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大氣層緊貼地面。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2樓:hzq秋水
大氣層(atmosphere),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
大氣層又稱大氣圈,是因重力關係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離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氣體,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乙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這些混合氣體被稱為空氣,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
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範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範圍內,根據大氣溫度垂直分布和運動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氣層、增溫層等。大氣層保護地表避免太陽輻射直接照射,尤其是紫外線;也可以減少一天當中極端溫差的出現。
大氣層離地面有多少公尺?
3樓:叫那個不知道
大氣層緊貼地面。
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氣象科學上根據
大氣在不同高度上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一般把大氣層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暖層和逸散層.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①對流層:
從地表到8至15公里高度範圍內稱為對流層。對流層的厚度隨地區和季節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赤道附近約為15公里,在高緯度和中緯度地區為8~12公里。
②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至55公里高度範圍內稱為平流層。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臭氧層就包括在平流層內,臭氧量從對流層頂開始增加,至22~25公里處達到極大值,然後減少,到平流層頂就微乎其微了。
③中層:
平流層頂至85公里範圍內稱為中層,也稱中間層。
④暖層:
中層頂至800公里範圍內稱為暖層,也稱電離層。這一層空氣密度很小,氣體在宇宙射線作用下處於電離狀態。
⑤逸散層:
暖層頂以上的大氣統稱為逸散層,也稱外層。該層大氣極為稀薄,氣溫高,分子運動速度快,有的高速運動的粒子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而逃逸到太空中去,所以稱為逸散層。
擴充套件資料
大氣層(atmosphere),氣象學專業術語,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佔78.1%;氧氣佔20.
9%;氬氣佔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
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公尺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地球大氣圈的成分和各組分的分壓有著極其複雜的演化過程。地球不同於金星和火星。金星的質量近於地球,由於距太陽較近,表面溫度高,內部除氣所產生的水蒸氣不能在表面凝結成水圈,co2、so2、h2s、no、no2等積累滯留在大氣圈內形成稠密的co2大氣圈。
火星距太陽較地球遠,表面溫度低,加之質量較小,氣體易於逃逸,火星內部除氣過程釋出的氣體,不能凝結成水體,只能形成極稀薄的co2大氣圈。
地球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具有協調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地球內部除氣作用釋出的主要氣體為水蒸氣、co2、co、hcl、ci2、hf、hbr、h2s、s、so2、n2、h2、h、o2、ch4、nh3和稀有氣體等。
參考資料
4樓:匿名使用者
大氣層,氣象學專業術語,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公尺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
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公尺。
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公尺。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
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公尺,這裡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
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公尺,最突出的特徵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公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參考資料
5樓:手機使用者
對流層 11公里
平流層 80公里
電離層 800~1000公里
擴充套件層 3000公里
大氣層離地面有多少公里
6樓:匿名使用者
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地球大氣層:簡單的說,環繞在地球周圍的空氣,叫大氣層。大氣圈的範圍很廣,從地面一直伸展到遙遠的太空。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
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層大氣層,空氣的移動是以上公升氣流和下降氣流為主的對流運動,叫做「對流層」。它的厚度不一, 其厚度在地球兩極上空為8公里,在赤道上空為17公里,是大氣中最稠密的一層。
7樓:木頭木魚
地球上的大氣層會一直延伸到星際空間,從地面到真空地帶,這個距離很大,比地球的半徑要大的多,大氣層的厚度約1000公里,就是電離層之內的部分。
地球的大氣層中,主要成分有氮氣和氧氣,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惰性氣體和水蒸氣。大氣層的密度隨高度而減小,也就是說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隨高度不同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由此可以分為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和電離層等,其中對流層對地球影響最大,因為天氣現象主要發生在這個層內,而我們平時坐的飛機主要在平流層內飛行。
從廣義上來說,地球的大氣層其實非常厚,其厚度可能要比地球半徑還大。根據高度的不同,地球大氣層可以分為很多層。
8樓:
最低是8公里左右。
大氣層緊貼地面。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氣象科學上根據大氣在不同高度上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一般把大氣層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暖層和逸散層.
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1、對流層:
從地表到8至15公里高度範圍內稱為對流層。對流層的厚度隨地區和季節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赤道附近約為15公里,在高緯度和中緯度地區為8~12公里。
2、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至55公里高度範圍內稱為平流層。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臭氧層就包括在平流層內,臭氧量從對流層頂開始增加,至22~25公里處達到極大值,然後減少,到平流層頂就微乎其微了。
3、中層:
平流層頂至85公里範圍內稱為中層,也稱中間層。
4、暖層:
中層頂至800公里範圍內稱為暖層,也稱電離層。這一層空氣密度很小,氣體在宇宙射線作用下處於電離狀態。
5、逸散層:
暖層頂以上的大氣統稱為逸散層,也稱外層。該層大氣極為稀薄,氣溫高,分子運動速度快,有的高速運動的粒子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而逃逸到太空中去,所以稱為逸散層。
9樓:科別
大氣層緊貼地面。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氣象科學上根據大氣在不同高度上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一般把大氣層分為五層,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暖層和逸散層.
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①對流層:
從地表到8至15公里高度範圍內稱為對流層。對流層的厚度隨地區和季節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赤道附近約為15公里,在高緯度和中緯度地區為8~12公里。
②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至55公里高度範圍內稱為平流層。對地球生命至關重要的臭氧層就包括在平流層內,臭氧量從對流層頂開始增加,至22~25公里處達到極大值,然後減少,到平流層頂就微乎其微了。
③中層:
平流層頂至85公里範圍內稱為中層,也稱中間層。
④暖層:
中層頂至800公里範圍內稱為暖層,也稱電離層。這一層空氣密度很小,氣體在宇宙射線作用下處於電離狀態。
⑤逸散層:
暖層頂以上的大氣統稱為逸散層,也稱外層。該層大氣極為稀薄,氣溫高,分子運動速度快,有的高速運動的粒子能克服地球引力的作用而逃逸到太空中去,所以稱為逸散層。
10樓:匿名使用者
地球表面包裹著大氣,理論上地球表面的氣體都算大氣層。因此我們其實是腳踩地球,呼吸著地球的大氣。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生活在大氣層裡面。
11樓:八道販子
有1000公里以上,1000公里以外就是星際空間了,就沒有大氣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公尺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公尺。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公升高1000公尺,溫度下降5~6℃。
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
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公尺。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公尺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
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公尺。這裡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
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公尺。暖層最突出的特徵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公升高,故稱暖層。
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在離地面500千公尺以上的叫外大氣層,也叫磁力層,它是大氣層的最外層,是大氣層向星際空間過渡的區域,外面沒有什麼明顯的邊界。在通常情況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極附近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陽一側,約有9~10個地球半徑高,換句話說,大約有65000千公尺高。在這裡空氣極其稀薄。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層,即臭氧層和電離層。臭氧層距地面20至30千公尺,實際介於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這一層主要是由於氧分子受太陽光的紫外線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變成了臭氧。
從地面以上大約50千公尺開始,到大約1000千公尺高的這一層,叫做電離層。美麗的極光就出現在電離層中。電離層是高空中的氣體,被太陽光的紫外線照射,電離成帶電荷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及部分自由電子形成的。
電離層對電磁波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電磁短波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特點,來實現電磁波的遠距離通訊。
中子星的大氣層離地面有多少釐公尺?
最低是8公里左右。大氣層緊貼地面。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 如溫度 成分及電離程度等 從地氣象科學上根據大氣在不同高度上的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一般把大氣層分為五層,對流層 平流層 中層 暖層和逸散層。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 平流層 中間層 熱層 電離層 和外大氣層。1 對流層 從地表到8至15公里高度範...
為什麼,地球有大氣層,沒了大氣層會怎麼樣
因為地球有大氣層保護,可以避免陽光紫外線直接輻射到地面,如果沒有了大氣層,地球地表的溫度會非常高,就不適合任何生物的生存。正是因為有了大氣層,人類的 才不至於被紫外線灼傷,植物才能生長,地表和江河湖海的水分被蒸發到大氣層中才能形成降雨降雪又重新降落地球表面而不會逃逸到宇宙空間。所以,地球的大氣層是地...
地球大氣層有多厚
大氣層有多厚,這的確是乙個很吸引人的問題。人類經過不懈地探索和追求,對大氣層的認識越來越清晰了。整個大氣層可以分成幾個層。從地面到10 12千公尺以內的這一層空氣,它是大氣層最底下的一層,叫做 對流層。主要的 天氣現象 如雲 雨 雪 雹等都發生在這一層裡。在對流層的上面,直到大約50千公尺高的這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