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毗沙王
公元221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親自率領蜀漢大軍,大舉討伐東吳。第二年,吳軍主帥陸遜在猇亭一帶大敗蜀軍,劉備潰退到白帝城。留守成都的諸葛亮聞訊後,不禁為之扼腕嘆息:
「如果法正還在世,就可以制止主公的伐吳之舉;即使沒勸止住,仍然讓主公去攻打東吳,也不至敗這麼慘。」
劉備一意孤行,傾蜀漢之兵以伐吳,顯然有悖於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定的「東連吳會」的戰略。諸葛亮不僅是蜀漢基本國策的制定者,也是劉備手下重要的軍事和政治人才,但在伐吳一事上,為什麼沒有任何史實表明劉備事先曾徵求過諸葛亮的意見呢?不僅如此,劉備伐吳時也沒有讓諸葛亮一同前往。
更奇怪的是,諸葛亮不僅沒有成功勸阻劉備伐吳,甚至隱隱流露出不敢勸諫的意思,這裡面到底有什麼隱情呢?這段歷史已經過去了將近2023年,但時至今日,史家仍然在為此爭論不休,卻始終沒有形成共識。可見,此事已成為一樁千古懸案。
在《隆中對》裡面,諸葛亮提出的立國戰略可以概括為兩點:首先是進取益州,把益州和荊州作為根據地,尋找發展機會;其次就是與東吳結果戰略聯盟,聯手孫權共同抗擊曹魏。
經過赤壁一役,孫劉聯盟在事實上已經建立,《隆中對》的立國之策已實現一半。建安十七年,劉璋手下的法正、張松等人,為劉備提供了益州的大量情報,為劉備出謀劃策,幫助他接管益州政權。甚至在拿下益州後如何做大做強這個問題上,法正也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可行的建議,得到劉備的充分認同。
於是劉備在建安十六年,親自率領數萬人馬入蜀,而讓諸葛亮、關羽等人留守荊州。
值得一提的是,奪取益州本來就是諸葛亮設計的基本路線。奇怪的是,劉備進軍益州之後,卻長時間讓諸葛亮留守荊州。要知道此時荊州的情況遠遠不如益州急迫。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經過對史實的研究,可以推斷:劉備不再依賴諸葛亮,根本原因在於他對用人路線作出了調整。
張松、法正的積極投效,讓劉備奪取益州具備了先決條件,同時他們非常熟悉益州各方面的情況,也為劉備制定了詳細方案和治理策略。很明顯,這時諸葛亮的作用當然就沒有張松、法正等人重要。
劉備入蜀不久,劉璋就將張松誅殺,法正就成為劉備的主要參謀。公元214年,劉備掌控益州後,法正就是事實上的謀主。從214年到223年託孤這長達9年間,蜀漢政權中的諸多重大決策,幾乎都看不到諸葛亮有什麼戲份。
1、北伐漢中:這是蜀漢政權以攻為守的方略,首倡都即是法正,劉備非常贊同這一主張,在平定漢中的過程中,法正不僅跟隨劉備前往,而且確實發揮了首席謀士的重要作用。
2、用人政策:比如在如何安排許靖等名士的問題上,法正的意見基本上被劉備完全採納。
3、平定益州後,法正的實權僅次於劉備:法正先是被封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劉備不僅把最重要的「都畿「即蜀郡交給法正統轄,而且也視其為「謀主」即首席謀士。
這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諸葛亮已經被邊緣化了。之後,劉備又進封法正為尚書令。要知道,自西漢武帝中朝制形成以後,三公的職權漸被剝奪,實權掌握在君主的秘書官—尚書手裡,經東漢演變,尚書之長尚書令,已成為君主心腹之職,具有為君主出謀劃策、處理日常具體事務的權力。
劉備把尚書令這個重要職位交給法正,充分說明後者已成為蜀漢實權派,並且在劉備在心目中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4、只有法正勸得住劉備:劉備與曹操交戰時,形勢很不利,曹軍又箭髮如雨,可是劉備堅決不肯退兵,還發脾氣,只有法正才敢勸諫,而且勸成了。
總而言之,劉備平定益州前後,法正才是他最為倚重的謀士,而諸葛亮的實權遠不如他。法正卻年僅44歲就壯年早逝,死於220年,一年後劉備伐吳。這時諸葛亮卻並沒有取代法正成為劉備的核心謀士,或許在當時的劉備看來,此時的諸葛亮尚不具備參與伐吳這一重大決策的資格,也不需要他跟隨前往參戰。
當然了,老王懷疑劉備伐吳前還有另一種心理:法正不在了又怎麼樣?老子打了大半輩子仗,就不信沒有法正、諸葛亮這些謀士,搞不定東吳。
他偏偏不信這個邪,結果……杯具了。
2樓:姑蘇夜鐘
不是諸葛無法阻止。而是他的阻止意圖,也不是那麼堅決!因為荊州丟失,諸葛的戰略規劃就嚴重受損。
兩路出兵就成泡影!所以,諸葛也覺得,荊州實際也有奪回的必要。而且當時,諸葛也認為:
1,漢中戰役,劉備把軍事老手曹操也揍跑了。所以諸葛認為,劉備用兵的經驗,和蜀漢的國防實力,都已經成熟。2,諸葛也是個「東吳通」。
東吳有些啥人才,他很了解。當時魯肅死後,呂蒙也死了。東吳貌似沒有上麼名將之才。
所以諸葛實際也認為,劉備去,能夠打勝仗!不想到東吳出了個不知名的陸遜!而劉備身邊又沒有了漢中戰役時,法正這樣的優秀謀士為他謀劃!
3樓:焰焰靈
關羽被殺,荊州丟了,張飛的感情質問,加上吳國偷偷接走孫尚香,等等以前吳國君臣想弄起劉備的舊賬。劉備悲傷+難受+氣憤終於爆發了。
諸葛亮為什麼不親自阻止劉備伐吳,只是嘆息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也。」
4樓:君子空情
諸葛亮阻止了,是劉備自己不聽,一味的想伐吳。很多人的觀點都是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當然這也是其中乙個原因,但不是主要的),但我覺得實際上還是劉備因為看到了伐吳的後果,假若他成功的伐吳,占領了東吳的江東,那麼他的實力將會得到質的提公升,江東的人力、物力、財力將會劉備所用。這樣的話,他就會比盤踞中原廣大地區的曹操的實力大得多,滅曹還不是易如反掌的事。
而且他認為東吳沒什麼有能力的人物來帶領東吳狙擊他,周瑜死了,魯肅也掛了,就連能拿得出場面呂蒙也沒了。在劉備看來,在他取得漢中,震懾曹操後,此時是最好的伐吳機會了。我個人認為劉備此時可能認為繼續攻擊曹操會使自己和曹操兩人的實力都大受打擊,而這是東吳最願意看到的情況,所以他就想先壓制一下東吳集團,如果可以的話,把東吳一鍋端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所以他堅決認為壓制東吳是此時最好的做法,而他的部下如李嚴等都是堅決擁護他的東吳政策的,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按在東吳政策他會取得成功的。但諸葛亮就不這麼認為,他以為在他們剛失了荊州,亡了上將關羽的情況下,士兵的士氣低落,不適合大戰,而且他的認為成大事的話必先滅曹。這樣他的觀點就和老闆劉備的觀點相反了,他們也曾討論過兩種方案的可行性,劉備最後在各種條件下還是覺得他的政策的可行性比諸葛亮的要大,所以他最終也就採取了他的東吳策略。
而益州新定,需要一位大才來鎮守,所以劉備就安排了諸葛亮作為他的後勤總管,自己就帶了關張二子、黃忠、馬良還有李嚴等人東進伐吳。
5樓:沉默軍團
劉備的官僚集團是分3部分的.第一部分是以關羽,張飛等為首的勢力,這部分人數少但是地位高,作用突出.第2部分就是東州集團.
就是劉備在荊州收羅的人才.這部分人員較多,但是作用不大.第3部分,就是以法正,孟達為首的四川勢力.
這部分勢力人數眾多,作用大,是劉備在四川的統治基石.而法正在迎接劉備入川的時候立了大功,又是蜀郡太守地位崇高,再加上是四川地方勢力的首領人物,在劉備面前那是相當有地位.其地位要高於諸葛亮.
在劉備準備伐吳的時候,第一部分勢力已經消耗殆盡,沒有什麼傑出的人物.第二部分也是如此.所以當時是起川軍70萬,川將數百員.
用的是四川的主力.而法正要是還活著的話,他的話對川軍的影響是起很大作用的.有時候是比劉備說話管用的.
因為在三國時期,軍隊效忠的不是皇帝,而是主將.法正文能定國(幫助劉備取四川),武能安邦(幫助黃忠智斬夏侯淵)是川軍的領軍人物.其影響力之大,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所以諸葛亮才說如果法孝直在就可以阻止主公.樓主,可以參看下三國演義第66回的最後一段.
諸葛亮和司馬懿相差無大異,為何千古流傳的是諸葛亮的機智
諸葛亮是蜀國的,蜀國是繼承的漢朝的國祚,並且諸葛亮到死也沒有篡位。而司馬懿是魏國的,魏國奪取的是漢朝的皇權,司馬懿的後代又篡奪了魏國的權柄成立了西晉。作為乙個謀朝篡位的典型代表,哪怕能碾壓諸葛亮,晉朝以後的朝代也不會歌頌他,只會拔高諸葛亮的智慧型而貶低司馬懿。他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因為他們的心態不...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助曹操和孫權而是幫助劉備呢?
諸葛亮不去輔助曹操和孫權而是幫助劉備,因為劉備三顧茅廬的行動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因為只有劉備去親自三顧茅廬來請諸葛亮出山輔佐,所以諸葛亮自然要選擇了劉備去效忠,而曹操和孫權差了一截。因為諸葛亮認為劉備才是正宗的漢室後裔,如果幫助劉備成功奪得天下,那是名正言順。如果去輔助曹操和孫權,那是助紂為虐。你知...
徐庶說諸葛亮是「臥龍」有什麼含義?他為什麼要劉備親自去拜訪諸
臥龍 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乙個隱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來,枉駕 才是得 宜 俱來 便為 屈致 這就更突出了諸葛亮的才能。為下文 凡三往,乃見 埋下伏筆。求採納 隆中對 中徐庶說諸葛亮是臥龍有什麼含義?他為什麼要劉備親自去拜訪諸葛亮 臥龍 意思是諸葛 亮有雄才大略,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