其影響

氣候一冷,游牧民族就南下,中原馬上大亂,是為什麼

8樓:墼餮魍薅

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區域性或全國性政權多出現在寒冷期。在溫暖期,氣溫較高,降水豐沛,有利於農業生產,整個社會經濟比較繁榮,政治穩定,北方游牧民族既沒有大規模南下的必要,又沒有大規模南下的可能。而在氣候寒冷期,氣溫要比溫暖期低1℃~2℃,降水明顯減少,溫帶草原要向南移動200千公尺左右,北方游牧民族為了生存,必然隨草原的南移而大規模南下。

乾冷的氣候也使漢族的種植業遭到破壞,常常是赤野千里,顆粒無收,加上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漢族內部戰亂烽起,大大降低了抗禦游牧民族南下的能力,使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成為現實。

9樓:忘記密嗎

在組成自然環境的諸要素中,氣候是個經常變動的因子,氣候的變化決定了農業生產的豐歉,而農業是農業社會的經濟命脈,它的變化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從中國歷史上看,氣候的變遷,往往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逐鹿中原最直接的原因。

中國近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存在著明顯的週期性,寒冷期與溫暖期交替出現。

與這種溫暖期與寒冷期交替出現相對應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小規模的犯邊和大規模的南下逐鹿中原的交替。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區域性或全國性政權多出現在寒冷期。在溫暖期,氣溫較高,降水豐沛,有利於農業生產,整個社會經濟比較繁榮,政治穩定,北方游牧民族既沒有大規模南下的必要,又沒有大規模南下的可能。

而在氣候寒冷期,氣溫要比溫暖期低1℃~2℃,降水明顯減少,溫帶草原要向南移動200千公尺左右,北方游牧民族為了生存,必然隨草原的南移而大規模南下。乾冷的氣候也使漢族的種植業遭到破壞,常常是赤野千里,顆粒無收,加上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漢族內部戰亂烽起,大大降低了抗禦游牧民族南下的能力,使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成為現實。

後果:1。首先,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多數以戰爭方式進行,無疑對中原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對中原地區社會和生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是文明的倒退.

2。另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然統治了漢族,但是由於其文明落後,不得不採用漢族的先進生產方式,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最終被"漢化".客觀上進一步促進了民族交往,使得民族融合加速進行.

追問除了氣候,還有別的原因嗎?

回答1. 中原文明(漢民族)的強大吸引力,漢民族文明發達,農業生產,定居生活,文明進步,對游牧生活,文化落後的少數民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2. 中原地區政治的四分五裂給少數民族的南下黃河流域提供了良好的機會。自從西晉王朝滅亡後(316年),北方就陷入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

政治上的不統一,給了各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移民的好時機。

3. 中原戰亂,大量漢族百姓紛紛移民政治安定的南方,所以中原地方人煙稀少,客觀上讓少數民族也得以填補地域真空。

4. 各個少數民族政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斷的擴大土地,增加人口,所以除了戰爭掠奪對手的土地和人口外,也通過改變政治策略,比如鼓勵北方草原的本民族或者其他民族人口移民到本國,從而增強實力。一些優惠政策,比如鼓勵墾荒,減免稅收等等,的確使得不少少數民族放棄游牧生活,融入中原生活,並經過幾百年的大融合(317到589年),成為漢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歷史上游牧民族不斷南下,但為什麼還是越來越多

歷史上七個南下入侵的游牧民族,如今還有誰存在,誰最強大

10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只有蒙古族和滿族(女真族)還存在,其中以蒙古族較為強大。

11樓:中原小象

當然只有蒙古族和滿族還存在,不過蒙古族一直認為,他們和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一脈相承。

游牧民族為什麼總是南下

12樓:匿名使用者

在組成自然環境的諸要素中,氣候是個經常變動的因子,氣候的變化決定了農業生產的豐歉,而農業是農業社會的經濟命脈,它的變化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從中國歷史上看,氣候的變遷,往往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逐鹿中原最直接的原因。

為什麼古代有些游牧民族社會對於寡婦再嫁難以容忍的

對寡婦再嫁來難以容忍的往往是源 飽受封建禮教薰陶和 的中原漢族,從沒聽過游牧民族不允 許寡婦再嫁的。恰恰相反,倒是聽說有不少游牧民族的可敦 王后 嫁過好幾次的。成吉思汗的老婆被搶走,連兒子都懷上了,人家把老婆搶回來後,連帶敵人的兒子都當成自己的養。還有韃靼的可敦,瓦剌的可敦,都有過嫁過好幾任首領的紀...

為什麼在某種情況下,農耕民族打不過游牧民族

因為游牧民族有他們自身的優勢所在,所以農耕民族打不過他們。首先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性比農耕民族更加自由。游牧民族不像農耕民族一樣一生都只能守著一片土地,只能靠土地收成來存活。他們平日裡除了放牧牛羊等家畜,還會飼養一些馬匹以供打獵。除此之外,游牧民族也不像農耕民族一樣會定居在某乙個地方,他們會隨著牛羊適...

秦國立國之初和漢朝建立之初都面臨游牧民族的侵擾和威脅?為何秦國和漢朝同化游牧民族的政策上有很大不同

秦朝能橫掃六國一統天下,足可見其實力之強,漢朝剛立國什麼都沒有怎麼跟匈奴打?如果不是漢文帝漢景帝修生養息積累資源,如果不是得了衛青霍去病兩名大將,估計漢武帝時代還是打不過匈奴。秦國是擊退與漢朝是將之滅亡,擊退與滅亡有可比性?猜測匈奴人沒有發揮騎兵運動戰的優勢,集中兵力與秦軍死磕,主力決戰當然佔不到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