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賴的由來,“賴”這個姓氏的起源?

2021-09-02 03:13:43 字數 6241 閱讀 7304

1樓:筆中從沫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相傳炎帝后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

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為氏,稱賴氏。

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2樓:匿名使用者

由來一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炎帝后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

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名為氏,稱賴氏。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由來二源自少數民族有賴姓:阿昌族賴姓源於阿昌語“喇來”,因其尾音與漢語“賴”字諧音,故姓賴。另外滿、臺灣土著、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賴姓。

據《姓氏考略》所載,最早的賴姓家族,居於古代潁川(今河南禹州)一帶。秦漢時期,賴姓已有遷居南方者。

早在明朝末年賴氏就出現在臺灣。由於大陸賴姓遷臺較早,數百年來,賴姓在臺灣得到了較快的繁衍滋長,成為臺灣省族人較多的姓氏之一。追溯臺灣賴姓之源,同大陸的賴姓一樣,同宗於中原。

他們是福建、廣東的賴氏先人之後移居去的。

3樓:謬樂蓉庫適

賴氏以國為姓

望出潁川南康

這個著名姓氏,根據考證,是來自春秋時代周天子名下眾諸侯之一的賴國。他們的古老源流,在《姓氏考略》一書上記載得清清楚楚:“《風俗通》曰,春秋時有賴國,其後以國為氏,望出潁川、南康、河南。

”春秋時代賴國所在的位置,大致不離現在的河南省境內,因此正如《姓氏考略》一書所說,最早的賴姓家族,是出現於河南的潁川一帶。換言之,賴氏長久以來雖然是稱盛於南方各地,但他們的祖先,卻統統都是來自中原地區的河南。追本溯源,全都是最足以自傲的炎黃子孫。

賴氏,真是一個最為幸運的古老家族,自得姓以後的2000多年來,整個家族的脈絡分明,所有的子孫都可以源源本本地找到自己的來龍去脈。

南北朝的長時期兵荒馬亂,逼得中原衣冠紛紛南渡避亂,造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第一次民族大遷徙。賴氏的先人,當時也參加了南遷的龐大行列,並且很快地在所落籍的江西出人頭地,掙得響亮的家聲。

熟悉歷史的人士都知道,漫長的五胡亂華時期,是到了隋、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231383434唐兩代才告結束的,而在唐肅宗的乾元間,江西雩都就曾出過一位著名的學者賴

,以七歲能文,弱冠通九經百氏而遠近知名。據說,他也是一位金榜題名的進士,曾被唐朝皇帝任命為崇義館校書郎。不過,他無意於宦途,竟捨棄了已經到手的榮華富貴,悄然引退,回到家鄉,以詩書安享餘年。

這種崇高的胸懷,一向最受後人的敬仰.

4樓:匿名使用者

賴姓圖騰賴(lài 賴)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等資料所載,周武王有弟叔穎被封於賴國,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以國名為氏。史稱賴氏正宗。

是為河南賴氏。

2、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資料所載,炎帝后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

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

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名為氏,稱賴氏。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3、源自少數民族有賴姓:

① 阿昌族賴姓源於阿昌語“喇來”,因其尾音與漢語“賴”字諧音,故姓賴。

② 另外滿、臺灣土著、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賴姓。

得姓始祖:叔穎。周朝為黃帝姬姓後裔姬發所建,為加強其統治,武王大封同姓諸侯。

據史料所載,周武王封其弟叔穎於賴(今河南省境),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賴被楚靈王所滅,其後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賴姓。故叔穎則被尊為賴姓始祖。

歷史上由於賴國被楚所滅,賴姓人在逃亡中曾改姓羅、姓傅,所以國內有些地方羅、賴、傅三姓聯宗。到了漢代,由於戰亂,賴姓大批南遷,從河南遷徙到浙江松陽。東晉隆安2年(398)賴莊之子賴遇任江東太守時,奏請朝廷准許他以松陽為府第,皇帝恩准並御筆題寫“松陽世家”匾賜賴遇,賴氏便成為當地的望族。

其後裔遷江西寧都、福建汀州、清流、上杭、永定、寧化、永春、漳州及廣東之程鄉(今梅州)、鎮平、平遠等地。

當今排在第98位,約佔全國總人口0.18%,約250萬人。 [編輯本段]遷徙分佈  賴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境。據《姓氏考略》所載,最早的賴姓家族,居於古代潁川(今河南禹州)一帶,為周武王之弟叔穎後裔。

秦漢時期,賴姓已有遷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載:“漢有交趾(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太守賴先,蜀零陵(今屬湖南省)太守賴文。”這一時期,居於潁川的賴姓發展最旺,是為“潁川郡”。

魏晉南北朝時,賴姓加入了為躲避紛亂由北方而南遷的隊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蘇、廣東等省均有賴姓足跡。據《賴氏族譜》所載,東晉有賴忠誠任虔州(今屬江西省)知府,後人賴光遷居松陽(今屬浙江省),到賴遇時已成當地一大郡望,晉安帝親題“松陽郡”賜予賴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陽”為郡號,並尊賴光為開基始祖。另外,賴光後人有遷居江西者,且在當地發展成為大郡望,治郡為南康郡。

隋唐時期,政清民和,賴姓繁衍愈盛,各支脈競相延伸,蔥蘢鬱茂。宋元時期,賴姓又有大量南遷者,可以說是賴姓歷史上繼南北朝之後的又一次大遷徙。這次南遷,使得發源於中原河南之地的賴姓更加稱盛於南方各地。

另外,宋代賴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來,治郡為河內郡。明朝初年,賴姓又有遷居於四川、雲南一帶者,並且多數融入阿昌族。清朝初年,賴姓有進入臺灣者,據載,賴雲從福建漳州渡海至臺中開基,此後,從閩、粵遷往臺灣,進而移居海外者不絕。

今日賴姓以廣東居多,約佔全國漢族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5樓:雪明男子

河南賴氏遷往江西寧都 其中一支再從寧都遷往浙江松陽

6樓:匿名使用者

周代有賴國(今湖北隨縣東北歷山店一帶)。公元前538年被楚國滅掉,賴人被迫遷鄢(今河南鄢陵),後人便以原國名賴為姓,稱賴氏。

7樓:匿名使用者

賴(lài 賴)姓源出有三:

出自姬姓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等資料所載,周武王有弟叔穎被封於賴國,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以國名為氏。史稱賴氏正宗。

是為河南賴氏。

出自姜姓

2、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資料所載,炎帝后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

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

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名為氏,稱賴氏。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源自少數民族有賴姓

3、源自少數民族有賴姓

① 阿昌族賴姓源於阿昌語“喇來”,因其尾音與漢語“賴”字諧音,故姓賴。

② 另外滿、臺灣土著、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賴姓。

得姓始祖:叔穎。周朝為黃帝姬姓後裔姬發所建,為加強其統治,武王大封同姓諸侯。

據史料所載,周武王封其弟叔穎於賴(今河南省境),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賴被楚靈王所滅,其後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賴姓。故叔穎則被尊為賴姓始祖。

歷史上由於賴國被楚所滅,賴姓人在逃亡中曾改姓羅、姓傅,所以國內有些地方羅、賴、傅三姓聯宗。到了漢代,由於戰亂,賴姓大批南遷,從河南遷徙到浙江松陽。東晉隆安2年(398)賴莊之子賴遇任江東太守時,奏請朝廷准許他以松陽為府第,皇帝恩准並御筆題寫“松陽世家”匾賜賴遇,賴氏便成為當地的望族。

其後裔遷江西寧都、福建汀州、清流、上杭、永定、寧化、永春、漳州及廣東之程鄉(今梅州)、鎮平、平遠等地。

當今排在第98位,約佔全國總人口0.18%,約250萬人。

“賴”這個姓氏的起源?

8樓:匿名使用者

賴(lài 賴)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及《文獻通考》等資料所載,周武王有弟叔穎被封於賴國,至魯昭公四年為楚靈王所滅,其後以國名為氏。史稱賴氏正宗。

是為河南賴氏。

2、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以國名為氏。據《中國史稿》、《炎黃源流史》等資料所載,炎帝后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

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故烈山氏、厲山氏、賴山氏皆同。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今河南省息縣包信鎮)。

春秋魯昭公四年,楚靈王滅之,其族人遷至鄢地,其後裔以國名為氏,稱賴氏。是為湖北或河南賴氏。

3、源自少數民族有賴姓:

① 阿昌族賴姓源於阿昌語“喇來”,因其尾音與漢語“賴”字諧音,故姓賴。

② 另外滿、臺灣土著、蒙古等少數民族均有賴姓。

得姓始祖:叔穎。周朝為黃帝姬姓後裔姬發所建,為加強其統治,武王大封同姓諸侯。

據史料所載,周武王封其弟叔穎於賴(今河南省境),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賴被楚靈王所滅,其後子孫遂以國為氏,稱為賴姓。故叔穎則被尊為賴姓始祖。

遷徙分佈

賴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境。據《姓氏考略》所載,最早的賴姓家族,居於古代潁川(今河南禹州)一帶,為周武王之弟叔穎後裔。秦漢時期,賴姓已有遷居南方者,《元和姓纂》中即載:

“漢有交趾(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太守賴先,蜀零陵(今屬湖南省)太守賴文。”這一時期,居於穎川的賴姓發展最旺,是為“穎川郡”。魏晉南北朝時,賴姓加入了為躲避紛亂由北方而南遷的隊伍之中,江西、福建、湖南、浙江、江蘇、廣東等省均有賴姓足跡。

據《賴氏族譜》所載,東晉有賴忠誠任虔州(今屬江西省)知府,後人賴光遷居松陽(今屬浙江省),到賴遇時已成當地一大郡望,晉安帝親題“松陽郡”賜予賴遇,故此支望族以“松陽”為郡號,並尊賴光為開基始祖。另外,賴光後人有遷居江西者,且在當地發展成為大郡望,治郡為南康郡。隋唐時期,政清民和,賴姓繁衍愈盛,各支脈競相延伸,蔥蘢鬱茂。

宋元時期,賴姓又有大量南遷者,可以說是賴姓歷史上繼南北朝之後的又一次大遷徙。這次南遷,使得發源於中原河南之地的賴姓更加稱盛於南方各地。另外,宋代賴姓有一支在河南武陟繁盛起來,治郡為河內郡。

明朝初年,賴姓又有遷居於四川、雲南一帶者,並且多數融入阿昌族。清朝初年,賴姓有進入臺灣者,據載,賴雲從福建漳州渡海至臺中開基,此後,從閩、粵遷往臺灣,進而移居海外者不絕。今日賴姓以廣東居多,約佔全國漢族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

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九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歷史名人

賴 裴:江西省雩都(今於都縣)人,唐乾元年間進士,被任命為崇文館校書郎,未赴,退居鄉里,人稱其所居之地為“祕書裡”。

賴 瑛:廣昌人,明永樂年間進士,以剛直敢諫,體恤民意而深受百姓擁戴,官至參政。

賴 禮:南康(今屬江西)人,明代歷任武功(今屬陝西省)、沅江知縣,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廣受稱頌。

賴 鏡:城西人,明代畫家,詩、書、畫俱精,時稱“三絕”。

賴 和:臺灣省彰化人,作家。在白話文**動中,反殖民主義、反封建傾向鮮明,其創作宗旨堅持“為人生”的寫實主義,後被日本當局**病死。

賴 寧:四川省石棉人,在一次撲救山火的奮戰中,不顧個人安危,在烈火中奮戰四五個小時,為保護國家財產,英勇獻身,年僅14歲。共青團**、國家教委授予其“英雄少年”的光榮稱號。

號召全國各族少年向賴寧學習。

賴文政:荊南(今湖北省江陵)人,南宋曾兩次領導過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茶農、茶販起義,後被誘降,死於江州。

賴祿孫:元朝寧化人(今屬浙江省),大孝子。延佑年間贛寇作亂,欲殺其母,祿孫以身蔽母曰:“寧殺我,勿傷我母。”其母病渴乏水,祿孫含唾煦之。

賴漢英:廣東花縣人,太平天國將領。歷任天國殿右四指揮、殿右四檢點、夏官副丞相等職,後旋死於楊韋事件,一說天國失敗後,避居九龍,後返鄉。

賴世隆:明朝清流人,宣德進士,官編修,曾獻策平定鄧茂作亂,招集散亡盜賊十餘萬,功勳卓著。

賴文光:廣西人,太平天國將領。先隨陳玉成轉戰皖鄂,鎮守黃州(今湖北省黃岡),被封遵王,後在江蘇揚州瓦窯鋪被俘,英勇就義。

賴傳珠:江西省贛縣人,早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直任黨和軍隊的重要領導職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軍區政委、國防委員等職,並被授予上將軍銜。

賴際發:福建省人,早年參加革命,任紅軍政委、八路軍旅政委。建國後,歷任國家建委副主任、政協常委、**委員等職。

姓氏「印」的起源?印姓氏的由來

印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封同姓族人於鄭,建立鄭國,為公爵。至鄭穆公有兒子睴,字子印,其子孫在鄭國為卿大夫,以祖字為姓,為印氏。鄭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孫,其後人世代沿襲為印姓。堂號。禦侮堂 宋朝印應飛,官戶部侍郎,淮東總鄰,知鎮江府。元兵圍鄂,應飛率師往救,圍遂得解。能抵禦外侮,故名 禦侮堂 歷史名...

賴姓的由來,賴氏的由來?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相傳炎帝後裔有四支,屬於古羌族的四個氏族部落。其中一支是烈山氏。古時烈與厲通,又音賴 故烈山氏 厲山氏 賴山氏皆同。古時的烈山氏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後有一支東遷,於商代在河南厲鄉縣建賴國,依附於商朝。周武王伐商時,賴人南遷,後來接受周武王的子爵封號,為賴子國。春秋魯昭公...

姓氏別的起源和由來 姓氏的來源和歷史是什麼?

別姓源流純正,按 辭海 解釋 別子,古代指天子諸侯的嫡長子以外的兒子。曾鞏 公侯議 天子之嫡子繼世以為天子,其別子皆為諸侯,諸侯之嫡子繼世以為諸侯,其別子各為其國卿大夫。據 姓氏尋源 上指出,別姓是別成子之後。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中,次子以下為小宗,小宗的又次子稱之為別子,與嫡長子一系的宗子相區別。古時...