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三國時期,蜀漢一共經歷了三次比較大的失敗,分別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戰敗和馬謖失街亭。關羽荊州之戰和劉備夷陵之戰時間上接近,而且有著很深的聯絡。
通過諸葛亮所作的《隆中對》,我們不難發現他對於興復漢室早已有了清晰的規劃和藍圖。其中荊州就是乙個重要的據點。荊州之戰失利後,蜀國不僅失去了乙個極其重要的根據地,同時和劉備曾經拜過把子的大將關羽,也最終被敵人生擒,最後落得慘死的下場。
劉備當然不能容忍敵人的放肆,很快他就調動幾乎所有能調動的精銳部隊,討伐吳國,夷陵之戰就此爆發了。這一戰蜀國是抱著必勝的心態去打的,所以國內除了一些必須留守的軍隊之外,所有能調動的部隊都派往了前線。可誰能想到原本覺得勝利就在眼前的蜀國,竟在夷陵之戰中失敗了,而且是慘敗。
**:夷陵之戰慘敗劇照
經此一戰,蜀國不僅元氣大傷,就連蜀國的國主劉備也在倉皇逃回白帝城,將國家大事交給諸葛亮後帶著遺憾離開了。
歷史上蜀漢這一戰的結局實在讓人痛惜和扼腕,但是
看其結局也不禁令人反思:如果當時指揮這一場戰爭的不是劉備而是諸葛亮,這場戰爭的結局能否會被改寫呢?
我認為,雖然戰爭的結局仍然會是失利,但肯定會比原來的慘敗要好上許多,其實這麼說是有依據的,接下來我們將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這兩本著作**。
一、從《三國志》看
1.敵我分析根據《三國志》記載的史實來看,如果是諸葛亮來指揮這場戰役,起碼可以達到兩個效果:痛擊吳國,替蜀國大將關羽報仇,盡最大能力儲存力量。
根據這本著作的記載,夷陵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劉備知道關羽被吳國偷襲之後十分憤怒,因此他便想率領大軍痛擊吳國,來為自己的好兄弟報仇,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宣揚自己重情重義的美好形象。
但是想要報復乙個實力並不弱於自己的國家,不能只憑一時的熱血和衝動,同時還要分析雙方力量的差距,以及各自的優勢和不足。雖然蜀國在軍師諸葛亮和大將關羽、張飛等人協助之下,逐漸成為乙個實力強大的國家,但是當時蜀國的實力能夠征服吳國嗎?
首先,必須注意一點,之所以叫三國,是因為三國鼎立,相互制約,這才形成了這個格局。所以哪怕蜀國有能力,
曹魏也會阻止他們的,更何況當時蜀國的整體國力並不比吳國強。
這麼說是有依據的,我們先來看一下在劉禪投降時兩國人口的對比:當時蜀國大約有九十萬人,吳國有二百三十萬人,如此相比之下,蜀國不占上風。
我們再來看一下在地理位置方面:蜀國雖然地勢十分險要容易防守,但是整體國土面積狹小。相比之下吳國的國土面積更為遼闊,而且加上之前占領的荊州要地,在「地利」上吳國明顯具有更大的優勢。
此外,諸葛亮一早在謀劃三分天下這件事情的時候,本身也沒有把滅掉吳國放在十分優先的戰略位置上,因此在戰略上蜀國略輸一籌。
2.諸葛亮指揮這場戰爭的優勢
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候,從兩國實力上相比,蜀國明顯佔不上優勢。諸葛亮一直反對劉備伐吳,因此在劉備東伐的時候諸葛亮才沒有跟隨,但如果諸葛亮指揮這場戰爭,結局必然有所不同。
首先諸葛亮更理智,諸葛亮發動這場戰爭除了為關羽報仇之外,更主要的目的是奪回荊州,蜀漢失去荊州之後,就失去了出兵中原的一條重要通道,而蜀國想要中原也只有北上一條路可走,而向東的通路會被切斷,從而會讓蜀國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
此外諸葛亮在戰爭指揮和謀略上也具有過人之處,當初劉備在夷陵之戰中之所以失利,主要是由於劉備戰略指揮不當,當時蜀國的軍隊一路直進,東吳陸遜率領軍隊故意避其鋒芒,把許多險要的山嶺讓給蜀軍。蜀軍為了把守這些山頭分出許多兵力,這導致蜀軍整體力量被分散。
不僅如此,另一方面吳軍乾脆閉守不出,直接不和蜀軍開戰,在這種長期的拖延對峙中蜀軍內耗巨大,補給很快出現了困難。就這樣吳軍用以逸待勞的方法「積極防禦」,最終讓蜀軍被拖垮在戰鬥中慘敗。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乙個優秀的戰略指揮家在一場戰爭中的重要性,如果諸葛亮親自指揮這場戰爭,在戰略方面蜀國其實會有很大優勢。《三國志》關於諸葛亮的傳記中司馬懿曾這樣描述:諸葛亮是全天下不可多得的奇才,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更是把諸葛亮當做自己一生的對手。
《三國演義》中,當初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失敗後,司馬懿帶兵乘勝直追,在西城諸葛亮其實已無兵可用,但諸葛亮仍十分鎮定的在城頭彈琴,硬是把司馬懿嚇得懷疑城中有大量伏兵而引兵離開。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智謀的確令人佩服!如果由他來指揮夷陵之戰,他除了能夠看穿吳國「以逸待勞」的計謀,倘若再來乙個將計就計,沒準還真的會讓陸遜吃上苦頭。
總之,雖然雙方在實力上具有客觀的差距,蜀國最終無法贏得全面勝利,但是諸葛亮一定會最大可能減少**,儲存力量、收復一些失地。
二、從《三國演義》看
根據《三國演義》裡面的內容分析,諸葛亮是不可能拿下荊州的,荊州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荊州人口眾多,物產豐富,也是蜀國曾經重要的稅收**地,也正是如此,劉備在進入益州前,才會將荊州託付給關羽看管。
荊州本是蜀國的重要領地,因為關羽的大意成了吳國嘴中的一塊肥肉,荊州本身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更何況當時吳國已經集結重兵鎮守荊州。
除此之外,荊州多山嶺氣候濕熱,這種條件十分不利於蜀漢的士兵作戰,縱使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足智多謀,有過多次像草船借箭、火燒連營等神奇的策略扭轉戰局,但書中也委婉暗示了諸葛亮無力扭轉歷史和命運。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四章中曾說過這樣的話:漢朝氣數休矣。由此可見,無論作者如何希望諸葛亮實現大業,但惡劣的環境決定了諸葛亮即使天縱奇才,可以使結局不那麼慘,但終歸無法力挽狂瀾。
諸葛亮能做到的也只是給吳國乙個教訓,同時盡可能幫蜀國儲存有生力量。
綜上所述,如果由諸葛亮指揮夷陵之戰,由於兩國存在著絕對的實力差距,改變戰爭結果的可能性非常小,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面前,任何計謀都沒有意義。
諸葛亮一生致力於興復漢室,但是憑藉他個人的力量卻無法扭轉整個大局,他能做的也只是盡量不讓夷陵之戰輸得過慘,盡可能的為蜀漢保留一些有生力量。
2樓:柳州阿妹侃歷史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候著名的戰役。在這一場戰役中,改變了三國時候的格局。夷陵之戰是蜀國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戰役的理由就是替關羽報仇。
當孫權求和不成之後,為了避免兩面作戰,一方面派人向曹魏求和,一方面派書生陸遜率領軍隊應戰。當時,陸遜採用以逸待勞與火攻的方法,在夷陵一帶挫敗了劉備的蜀漢軍隊,使得劉備最終只能失敗而歸。
夷陵之戰的失敗,不僅是關羽失去荊州之後蜀國實力的損失,也是蜀漢一次致命的打擊。這一場戰役失敗,使得劉備無顏面對蜀國的臣民,只能在白帝城託孤離世。而且,夷陵戰爭也消耗了蜀國的實力,使得蜀國從此國力下降,無力再東山再起,沒有實力托起光復漢室的夢想。
於是,現在就有乙個問題,如果在戰爭中親臨前線指揮作戰的人是諸葛亮,那麼戰果怎麼樣呢?只要理性分析,即使是諸葛亮代替劉備指揮作戰,結果蜀國照樣會輸。但是,需要支援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會有很多新奇的作戰方法。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諸葛亮親自指揮,會有什麼作戰的戰術呢?
諸葛亮一生特點都是性格謹慎,很可能採取這一種作戰方法。因為夷陵之地自古以來就是易守難攻的型別,如果要打也必需是圍城戰的性質。當年,吳國的周瑜就是花了一年才拿下夷陵。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是不願意與蜀漢正面交鋒,劉備卻操之過急,就想在一場戰役中把東吳吞併,這是不現實的做法。
從魏國司馬昭滅了蜀漢之後,又派遣了多路聯軍才最終拿下東吳可以證明,東吳不是這麼好攻打。如果劉備當時理智一些的話,就蠶食荊州的夷陵之地就適可而止了,然後再等反轉的時機。固守不算是上策,但還是乙個比較理智的中策。
可以想象,如果是比較睿智的諸葛亮,採取戰術可能就是在夷陵之地固守,然後等待時機再出動。雖然不一定能拿下東吳,但是不會失敗太悲慘。
諸葛亮也可能不會像劉備被一時的勝利沖昏頭腦,會聽從黃權的建議,採取預留部隊輪流作戰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前方就是用主力進行猛攻,在後方就預留一些軍隊。通過輪流交替的方式作戰,士兵可以有足夠休息時間來保持旺盛的戰鬥力,這樣攻擊東吳戰鬥力也比較兇猛,不會如此慘敗。
如果是諸葛亮指揮夷陵之戰,肯定也會採用這一戰術,這也從諸葛亮在六出祁山等戰役中都有預備隊可以看到。
可惜,當時劉備也沒採納黃權的建議,一意孤行,最終遭受到了失敗的局面。
實際上,劉備的強項是識人,如發現法正、孔明、魏延等人,作戰能力可以說是乙個草包,屢敗屢戰。劉備一生中只打過兩場半勝仗,一場是赤壁、一是打益州,其餘都是敗仗!
3樓:奇趣數學小北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吧,而且還是標準答案喲。假如當年的夷陵之戰由諸葛亮來指揮,最後結果是:你一定不會問你所問的問題。
4樓:段霞英
諸葛亮如果指揮夷陵之戰,失敗也是固然的,從而加速蜀國的滅亡,歷史也就重寫。
5樓:不知道幾千里也
最後結果是蜀漢勝,因為夷陵之戰雙方軍隊的實力相差並不大,而陸遜也不是諸葛亮的對手。
6樓:天南地北
乙個諸葛亮抵十個陸遜。全三國諸葛亮軍政實力可進前三,陸遜可排三十到五十。不要以為陸遜贏過劉備就很厲害!司馬懿口頭禪吾頭在否,陸遜司馬懿差不多
7樓:射手座的
結果還是會輸。因為吳國和魏國當時太強了,而蜀國北伐失敗導致國力空虛,根本就沒法打。
8樓:陳茂頁
最後的結局是有好多人不存在古今中,因為有一部分年輕戰士死亡了,所以無留下後代。
9樓:遠在遠方的風在遠方
應該是蜀國這邊會勝出,因為諸葛亮會根據地形和天氣制定計策。
10樓:創作者紫氣東來笨笨
如果諸葛亮指揮,不會耗盡蜀國精銳。最終會和平談判
11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劉備在一起能打勝仗, 分開經常打敗戰
12樓:觀戰吃瓜出租小板凳
一億個假如,比不上乙個真正的結果
13樓:晏明智
沒蛋事了瞎扯淡!世上根本沒有假如!
14樓:格拉底先生
孫權可能會乖乖地把荊州還給劉備!
15樓:沒銀子
諸葛亮可白扯,司馬懿差不多
16樓:劍秀傑
最後統一三國,統一全球
17樓:匿名使用者
戰術上會贏,但戰略上會輸
如果夷陵之戰由諸葛亮親自指揮,會不會結局有所改變?
18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集團在占領漢中之後,關羽也在荊州發動了襄樊戰役,水淹七軍,擒獲大將于禁,斬殺了龐德,兵峰直指曹操的都城許昌。經此一役,劉備的勢力可以說達到了最巔峰狀態,氣勢逼人。但是就在此時孫權合謀曹操,趁關羽出兵之際偷襲了後防空虛的荊州,並擒殺了關羽。
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發動了夷陵之戰,結果遭到慘敗,從此一蹶不振。
很多人都說如果當初是諸葛亮領軍進攻東吳的話,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今天這裡來分析一下。
不得不說劉備的夷陵之敗確實是輸在了輕敵大意。劉備一生縱橫沙場,打過的大小戰役數不勝數,在夷陵之地佈下了一字長蛇陣可以說是十分低階的錯誤。而諸葛亮用兵一向謹小慎微,不會做過於冒險的事情。
所以在面對吳軍的時候,最起碼是要穩紮穩打的,絕對不會大軍冒進。這樣最起碼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慘劇。
而從諸葛亮自己內心來說,他是不希望和東吳開戰的,在劉備要親征東吳的時候,只有趙雲和他自己表示反對,因為諸葛亮的戰略方針就是聯吳抗曹。所以即便是諸葛亮領軍出征,肯定也是打打停停,因為他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備會漸漸冷靜下來,那麼劉備和孫權最後很有可能就會在某一方面達成停戰協定,這樣對於雙方都是最好的結局。
夷陵之戰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夷陵之戰是誰和誰打的
夷陵之戰是誰和誰打的 夷陵之戰是劉備和陸遜打的。夷陵之戰 又稱彝陵之戰 猇亭之戰 是發生於三國時期的一場戰役。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征戰東吳,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與蜀軍相持而戰,最後於夷陵一帶打敗蜀軍。該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
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時,諸葛亮在哪
在成都主持大小會議,會上發言頭頭是道,一貫正確。對夷陵的戰事裝作不知道。傾國伐吳是劉備的一意孤行,聽不進自己的勸諫,嚴重違背了自己苦心策劃的戰略,挫傷了自己的極積性,以及滿腔的抱負和熱情,好吧!你劉備自己的事自己負責,從頭到尾與我無關,我不想伸乙個指頭介入不是我的意願的事,不按我說的做,失敗了證明你...
夷陵之戰,陸遜被八陣圖困住,為何卻被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放走
劉備在夷陵之戰後兵敗,陸遜乘勝追擊,一直追到了江邊去,這時候陸遜看到江邊有一堆亂石在此,並且隱隱感覺到有一絲陷阱的味道。就詢問當地的普通老百姓,得知後才了解到這堆石頭是當初諸葛亮入川時候派兵布陣所用的,陸遜便以為沒事隨即率領大軍進入,接著追殺劉備。只是在陸遜剛率領大軍進陣後便頃刻間狂風大作,飛沙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