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訊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乙個皇帝,雖然其後清朝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誌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2樓:有情麵包王
關於月餅的由來一句話可以概括「八月十五殺韃子」,這就話起於元末,元朝的統治橫征暴斂,慘不忍睹。百姓民不聊生,紛紛起兵反抗,其中以朱元璋為首最強。但是當時的元朝統治嚴酷,各路起義軍只有抱團才可成功。
元朝的監管很嚴很難統一行動。軍事劉伯溫想出乙個主意,用當時元朝最常用的食品餅來傳遞訊息。這一主意果然逃過了元統治的視線。
他們把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放在月餅裡面,在起義軍裡廣為傳遞。利用八月十五這一天的節日,元軍放鬆警惕,起義一舉成功。徐達攻破元大都。
起義成功後,朱元璋建立大明,當然不能忘記起義時傳遞資訊的功臣,下令每年八月十五這天用精細食材做成餅犒賞將士。流傳日久,八月十五吃月餅就成為了習俗,成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了。
3樓:出憐杉
農曆8月15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才成為固定節日
8月15為什麼要吃月餅啊?有什麼來歷嗎?
4樓:會理財的
中秋節,屬於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月餅意味著團圓。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月餅是漢族的傳統小吃,深受中國人民喜愛。月餅的形狀為圓形,象徵著團圓和睦。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開始。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
當下,廣式、京式、滇式、蘇式、潮式等月餅廣為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
儲藏方法:低溫、陰涼、通風處單獨存放。
5樓:匿名使用者
月餅的來歷總說紛紜,要從很久很久以前慢慢講...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這是我國月餅的「始祖」。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常把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為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受百姓青睞的中秋美食。
到了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隨著人們製作月餅經驗的日益豐富,市場上月餅的種類也層出不窮,工藝越來越講究。
對於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的說法,民間故事的說法則更加多彩多樣,有神話傳說,也有歷史故事。
一說是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點死腦筋的后羿,太陽都能射下來,老婆卻沒能看住,被不屑之惡徒給逼到了月亮上,從此過上了兩地分居、永無相聚的非人道日子。
於是,月餅便成了寂寞嫦娥與夫君后羿彼此思念,夢想團圓,寄情喻意的物品,當然還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樹,民間也就有了中秋節的時候做月餅,吃月餅來懷念他們的習慣。
二說是吳剛折桂。倒霉的吳剛,運氣不濟,犯了錯誤被罰做無用功,每日裡砍樹不止,卻愈砍愈結實,這裡砍斷,那裡便已經又癒合了。他**知道所謂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樹原本就是用來懲罰他的,怎麼可能被他輕易砍斷。
小人物和大人物鬥,總是鬥不過的,天界裡也是一樣的。
三說吃月餅的來歷就有點史書的味道了。說的是元朝時期,蒙古人統治漢人,暴虐殘忍,民不聊生。那裡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於是就有了紅巾軍,就有了要飯娃出身的丐幫首領朱元璋,就有了朱領導下的農民起義。
勝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被用來送信的工具就是那帶陷的小圓餅。而起義的指令就藏在了陷里。從此,就有了乙個來自朝廷的紀念勝利的日子,和乙個被賦予了特別紀念意義的吃食——中秋節和中秋月餅。
四說據說是流傳最廣最具可靠性的。唐太宗李世民為討伐北方的突厥,大舉進攻數次,終於於八月十五日那天得勝回朝,苦戰數年的將士們也終得和家人、故土團聚。舉國歡慶之機,有個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進貢上一種帶陷的麵餅。
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後大喜,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傳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於是,就有了以後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日。
6樓:山水有喵嗚
因為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流傳下來逐漸形成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始祖」。
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
蘇東坡有詩云: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到了明代,月餅才在民間流傳開來,而且只在中秋節吃。
這時候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如《帝京景物略》:
「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
那時候做月餅的師傅心靈手巧,發揮了極大的主觀能動性,甚至借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更適合中秋節賞月思親的氣氛!
7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
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閤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
「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係。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
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公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
」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一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
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
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另外有人提出,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
「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乙個月,十五日又是個月中間的一天。
《周禮》**現過中秋這個詞,但它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秋節」,時間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類書裡有四時十二節令的記載,也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
第一次對中秋節作了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他在《夢梁錄》一書中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
」書裡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賞月逛夜市的盛況。
中秋節吃月餅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 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公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 究。蘇東坡有詩寫道: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
「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乙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乙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每年8月15吃月餅的含義是什麼,每年八月十五吃月餅的含義是什麼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 八月十專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屬甜 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 夢梁錄 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益利思月餅網整理 如果對您有幫助...
農曆8月15日是什麼星座,農曆8月15是什麼星座
星座要換算陽曆 不好意思哦兩個八月,你又沒註明是那八月生?註明再問吧。星座是看公曆的,和年份無關,你8月15號,是獅子座。是獅子座啊,看公曆的。獅子座!那天可是中秋節哦!農曆8月15是什麼星座 要看是什麼年份出生的,因為在星座交替期,會牽涉到兩種星座。在這有沒有我找的人?陰曆8月15日 是什麼星座啊...
8月15日是什么星座,8月15日是什麼星座
獅子座 leo 陽曆7月23日 8月22日 是多少年的?你告訴的8月15 日是陽曆還是陰曆的?只有告訴詳細了,才好回答你 公曆的8月15日是獅子座 獅子座 7.23 8.23 8月15日出生的,是什麼星座?你這是農曆還是陽曆,如果是農曆,那是獅子座,但如果是陽曆,那還要看那年的那一天是農曆是多少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