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色即是空』之對句。即指真空不異於色法,空的當體即是色。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雲(大正8·848c)∶『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謂五蘊與空是不異,而且相即。《華嚴法界觀門》雲(大正45·686a)∶『真空必不異色,故云空即色,(中略)要由真空即色,(中略)故令斷空不即色。』此並非是析色見空,乃是由於體達色之當體即空,故言空而不意味斷滅,也就是即有之空方名真空,然而此真空既『即有』,故必亦不異於『有』,空即是有,故說為空即是色。
◎附∶印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摘錄自《妙雲集》下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賞識他的圓融,卻不大注意佛經的完整意義。忽略了這是闡明『五蘊皆空』,而歸宗於『諸法空相』及『空中無色』的。這不是理論問題,而是修證問題。
如專在即色即空的理論上兜圈子,就會不自覺的橫跨了一步。
『色(受、想、行、識,此下以色為代表,總說五蘊)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義?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應先理解,『色』與『空』所代表的意義。
『色』等是我們觸對的世界,物理(生理)、心理現象的世界。被稱為『自己』的身心組合,認識到的境界,就是『色』等,這就是當前的現實。然而,這是眾生的現實;如老是這樣,將永遠的迷惑,永遠的苦厄,永遠不自在的活著,不自在的死去。
這是佛法所確認的人生大問題。學佛法,是要在這當前的現實(五蘊)中,如實覺照而得大解脫(度一切苦厄)。無論是小乘、大乘,有宗、空宗,都以為修證是有超越常情的體驗的。
究竟的體驗內容,是一般心識所不能意解與想像的;也不是一般語言文字所能表示的。這是什麼都不是,連『不是』也說不上的。對一般人來說,這是怎麼也說不明白的。
佛陀說法,不是為了說明這個,而只是就眾生的當前現實身心,指示,引導,使學者在修持的過程中,離卻顛倒、錯亂,而趣向,臨入這一如實的境地。在離卻顛倒錯亂的修持中,佛是常以『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空』、『無相』、『無作』(三三昧);『厭』、『離』、『滅』、『舍』等來教導的。在修持中,以脫落常情迷執而實現出來。
所以在無以名之,強為立名的情況下,就稱之為『空』,『空性』(也稱無相、無作、不生滅等)。古人說∶『空亦複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如以空為空,那早就誤會了。
空,可說是符號,表示那眾生所無法思議的,而可經空無我的觀照,而如實體現的境地。這樣,當前的現實(五蘊,可能的體驗)空,在我們的意解中,對立起來。世間學者看來,這是現實與理想,現象與本體,形而下與形而上。
在佛教中,相與性,事與理,也都在理論中對立起來。如病眼的見虛空有華,明眼的見虛空明淨∶將空花與明淨,對立起來而說同說異,雖是免不了的(眾生就是歡喜這一套),而其實是不必要的。
現實的『色』(蘊等),可能實證的『空』(相、空性等),如尋根究柢的說起來,這是一切佛法所共的。以不同的名詞來表示(約義不同,在說明上就有多少差別),那就是『虛妄』與『如實』,『生死』與『涅盤』,『世間』與『涅盤』,『有為』與『無為』,『緣起』與『寂滅』。如從『能』邊說,那就是『無明』與『般若』,『無明』與『菩提』了。
『空性』,聖者們的體證,是有淺深的;而為一切聖者所共證,是沒有差別的。所以經上說∶八地菩薩智証無分別性,是二乘所共的(《華嚴經》)。二乘若智若斷,就是菩薩無生法忍(《般若經》)。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法華經》)。就現實『五蘊』而體證『空相』中,表現為大乘菩薩的,不只是『照見五蘊皆空』,而是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去證入的。『色即是空』與『空即是色』,在修持上是觀法,是趣入『空相』的方便。
在說明上,這是與二乘的差別所在。這是事實,是佛教界的事實。被稱為小乘的聖者,觀『五蘊』而證入『空寂』,意境是『超越』的,是超越於生死的。
因而自然的傾向於離五蘊而入空,離世間而證涅盤。從而作體系的理論說明,那就生死與涅盤各別,形成兩項不同的內容。基於這種意解,而形成聖者們的風格,不免離世心切,而流露出『遺世獨存』、『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這在佛教中,可說是聖之清者了!而另一分證入的聖者,覺得迷悟雖不可同日而語,而迷者現前的五蘊,聖者現證的空相,決不是對立物。觀五蘊而證入空相,空相是不離五蘊,而可說就是五蘊的;就是五蘊的實相,五蘊的本性。
如明眼人所見的明淨虛空一樣,與病眼所見的,決不是對立物,而實是病眼所見的,那個空花亂墬的虛空的真相。沒有離五蘊的空,也就沒有離空的五蘊了。這一類聖者,就是被稱菩薩的。
依蘊而契入空相,意境是『內在』的。真理是不離一切而存在。基於這一特質,自然傾向於即俗而真。
由此而發為理論的說明,那就『世間即涅盤』,『生死即解脫』,『色即是空』,『無明實性即菩提』了。基於這種特質,而表現為菩薩的風格,那就『即世而出世』;『不離世間而』。
2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少林寺話,你還是去找少林寺吧!
佛曰?來解釋下意思?
哲學啊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 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註釋 同上書,152頁上 這是說,用物的名強加於物,則被定名的,都可稱為物 用物的名加之於非物,則非物雖被冠以物名,實際上並不是物。可見物並非因具有物的名就...
佛曰 佛渡有緣人,我們是有緣人嗎
佛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跟你沒有緣,你度不了他。為什麼?你度他,他不相信你。什麼叫有緣?他相信你,他聽你的話,這叫有緣。你再高明,他不相信你,不聽你的,你怎麼教他都沒用處,那叫無緣。有緣眾生,這是無量劫中,不管跟你是有善緣還是有惡緣,只要是有緣,他就會聽你的。緣成熟了,他會熱心的來向你學習,他...
網路上說「佛曰 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出自《無常經》。真的嗎
出自 bai 無常經 佛曰 世事無相,du相zhi 由心生,可見之物dao 實回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 非事。物事皆答空,實為心瘴,俗人之心,處處皆獄,惟有化世,堪為無我。我即為世,世即為我。相由心生,無我無相,空由心生,無我無空 這是宗教唯心論。即世界是先有物質還是先有精神。這句話的意思是,世間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